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这首诗之前,还要说一段背景,不然,很难体味诗中三昧。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与李龟年首次相遇时,杜甫还是一个少年,正值所谓的“开元盛世”。
当时,富贵王族们普遍十分喜爱艺术,杜甫又因为自己的才华,受到了歧王李范等人的赏识,所以杜甫能够出入他们的府邸,也得以倾听李龟年的歌唱,从而结识这位艺术家。
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标志,杜甫和李龟年,虽然所在领域不同,但是他们却都是大唐艺术繁荣的一种微观浓缩。
杜甫和李龟年的结识,是开元盛世浪漫主义情调的碰撞。也代表了大唐文化的多元和繁荣。
然而,四十年后,杜甫和李龟年又在江南相见了。这时的唐王朝,已经遭受了八年动乱,早已不再有开元盛世的繁荣和昌盛。
此时的杜甫,也已经不是座上宾,而是辗转漂泊在江南的一个游子、一个伤心的才子,“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可谓是此时杜甫的心境。
此时的李龟年,也成为了流落江湖的艺人,“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杜甫和李龟年在江南的这次相见,如何不触发杜甫心中那股无限凄怆的感情呢?所以,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他这首绝句中最有韵味、最富情韵的名作之一。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首二句是对往昔相识的回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和李龟年早年的接触,便是在歧王、崔九(指曾经的秘书监崔涤)的府中。杜甫在这里仿佛是信口说出,但其实饱含深意。
李龟年和杜甫,是当时的两个文化名流,他们是开元盛世中丰富多彩的文化代表,所以,这些历历在目的地方,是能够勾起人们对开元盛世的追忆的。“寻常见”、“几度闻”其实都是开元盛世的一面镜子。
当然,其中饱含了无限眷恋之情,这要结合后两句,才能让我们深刻地体味到。
如果说前二句的回忆是梦境般的美好,那么后两句便是现实的哀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是秀丽的代表,是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美丽地方。
在和平的年代,正是诗人和艺术家所向往的地方,而流落于此的杜甫,满眼看到的,是落花,是衰败,是一位两鬓斑白,曾经十分著名现在却流落街头的大艺人。
“落花时节”,杜甫将所有的寄托都压在了这四个字上。因为熟悉杜甫的朋友,其实马上就能够想到他一生的颠沛流离,想到命运对他的玩笑,想到他所经历的那个动荡过程。可此处妙就妙在,杜甫看上去是在书事,不是在寓托什么,可谓是浑然天成。
江南的好风景,和离乱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憔悴、沧桑,正是时代给他们留下的痕迹。这痕迹,是开元盛世的荣光,也是大唐翻天覆地后的陈腐。
他们相遇时会说什么呢?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正如后世的辛弃疾,在饱经折磨之后,只能淡淡地说道:“天凉好个秋”!
所以杜甫也无话可说,只能写道“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此黯然收尾,将无限感慨和沉痛,都丢在心里。
正所谓“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反复咏唱,却不如杜甫来得深邃。
四句,只有四句,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相见,到落花时节的江南重逢,其中所包含的,是四十年的沧桑和变迁。杜甫没有一笔提身世,没有一笔写巨变,但透过诗中的感叹,却能让我们读出这巨变的感情,这沧桑的人世。
不是艺术的高度凝练,很难达到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去细心琢磨,也不能体味到杜甫这种举重若轻、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