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大学在中文系时听朱大可老师讲课,江南春说朱大可老师的思路经常颠覆主流认知。比如大家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伟大的爱情故事,但是朱大可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断背山的故事。为什么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断背山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宋朝的一个故事,而宋朝是中国同性恋最昌盛的时期,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梁山伯最后跳崖自尽很大程度上是发现祝英台竟然是个女的。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感觉是一种男男之间的感觉,最后发现她是女的,内心无法接受,最终跳崖自尽了。江南春认为这是一种差异化的定位和颠覆性的思考,很多商业思路都是在跨界要素的重新组合当中走出独特的甚至相反的路径。
而分众传媒在差异化的定位中做了什么?最早的媒体都是大众媒体,我们起名就叫分众,这是对立面。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所有行业规则列出来,然后向它相反的方向走。
大众分众VS比如:有些媒体的工作是让10亿人看3遍,我们的工作让2-3亿的主流受众看30遍,这就是找到独特的受众定位。中国有13亿人口,除去6一7亿农民,还剩下6一7亿都市人群,而其中20岁-45岁之间的都市消费者只有3亿,这里月收入块以上的是2亿,我们把所有的兵力压在这2亿上,这就是差异化的聚焦定位。定位就是找到你的竞争对手最薄弱的环节打进去,所以我们看竞争对手,电视的最主要受众还是家庭主妇和中老年人,我们找他们相反的方向,把这块打透,就做20-45岁月收入以上的人。这是个风向标的人群。因为45岁以上的人消费习惯很难改变,但是20-45岁的人容易改变。内容为王渠道为王VS很多人说,所有媒体都讲内容为王,好的内容吸引注意力。为什么媒体不可以渠道为王?世界上最难看的杂志就是航空杂志,看完永远记不住内容,但封底不是卡地亚就是劳力士就是奥米茄,里面还有江诗丹顿,宝齐莱,万国表。对于我这个不戴手表的人,关于手表的品牌认知,都是从航空杂志上知道的,当一个人处在比广告更加无聊的时间和空间,广告就被人看了。内容很精彩,但其实很危险,人是优化选择,给你内容和广告选择,一定会看内容,广告想不起来的。但是如果你换了一个空间,变成了广告和无聊做选择,你发现广告还可以的。以地理位置为中心vs以人为中心而且我发现有一个特点,媒体比如报纸、电视都是国家的,民营公司唯一可以进入的是户外媒体,但是那时候淮海路每十几米一个广告,徐家汇有屋顶都有广告。当你想起户外的时候,所有人早就把你可能想象的位置都占了,无路可走。来晚了,怎么办?只能反方向走。我是中文系的,文学就是人学,把人研究透,这是一切的根本。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和轨迹,如果可以把广告植入到这个规律和轨迹中,就可以跟它频繁相遇。徐家汇做个牌子,等很多人过来是一个方法,能不能追着人的生活轨迹走呢?我们换成这个思路的时候,发现人是要回家的,人也是要到写字楼上班的。于是分众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抓住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从家里到写字楼,再到卖场和影院等等过程的生活空间的覆盖。与此同时,取得资讯的方式也可以反着走。当年户外媒体是以地理位置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是一片空白。徐家汇是中心,上海有三四个商圈是中心,对户外媒体来说,其它的地方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以人的碎片化生存环境来讲,每个人的家都是有机会的,每个人的写字楼也有机会,每一栋建筑物都是机会。所以分众的差异化,最主要是从大众到分众,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地理位置为中心到人的生活圈为中心,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开创了全新的媒体业态,成为了百亿级营收的中国第二大媒体公司。有网友问:分众已经是一个亿市值的媒体龙头公司,而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消费者的主要资讯来源是移动互联网,如何看待分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江南春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线上资讯和信息进一步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过载时代,用户拥有数不清的选择,晚上你可以选择看电视,看视频,看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