年5月15日19:30,江南丝竹专场——上海国乐研究会音乐会于莫干山路创意园区半度雨棚举行。
接连几日雨水不断,上海国乐研究会成员们早已做好了用琴声与雨声做斗争的思想准备,却意外收获了一个繁星点点、宁静温柔的夏夜。斑驳的墙面镌刻着旧时光,玻璃的天花板将音乐会的美好图景融合在星空中。在这里,观众们不需要正襟危坐,惬意享受是对江南丝竹音乐最好的态度。
节目从何小栋老师介绍“江南丝竹”的知识开始。江南丝竹再民国初年也就是上个世纪初称为“丝竹”、“仙鹤”、“国乐”。它是江浙沪民间盛行的一种音乐活动。据统计,在上海地区,包括郊区先后就有个民间丝竹团体,现有多个。
“丝竹”二字早在周朝就以出现。当时,人们按照制作的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革、土、匏、木”八种,俗称“八音”。“丝”是指弹拨乐和拉弦乐,因为它们的琴弦是由蚕丝制作的。“竹”是指由竹子制成的吹管乐,如笛子、箫等。当时这“丝竹”乐器主要是在王公贵族的宴请娱乐中使用。到了秦代,“丝竹”也慢慢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年杭州的音乐学者周大风先生在一次音乐人的聚会中,提出为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丝竹音乐,就在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丝竹乐前加“江南”二字。他的提议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江南丝竹”的称谓由此诞生。
上海国乐研究会先演奏了《中花六板》D调和C调的两个版本。通过不同的版本,让观众们了解了“江南丝竹”即兴加花的独特魅力。同样的乐谱,由于乐器和演奏者的不同,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演奏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演奏的状态和加花。为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
孙文妍老师补充说,考虑到民族乐器的特性,上海国乐研究会排练过程中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指挥。孙老师在排练过程中非常重视成员演奏的感觉与情绪,通过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技巧演奏的经验。因此,国乐研究会在排练过程中成员们渐渐养成了相互聆听、注重融合的习惯,注重表现江南丝竹清丽婉约的音乐风格。
在江南丝竹中二胡、琵琶、笛子和扬琴被称为“四大件”,也就是乐队中最主要的乐器。演奏时,对各自也有不同的要求。江南丝竹中有句口诀是“胡琴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篷烟。”江南丝竹对器乐的演奏要求,主要是从音色和音效上出发。江南丝竹音乐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写意性,强调作品意境与音乐感觉。为此,国乐研究会特意演奏了一首《加花老六板》展现四件乐器演奏在配合中的各自特色。上海国乐研究会接着演奏了《云庆》和箫与箜篌二重奏《妆台秋思》。这两首曲目在演奏过程中分别加入了“古筝”和“箜篌”两件乐器。古筝是年孙文妍教授引入江南丝竹,它使江南丝竹的音色层次更加丰富,音乐表现力和张力也有所扩展。箜篌的加入是上海国乐研究会一个大胆的新尝试。宽广的音色和灵动的和弦使音乐增添了一丝飘逸。
江南丝竹的曲目形成有很多来源。接着演奏的就是从《华氏琵琶谱》中移植的《汉宫秋月》;由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客家音乐引入的《南正宫》。
在江南丝竹的演奏中,有一种形式叫“打对子”。是指由两三件乐器,进行配合练习。这样可以让乐手增进对各自音乐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强乐手间的配合度。82岁的上海国乐研究会会长孙文妍老师与杨平生、乔忠芳两位老先生亲自演奏《凡忘工》,让大家体会“打对子”的妙趣。
最后,整场音乐会在欢快的保留曲目《行街》中圆满结束。观众们意犹未尽,当场提出了许多感想和建议。上海国乐研究会是孙裕德先生在年建立,至今已有整整80年的历史。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坚守,它保留了江南丝竹的秀美、平和、温婉的音韵和气质。年江南丝竹被定为上海市的非遗项目,要传承下去的最好途径就是努力将这个乐种有人来演奏、有人来听。半度雨棚长期安排上海国乐研究会的演出也是对非遗的最好支持!
闷热的夏天,本是让人烦躁不安的。但丝竹声声宛如清风,人们用玩乐的方式慰藉自己忙碌的一周,庆祝着这个普通却久违的雨后晴天。地上的雨还未干透,留下了人们湿漉漉的欢喜与快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