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近些年最被洗白的历史人物,那么非隋炀帝杨广莫属。可以说杨广在历朝历代亡国之君里接手的局面是最好的,完全不用带之一的那种,甚至在历代继任之君中,接手的家底能和杨广一比,怕是只有刘彻和乾隆,仅仅用了十三年就把一个强盛王朝搞得亡国的,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一直是把杨广钉在耻辱柱上的。但是这些年来不同了,各种洗白杨广的言论出现,什么杨广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五十年;什么杨广是因为得罪士族而亡国;什么杨广都是被唐朝抹黑的。网文的流行也能直接体现到了影视作品中。最典型的是年电视剧《隋唐英雄》里,这版本的杨广爱民如子,简直是一个千古圣君。关于杨广的那些历史谣言,本文来一一厘清。
隋炀帝杨广
一、杨广开创科举制,得罪士族导致隋朝灭亡
这一个说法经常能在营销号中看到了。然而科举制度前身甚至能追溯至汉朝,在上世纪初乃至于更早之前的学者,颇有认为科举萌芽至汉代的。早在汉武帝时代,就设立了科射策,让太学内部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东汉时期,由于察举制出现问题,于是朝廷规定察举出来的孝廉必须通过考试,不合格着不得上任,还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
到了南北朝时期,按照《晋书·柳毅传》的记载,早在东晋末期,尤其是南北朝中叶以后,人们便采取“罢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门资,九流常选,试经授官”,《梁书·儒林传序》记载梁武帝颁布“不拘门资,考试取才”的诏令,规定“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同时北齐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且考试管理更严格,考试时“皇帝常服乘兴,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而隋朝不过是在这些基础上加了个进士科,并且进士科在隋朝是否形成了定制也是存在争议,甚至学界有认为科举是唐朝才真正出现的说法,例如何忠礼教授的《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金铮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等,学术界专家对科举制度真正是在唐朝出现的观点不在少数。
纵然退一步讲,科举出现于隋朝,但究竟是出现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还是杨广的大业年间同样存在争议,而且从南北朝的诸多史料看,科举的出现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绝不是一些人在营销号看见的那样,杨广开创科举力突打破世家垄断,从而导致灭亡。
而且隋代的科举并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考科举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有五品及以上官员的推荐,有这种限制的情况下,哪里是动了什么世家的蛋糕,分明不是给了世家们新权力吗?新生的读书人能否参与考试,权力出自现任官员。
二、杨广开凿大运河功在千秋,唐朝坐享其成
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一点,杨广修的那条运河,叫做隋唐大运河,而现代还在使用的那条大运河,叫做京杭大运河,是元世祖忽必烈修的。事实上隋唐大运河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废弃,就是因为北宋时代就不怎么用,也因此才称之为“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
至于说唐朝坐享其成也是毫无河运知识才会听信的谣言,河流是需要清淤的,在古代这是一项大工程,隋唐大运河其实早在隋末就由于战乱缺乏养护,从而已经拥堵严重,在唐朝,曾经四疏汴渠,五浚山阳渎(邗沟),三治江南运河,二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黄河汾水道,没有这些工程浩大的维护,根本就无法使用,所谓的唐朝是坐享其成,吃隋炀帝的福荫也是罔顾历史的说法。
然后我们再说杨广对大运河的贡献到底有几何,大运河并不是杨广一人之功,这条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王夫差就古渎遗迹,开为邗沟,以通江淮。战国秦汉时期有黄沟、鸿沟、蒗荡渠、汴渠等,组成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水路交通网;曹魏时期曹操所开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利漕渠联结了沁、淇、潞、滹沱河等,沟通了黄河与海河。
而隋炀帝所修的这条运河可分为邗沟,永济渠,通济渠,江南运河。
邗沟:主要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裁弯取直并加以拓宽浚深。
通济渠:主要是运用自然河道和汉朝魏国晋朝的汴水故道。
永济渠:自己挖了一段,剩下利用曹操所修的白沟和自然河道。
江南运河:直接搬六朝运河现成的。
换言之,对于大运河,隋炀帝的作用更多是在于疏通而非开创,而大运河完全是由隋炀帝开创的谣言由来已久,而辟谣工作也在北宋就有开始了。例如苏轼就曾说过:“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下云:“隋汴受河在板城渚口,而板渚之在《水经》,古来自有分水故道,亦非炀帝之所创为也。”。
引用我国著名的水利史和隋唐时专家岑仲勉先生的话,杨广对大运河的功劳“充其量,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倚赖心理。”
相比于网络上将整个大运河的功劳丢给隋炀帝,现实是隋炀帝在历代基础上疏通运河,却不顾人民性命,让百万百姓死于这条运河的建设,一句轻飘飘的“功在千古”就想抹杀“罪在当世”四字,是很可笑的,好似这累累白骨在一些人眼里不过隋炀帝“光彩”下应有的牺牲。
三、杨广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五十年
这个谣言的出处是《贞观政要》中的一个记载: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然而这是再说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五十年吗?首先,李世民这话的意思是隋文帝留下的粮食非常多,“比至末年”大概率指的是隋文帝末年,用意是来说明隋炀帝接手局面之好的,“得供五六十年”也仅仅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用来说明隋文帝末年留存粮食之多,并不是说这些粮食真的能吃五六十年。
其次,隋文帝留下的粮食早在隋末大乱中消耗殆尽了,隋末群雄崛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李渊、李密、薛举、罗艺等多做过这事。最典型的李密令徐世勣袭破黎阳仓救急饥民,一下子得到兵源二十万。
徐世勣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密遣世勣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馀万。
第三,有点常识都应该知道粮食的保质期哪有那么久,即使现在也不可能,何况隋唐,隋唐粮食的保质期有多久,可以参考以下史料:
《天圣令》所附唐令说:“诸仓窖贮积者,粟支九年;米及杂种支五年。下湿处,粟支五年;米及杂种支三年。”
可见隋唐时期粮食的保质期只有三到九年。
义仓粮食
另外,营销号曾经拿隋朝曾经建立的含嘉仓,出土遗址中有许多粮食,来佐证所谓隋朝给唐朝留下了大量粮食的谣言,这也是挺搞笑,虽然含嘉仓是隋朝建立,但又不是后代王朝就不往里面放粮食了?现实是,含嘉仓中的残留的粮食通过碳十四检测,一部分是显示是唐朝,一部分显示是宋朝,也就是这个粮仓在唐宋时代还有使用,里面出土的粮食怎么成了隋朝留给唐朝的遗产了?
四、征伐高句丽是为了消耗关陇贵族
这个谣言都不知道如何吐槽。隋炀帝打高句丽损失的大隋王朝的百战精锐和作为徭役的民夫,而不是门阀贵族的私兵,《无向辽东浪死歌》难道是关陇贵族在唱吗?
至于很多人给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找了各种高大上的借口,什么防止高句丽做大,什么收服辽东故地,或许根本原因就是高元不来朝贡伤了他的面子,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咽不下这口气,征伐高句丽其中的一道诏书就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后来还作诗自嘲,说“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这个偶然却成为大隋灭亡的导火索。
五、隋朝亡于关陇贵族
这里还是简单做一个数据分类吧,来看看隋末群雄的出身。
贵族出身:李渊、李密、萧铣
地方官、将领出身(这类人并不算靠祖上萌荫,而是靠着自身能力获得一官半职,在隋末乱世中自立为王):王世充、刘武周、罗艺、朱粲
地方豪族出身:薛举、李轨、梁师都、沈法兴
平民出身:窦建德、林士弘、刘黑闼、杜伏威、辅公祏、李子通、高开道、郭子和
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隋末群雄中泥腿子出身的还是占大多数,这还没算起事更早、没形成割据势力的王薄、孙安祖、高士达等等。贵族出身,尤其是关陇贵族出身的满打满算也就李密和李渊,李密虽然在大业九年(年)就跟随杨玄感起事,但最终能称霸一方的屏障还是农民军组成的瓦岗寨,至于李渊,则是到了大业十三年(年)才从太原起兵,那时的隋朝就剩一口气了,杨广都打算在江南做个偏安一隅的皇帝,何谈什么隋朝亡于关陇贵族。至于说唐朝捡漏就更可笑了,李渊父子起兵太原仅仅三万人,百战而得天下,这叫捡漏?杨坚那种欺人孤寡才叫捡漏吧?
六、隋炀帝给唐朝留下丰厚的遗产
粮食的谣言前面写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言了。隋炀帝在位十三年,修洛阳新都,每月役顶不下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筑长城百余万人死者十之五六,一征高句丽百万人回来两千多,二征搞得国内烽烟四起,三征被高句丽拿着伪王诈降忽悠回来,白白的劳民伤财,把一个盛世搞到“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人口从大业五年的为八百九十万户锐减到武德元年的二百万户,唐太宗穷尽一生将人口增长了1.5倍,这速度在历史上已经算快了,但也才三百万户,这就是广大帝留下的大好局面!
再说说外敌吧,隋文帝时挑动突厥五大可汗内战,然后借着和亲的名义让北周千金公主改姓杨,从此实力最强的沙钵略可汗从北周女婿成了大隋女婿。沙钵略可汗死后突厥依然分裂,隋文帝又用反间计除掉了反隋的大义公主,然后继续挑动突厥内讧,最终将突厥启民可汗驯化成“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结果到了隋炀帝手里一折腾,突厥再次崛起,大业十一年(年)将隋炀帝围在雁门三十余日,又因中原大乱,汉人多有投奔东突厥,东突厥号称“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隋末群雄为了称霸天下,不得不向突厥称臣;而西突厥也控弦数十万,雄霸西域。
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
如此强大的外敌是自古未有的,这又不是广大帝留给大唐的另一个“丰厚”遗产。如果不是唐太宗给力,辽宋对峙的局面可能提前几百年。
七、隋炀帝和唐太宗做的一样的事情,却一个被誉为圣君,一个被称为暴君
这不废话吗?好比中国的男足和女足都是踢足球,咋一个被骂,一个被夸?作为帝王,私德确实没有多少谈的必要,这里就不说了,而文治武功不外乎开疆拓土、休养生息,而隋炀帝却做成一团浆糊,乃至亡国,还有脸碰瓷唐太宗?
唐太宗
何况两人能力也差得很远,就先说作为皇子打天下,杨广是灭陈统帅没错,但只是挂了个名,说白了就是他老子杨坚让他去镀金的,实际指挥的是高熲、杨素等,高熲、杨素他们指挥军队灭了陈朝,怎么得出结论杨广军事能力强的?
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熲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熲。
而李世民就不用说了,西平薛仁杲,东破刘武周,虎牢关之战更是一战擒两王,有人喜欢说李世民的功勋都是自己改史书吹的,不好意思,李世民当秦王时的赫赫威名可是连远在印度的戒日王都有所耳闻,古代消息如此闭塞,《秦王破阵乐》都能传到印度,足见李世民的武功何等强盛,这也打了一些说李世民抢兄弟功劳的脸,怎么西域传唱的是不是《太子破阵乐》《齐王破阵乐》,而是《秦王破阵乐》呢?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再说征伐高句丽这事,杨广一征高句丽,各国使臣、后妃宫女、僧尼道士、仪仗鼓吹等都带上了,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旅游,如此视战争为儿戏,也难怪百万大军一败涂地,三十余万人成为高句丽的刀下鬼,战死将士尸骨无人收埋,几十年后,其战场依然是“骸骨相望,遍于原野。”二征高句丽,隋军围攻辽东一月不克,时值杨玄礼反叛,杨广急令各路大军回撤,结果遭到了高句丽军队的追杀,可怜数万押尾的老弱病残士兵惨遭屠戮。三征高句丽看似挽回了一点面子,但是除了一封降表和一个叛臣斛斯政,隋军一无所获。不久,杨广再次让高元入朝,又被拒绝,等于打了个寂寞。
隋征高句丽之战
再看看李世民对高句丽的战绩,攻下高句丽十城杀伤对方四万,内迁人口七万,至于唐军伤亡有争议,到底是这三大战战死两千人,还是总共损失两千人,这里就不深究了。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驆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十七、八。
这个战果不光记载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后世朝鲜半岛的高丽人也承认。
凡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夹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我军及唐兵马死亡者,甚众。
这场战争被认为失败的原因无非是没达到战略目的——灭亡高句丽,一个满分学霸考了八十五分,当然,也是唐太宗实诚,如此战果放到宋明肯定是被吹成大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