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这个题目含义有二,一是指乐府清商曲名,体现了“诗歌”一名的含义,诗者,歌也;二是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对象为采莲一事,兼写采莲之人。
在古代,夏秋之际,少女多乘小舟出没莲荡中,轻歌互答,采摘莲子。文人词客对此多有描述:“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南朝梁元帝《采莲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那么,王昌龄会怎样写此景此人呢?
他用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方法来写——映衬法,以莲衬人,一物一衬,一衬一美。你看,“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写荷叶,写罗裙,二者同色为绿,一样的明丽;二者同形为荷叶边,一样的飘逸。最妙的是“裁”字,化用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比这句写得更妙,把叶与裙、莲与人合为一体,写出了采莲女的服饰美。
“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句诗则写出了采莲女的容颜美,写荷花,写人面,二者同色为粉,一样的娇艳;二者同形为圆,一样的妩媚。此句和“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很相似,更胜在“开”字,让静态的画面化为动态,如同看到船行莲塘花拂面、人隐花海拂花开的美景。
正因为罗裙红颜与荷叶荷花如此相似,一齐比美,所以一不小心就找不到采莲女的踪影了。“乱入池中看不见”道尽了花与人的浑然一体,也用“乱”字写出了诗人观者的惊慌无措:人呢?
就在这时啊,你听,有歌声响起。唱的是那首《江南》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起彼伏,一唱百和,歌声清越绕塘飞,只闻歌声不见人。虽然看不见人,但听着这歌声,终于心神又安定下来,“闻歌始觉有人来”,风送来了歌声,歌声送来了你,顺着歌声去找你啊,原来,你在这里、这么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就这样,诗歌循环往复,带着我们看采莲女,听采莲曲,流连忘返,一唱千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