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王维的相思诗,为何会被后世传颂

来源:江南 时间:2024/10/20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www.bdfyy999.com/Photo/zhongkerongyu/1028.html

王维的“相思”诗,为何会被后世传颂?

在古代中国的价值观以及人文意识中,对少年成才的向往几乎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袁枚在其《随园诗话·补遗卷九》中,就曾写过“天因著作生才子,人不风流枉少年”。作为少年才子的典型代表,王维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聪明过人的天性以及少年才俊的天赋。

王维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因为写的一首好诗而扬名于浦州。十五岁进京赶考之时,就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气势。虽然他在三十岁之时才考中进士,但这并不影响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初到长安的王维虽然也有背井离乡的苦闷,但由于当时长安的王公贵族,都特别推崇他撰写的诗歌,所以在这个阶段王维几乎红遍了整个长安。

人们不断竞相争阅王维的诗歌,同时一些达官贵人以及当时的一些大文人,也都争先恐后的邀请王维赴宴作诗。

早期的王维过着既受人追捧又春风得意的美好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让王维的诗歌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但这一切却因为“伶人舞黄狮”事件戛然而止。通过这次事件也让王维的诗歌风格出现了转变。

相信对王维有一定了解的文学爱好者,都应该知道他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除了与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的愤懑有一定关系之外,其实还与王维开始“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有很大关联。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善于写,边塞诗以及山水诗的大诗人,尤其是在一心向佛的阶段,能够写出缠绵悱恻的“相思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但事实上王维“相思诗”中的经典名篇,《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

这是一首专门为好友李龟年写的赠别诗,由于诗词充满了温婉的柔情,以及对朋友无限思念的真挚感情,人们在读此诗之后不仅感受到了珍贵的友谊,同时也推此即彼的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恋情。

一心向佛的王维与其“相思”诗

诗歌是唐朝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这种文学体裁的包容之下,文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不满。唐代之所以能涌现出很多诗歌“大家”,除了与唐朝时期的文化氛围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当时的信仰有关系。

笔者认为少年成名的王维之所以能写出众多经典名篇,除了与诗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以及坎坷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之外,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一颗比常人更细腻的“心”。

在在这种细腻而温婉的感觉支配下,风霜雨雪、山川河流以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在他们的笔下变成经典诗作。

由于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势衰微,在这种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王维的思想以及诗歌风格的发生的一些变化。

而且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参禅”悟理,因为只有这样才缓解,诗人内心的压力与悲凉之感。

1.《相思》的创作背景

王维在尚未入仕之前为了仕途不断奔走拜访名流,也正是在这个契机之下与歧王府里的歌者李龟年相识。由于王伟本人具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所以与李龟年畅谈之后,大有一见如故之感。

但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影响之下,生活在当时的人们不得不颠沛流离。即使是王伟这样的大诗人,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下,王维与好友李龟年因战乱而分离。

为了表达对李龟年的不舍之情,王维写下了千古名篇《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是王维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借“红豆”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

诗中第一句所描写的“红豆”又叫做“相思豆”,是生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植物之一。由于外形类似黄豆大小且颜色多以鲜红为主,所以人们将这种豆子串在一起。当作一种定情信物相互赠送,借此来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

当然古代人之所以将红豆作为相思情感的寄托,其实还源于一个凄美的古老传说。古时的一个女女由于丈夫死了,她为了表达思想之情就在一颗树下大哭。

她的眼泪化成了一颗颗红豆,人们因为被女子思夫的真情所打动,于是便将她的眼泪称作“相思豆”。

笔认为王维在《相思》这首诗中借咏物来思人,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咏物诗写作技巧。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红豆,比喻自己的对李龟年即将离去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在暗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个人的境遇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2.《相思》中所表现的浓烈相思之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生长在南方的红豆树,在春季来临的时候才稀稀落落的长出几个枝丫。在这里诗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用红豆数量比较少来形容友情的珍贵。在朋友李龟年即将临别之时,王维的离愁别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这种对友人的眷恋和不舍,在《相思》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希望李龟年能够多采几颗红豆戴在身上,就像自己能够时刻陪伴在朋友身边一样。这其实也是再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从诗歌的整体风格来看,不仅完全符合王维诗歌创作特点,同时也是王维律诗创作文风的经典体现。借助外物来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再用真情实感来感动自己与读者,这其实才是王维“相思诗”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相思》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是却将诗人所要寄托的感情,毫无保留的跃然于纸上。很多人在读完《相思》之后,都为诗中所描绘的情感所感动。这首情感浓厚的“相思诗”,不仅大受世人追捧同时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乐词”。

参佛与《相思》中的人生体悟

王维之所以被后世人誉为“诗佛”,除了与其诗歌成就有关系之外,还与王维在三十岁之后,开始一心“向佛”有很大关系。唐朝时期虽然佛教也比较盛行,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其实依然是道教。很多文人墨客的诗词风格,以及对文字角度的锤炼,其实都与人个人信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王维之所以一心向佛,主要与仕途不顺以及怀才不遇的经历有关系。年少成名的王维被时人誉为“有大才”之人,但他的这种大才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相反在他考中状元之后,只授予他“太乐丞”之职。

且不说“太乐丞”官职大小,关键是与王维的才学相对比简直就是大材小用。此时的王维纵然有满腔热血,以及积极的抱负情怀也根本没有办法施展。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虏并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之后他又被关进监狱。

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坎坷的经历让王维变得心灰意冷,这种思想与情绪在他后期诗歌中,都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为了能够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情,王伟在三十岁之后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看起来比较平淡,但在“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的影响下,也让王维的内心得到了一丝安慰。

王维“相思诗”的艺术成就

王维撰写的《相思》一诗,其实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王伟与杜甫都是唐朝的著名大诗人,这二人又都与歌者李龟年交好。

无论是王维的《相思》还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其实写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后,朋友之间被迫离散的悲凉心情。但是相对来说《相思》借物咏情的写作手法,相比较于杜甫的直白更具艺术价值。

笔者认为《相思》全诗洋溢着离别的气息,诗人对朋友纵有满腹思念,但是也始终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只是借助红豆来比喻自己的相思之情。虽然每一句都可以看到红豆的影子,但又以“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维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谓一气呵成,将自己的相思之情一下子倾泻出来。所以后人在读这首“相思诗”的时候“亦须一气读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诗中所要表达情感以及离愁别绪。

后人在评价王维的诗词作品时,都认为其诗歌既有自然主义的描写风格,同时也涵盖了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价值。

蔡绦曾说:“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这也体现出了王维超然于外物的诗歌情怀。

笔者热内在王维存诗的多首诗歌中,《相思》是其众多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王维“相思诗”中上乘之作,在以“相思”为主题的诗歌作品中,《相思》也是不可多得的“相思诗”佳作。

结语

笔者认为王维虽然在诗坛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且也非常善于抒写边塞诗以及山水田园诗。但是相比较于他的传世名篇《相思》来说,总是感觉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王维的“相思诗”之所以能够名扬千古,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写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细腻的相思之情。

《相思》虽然是以友情为基础的赠别诗歌,但是后世之人根据个人的感觉,将这首诗与男女之情融合在了一起,才发现原来《相思》更符合表达爱情的意境。

毕竟同性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总是会给人一种过于柔情蜜意之感。如果将《相思》与爱情融为一体,其实才更加贴合这首诗歌的意境。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于唐朝时期,在唐朝灭亡之后宋朝建立之初,人们在读唐诗的时候依然对王维大家赞赏。

时至今日王维的诗歌也长盛不衰,除了与其在诗歌上的多种艺术成就有关系之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诗歌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总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1.袁晓薇《凝千年之相思,铸民族之精魂:红豆意象的流变和《相思》的影响》

2.方胜《从“秋”到“春”的思念——谈王维《相思》的版本嬗变及其文化意义》

3.林东海《“多采”与“休采”——从王维《相思》看“正”“反”手法》

4.张曼娟《此物最相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