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新学期要来了,跟着过爷爷开口学诵读

来源:江南 时间:2023/2/17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浑厚低沉的嗓音带着颤抖和哭腔,一下子就让听者对鲁迅先生心中的沉痛感同身受。近日,82岁高龄的朗诵艺术家过传忠出版新书《开口学诵读》。随书附带的示范音频中,他一开口再度令人惊艳。对于老一辈观众,他是总在电视里普及文学知识和朗诵技巧的“过老师”;对于00后一代,他是小学语文课本配套音频里未曾谋面却又再熟悉不过的“爷爷老师”。

图说:过传忠出版新书《开口学诵读》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陈炅玮摄

一“开口”就是70多年

过传忠与朗诵结缘,要追溯到上小学之前。那时,刚识字的他迷上了家里的几本童话书,每次看都要读出声来。他的爷爷听见后十分欢喜,时不时就叫他“过来给爷爷读一段”。家人的鼓励浇灌了他内心名为兴趣的萌芽,最终成长为70多年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此外,过传忠童年时居住的安徽老家,周围村民都很擅长口语表达,“民谣、民间故事一套一套的”,过传忠听着有趣便开始模仿。一边读故事,一边听故事,过传忠吸收着艺术的养分,逐渐摸索出一些朗诵的门道。

小学毕业后,过传忠考进了市西中学,利用课余时间加入校群艺社学演话剧。年,他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又成了校话剧团骨干。年,过传忠毕业后到复兴中学当语文老师,不久又被调到复旦话剧团。年,他回到教师岗位,在复旦附中教语文。朗诵便成了过老师语文课的一大特色。此外,他还参与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今日一字》《诗情画意》《中华成语趣谈》《文学名著趣谈》等一系列专题节目,为更多人普及朗诵技巧和文学知识。

图说:过传忠在长三角博物馆奇妙夜朗诵《忆江南》资料图郭新洋摄

语文有“文”也应有“语”

身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过传忠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在口语表达、朗诵艺术上的优势,让他讲起课来绘声绘色,可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享受,也因此深受学生喜爱。他认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和情感,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现。

过传忠回忆起一次听时任虹口区副区长的张琼讲她的革命经历,“当时我听得热泪盈眶。其实,革命小说我没少看,但口语讲述的感染力,是与书本里的文字截然不同的。”这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在课堂上将朗诵艺术与文学艺术充分结合:“语文不仅要教孩子理解文本、文学的“文”,还要帮他们学习语言的‘语’。怎样说话、表达,怎样倾听、交流,都是语文老师应该教的。”

然而,多年来语文教学普遍“重文轻语”,还有些老师缺乏朗诵基础,想教学生也心有余力不足。年,过传忠接受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邀请,为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录制了古诗词配套音频,边诵读边讲解,让小学生在跟读中领略到了古诗词之美。这套音频,已经陪伴了上海小学生十余年。

图说:过传忠谈语文学习网络图

期待朗诵成为“独立艺术”

最初,《开口学诵读》是过传忠准备写给孩子们作为教材的。但该书出版后被许多演员、播音员参考借鉴,过传忠也因此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希望朗诵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一门专业的艺术。

在参加各式各样的朗诵活动、比赛时,过传忠认识了艺术家孙道临。孙道临在被称呼为“专业朗诵艺术家”时谦虚道:“我不是专业的,搞朗诵的没有专业的,因为朗诵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业’,我很希望能在朗诵这个领域闯出一条路。”这番话深深触动了过传忠,在他看来,诵读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文字和口语虽然都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书面文字干净利索、条理清楚,侧重语言的精密性和艺术性,口语却能体现出语气、语调、语境、语感等,能更丰富、生动地表达情感。许多诗人自己读诗,都不如朗诵艺术家读得精彩,正是因为朗诵“另有一功”。过传忠也想为“另有一功”的朗诵艺术“闯出一条路”。

发展朗诵艺术,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讲究发音、揣摩语调、表达文本逻辑关系、体现神情意态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耄耋之年的过传忠,毅然提笔编写新书,并再度献声录制音频,一字一句教孩子学诵读的原因。(新民晚报记者吴旭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