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干林/文
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每到春天,白乐天这首词便如琵琶女那纤纤玉指,撩拨着我出游江南的心弦,于是便说走就走,毫不犹豫地驾车上路,目标:杏花春雨江南。
春日艳阳照耀着无垠的旷野,二月的风吹在脸上,软绵绵地,那“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是如此的真实而贴切。轻车胜似马蹄疾,才上高速,整个田野便如诗如画地撞入了眼帘。路边柳枝随风起舞,麦苗的油绿与菜花的金黄是这幅图画的主色调。路边小草也不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而是如绿色的地毯一样,向着无尽的远方铺展开去。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虽然还光着枝丫,但看得出,它们返青的愿望是那么地强烈……
眼前这番景象与在城里赏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城里赏春看到的无非是小区里的树木与园林中的花卉。尽管梅花、迎春、玉兰次第开放也给人送来春的消息,带来美的欢娱,但与这无边的旷野比起来,还是显得太逼仄,太小气。春天的原野,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大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壮美,更是一种能够洗涤心灵尘垢的纯洁之美。无怪乎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很少流连于庭院风景的,在他们的笔下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于是便常常羡慕古人的那种胸襟,那份眼光,那份从容与悠然。比如同样是过长江,白居易是驻足在江岸边,悠然地打着节拍,哼着小调:“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而今天的我,那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尚未念完,便一步迈入了“米家山水”的境界。
每次经过镇江时,总是要缅怀一下米芾的。这位北宋时代的书画大师,以师法自然的精神,不仅成了一代书法宗师,而且在绘画上力求革新,创造了被后人称为“米家雨点”的技法,而令人倍加尊崇。
前几年,镇江建了一处米芾广场,我曾多次从门前匆匆走过,竟是不敢前去看上一眼,因为我想象,那里一定很狭隘,它无法装下豪气跌荡的米芾笔墨,更难体现那神奇变幻的米家雨点。倒是那耸峙于江边的北固山,虽然没有入云的巍峨,却是一派真山真水的风骨,我是极爱去游的。不必纠缠刘备是否在此上演过招亲的活剧,也不必去考据风流浪子柳永是否真的魂归此山,单凭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此仰天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便教这千古江山令人神往不已。想必此时正山花烂漫,游人如织吧。
春风得意,车轮飞驰,高速上出现了指向茅山的路标。这又是江南山水的一处名胜了。茅山的知名,固然因为它是道教文化的开宗立派之地,大多游人也是奔此而去的。喜欢唐代诗人顾况写茅山的那首绝句:“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而我登茅山时,却更欣赏这座江南小山所凸显的那份嵯峨雄姿,欣赏它“冬春有芳草,朝暮多鲜云”的幽静。登上大茅峰顶,或远眺林海云雾,小桥横跨山崖;或近观新笋破土,翠竹掩映红墙;或仰视楼台亭阁,飞檐风铃轻摇。远视群山,俯瞰大地,竟也有“一览众山小”的阔大境界呢。
二
扬溧高速的南端是溧阳。在大文化视野里,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是从这里才开始的。这个古老的江南小县,青山拥簇,绿水如织。传说,伍子胥过昭关,倒马登山,于是有了伍员山,由此,溧阳的山增了一份雄迈;又传说,姜子牙直钩垂钓于此,于是留下“太公石”,于是,溧阳的水又添了一份神奇。南山竹成海,波动着江南的柔美;天目水成文,闪烁着江南的娇媚,“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白芹,绿茗,香椿,臭干,小蒜,大栗,鱼头,肫肝,家珍足数。溧阳之神秘美丽,真是攒足了江南的灵秀。然而,此刻最牵动我思绪的是车过别桥时,对此处所珍藏的《淳化阁帖》的向往。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人的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淳化是宋太宗赵炅年号,阁为宋太宗藏书之阁,太宗以年号名阁,因称淳化阁。帖为名人书法之拓本。宋太宗将此法帖藏于淳化阁,故称《淳化阁帖》。
宋太宗命王著将这部《淳化阁帖》刻在枣木板上,然后以拓本赐给王府亲族及文武大臣。珍贵的《淳化阁帖》,我国现仅存两套半,两套在西安,半套则为溧阳别桥(原名甓桥)虞氏所保存。
别桥虞氏之有《淳化阁帖》,缘因别桥虞氏始迁祖虞维,字敦素,于南宋绍兴时授宣议郎之职,并娶宋赵氏郡王之女郡主为妻。郡主能文能诗,尤工书法,有钟王笔意。王府内外把她比作东晋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书法家卫铄。赵郡王府亦曾获赐《淳化阁帖》,原藏于内库,很少外传,但郡主深得乃父心爱,视为掌上明珠,故得常入内库欣赏。郡主本爱书法,看到这副阁帖自然十分欣喜,于是征得其父同意,将法帖移储她的书室,朝夕观摩摹临。到她出嫁时,她父亲知爱女平时对法帖爱不释手,便把这件珍品作为妆奁,随郡主来归虞氏。
由于世事沧桑,到明朝时,天下所藏《淳化阁帖》原拓本大都损残佚亡,而虞氏珍藏的拓本,犹保存完整,并在此时依此拓本勒刻于石,此即别桥虞氏现所保存之《淳化阁帖》石刻。
帖勒石后,虞氏历代子孙以“族中宝”视之。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兵火频仍,虞氏族人为确保“族宝”,众议选族中望户每户善事分管两块。然而在太平天国失败后,虞氏族人能安然返回故里者十不足四五,为此石刻亦遭损失,十去其一。现存的计一百一十八块,保存完整者四十七块,破损七十一块。其中梁武帝、钟繇、卫铄、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张旭等大书法家的手迹,仍一一可睹。
“文革”时期,《淳化阁帖》又几因“破四旧”而险遭破坏,幸赖虞氏后人将石刻粉上石灰,巧妙珍藏,方使这一珍品躲过一劫。
溧阳虞氏所藏《淳化阁帖》之传奇故事,折射出的是江南人自古崇文尚德的优良品德与纯洁民风。我查过别桥虞氏的家族源流,其祖先在北宋乃丹徒人士,宋金对峙时丹徒不太安宁,虞维举家迁至溧阳别桥,并成为南宋朝廷著名官僚。中国书法史上有句俗语,王羲之后,凡书法人尽法之,米芾后,凡书法人尽摹之。虞维祖居丹徒,米芾的字想必他也是临过的,又娶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佳人,其对《淳化阁帖》之钟爱便在情理之中了。
我的思绪在历史时空穿越着,不经意,别桥已匆匆掠过,但我依然在反光镜中对别桥这座普通而又特别的江南小镇投去崇敬的一望,感谢虞维以及他的后人们,为中国书法艺术保存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更为江南、为溧阳增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三
宁杭高速,车流如潮。春风相伴,山水相依。我此行的目的地——宜兴近在眼前。
宜兴,古称阳羡,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她的地形地貌与地理位置之绝佳配置,在整个中国都极为罕见。以宜兴市区为中心,其南部为延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北部是平坦肥沃的太滆平原,东部则是濒临万顷碧波的太湖湿地。因而,自古以来,宜兴便是富足丰饶之乡,人文荟萃之地。曾有“四百进士出阳羡”之美誉。历史上,宜兴一地,竟出过十位宰相。中国文化泰斗人物苏轼,晚年酷喜宜兴,决计在此颐养天年。其《菩萨蛮阳羡作》写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至今,宜兴尚流传着许多与东坡先生有关的趣闻轶事。
宋明之后,文人画兴起,太湖之滨的文人墨客多会于此,米芾、朱熹、文徵明等都曾在此流连。清代常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恽南田的写生大多在宜兴山中。今天,翻开他的画作,仿佛还带着宜兴南山花草的芬芳。近代以来,宜兴在文学艺术界、科技界更是大师成林,名人辈出。宜兴除了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陶的故都之后,又有着“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盛誉。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享誉海内外;吴冠中、吴大羽、尹瘦石、钱松嵒等一批画家皆是当代一流大师。同时,宜兴还是一个浪漫之乡,当你徜徉于林间花丛,你一定能看到颉颃翻飞,蹁跹相随,自由美丽的梁祝蝶影;当你驻足于太湖岸边,在汩汩成韵的波涛声中,你一定能听出范蠡与西施乘桴泛舟的欸乃桨声。
最喜欢宜兴山中的这条香樟大道,它如一条绿色邃道,直通万顷竹海的深处。路边紫色的二月兰、山坳里鲜艳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粉嘟嘟的海棠花争先恐后地绽放着。最是那一望无际的茶田,此时正换上了碧绿的新装,如春波泛起,似绿浪翻腾。唐代卢仝赞美宜兴茶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正是春茶上市时节,虽未及品茗,却已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万顷竹海,去年冬天遭遇了严重的霜雪与低温打击,似乎此刻还未缓过神来,竹叶显得有些枯萎,但却毫不影响春笋的萌动与生长。于是路边上早有山农将竹笋叠放整齐,还未谈价钱,那山民脸上悦人的春意已令人有了非买不可的冲动,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那一筐春色装进了行囊。
薄暮冥冥,落霞满天,我漫步在新建成的油车水库大堤上,看群山叠翠,水天苍茫。晚霞中,烟岚飘渺,鸥鹭飞翔,那是一幅天然的写意大山水。便情不自禁默念着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哦,真的,把酒时刻到了,山里人家的农家宴,那又是一篇绝妙好文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