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我们不能不说到荷花。因为你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一池一池的亭亭的荷叶,在这绿如伞盖的荷叶间隙,就有三五支或更多的荷花开出来。
荷花的颜色是晕红,它不像石榴花那样的全是深红大红,而是红白相间,红白之间还有一定的过度。池塘里那些静谧的水,都被这荷叶荷花遮盖住。
我就非常喜欢这荷叶底下的水,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去玩。是膝盖以下的浅水,就赤着脚下去,如果深了,就只能站在岸上,用手拨弄。
没有荷叶遮蔽着的池水,那是不好玩的。因为太阳就像柴火,它把那水烧了一整天,水都是滚烫滚烫的。只有在那凉水里面走动,整个人才是舒服的。
荷花再美,再好看,我是不去摘它的,我要等着它长成莲蓬。那莲蓬就像麦克风一样,现在淋浴时的莲蓬头可能就是仿照着莲蓬做的吧,冲凉的时候它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
当时对荷叶很惊奇,因为它的上面总是噙有一小汪水,微风一吹,那水就像珍珠一样滚动。那水既不浑浊,也不凝滞,它非常地透明可爱,阳光照上去,还要放出五彩的光线。
后来读过一首白居易的小诗,叫《池上》,才知道别人也是这么调皮的。大凡人在那个年龄,不论男女,都是有点桀骜不驯、异想天开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真的就是一个生动的画面,它把小孩子偷摘莲蓬的情形记录了下来。小孩子偷摘莲蓬还以为别人不知道,殊不知他划的小船就留下了破绽,那水面上的浮萍向两旁分开,留下了一条明亮的水线。
可惜我们那里不是水乡,荷莲也不是那么一望无际,因此始终也没有去划船偷采莲蓬的机会。我们那里莲藕都是种在水塘里,就像一首乐府民歌《西洲曲》里所说的南塘。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但是确实莲叶长得很高,莲花都高过了人头。如果你在里面不吭声,在那里偷偷地采摘莲子,确实是不容易被发现。最终的结果是,荷塘四周都摘光了,而中间的莲子却在老去。
荷塘是很有趣的,连那么斯文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少女时一次郊游,都在荷花丛中发起了酒疯,最后误入藕花深处。几个伙伴急忙抢着划船回家,把准备夜宿的鸟儿都吓飞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激起一滩鸥鹭。
其实荷叶比起荷花来更有意思,它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大人们有时会把它摘回家,洗清了做荷叶饭。那饭就像粽子一样,有一股淡淡的山野味道。
在旷野里突然遇到了夏天的那种雷阵雨,或很毒的烈日,我会摘了荷叶下来,戴在头上,遮风挡雨,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在那时乡下,就是有人看见也不碍事的。
荷叶很有意思,但人只能享受到一点表面的乐趣,只有鱼儿才真正能够体会到荷叶的味道。鱼儿在荷叶间穿来穿去,像捉迷藏一样。一首汉乐府民歌《江南》就是这么说的。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但是万事万物有繁华,就有衰落,莲叶也是如此。等到它繁华落幕的时候,已经是枯枝败叶,不胜秋风了。这个时候我就对它有了一些伤感。
可以说它的枯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它现在还不如山坡上一根老去的树枝。因为树枝还可以拿来做柴火煮饭,而荷叶就只能在接着一场又一场的风雪中倒下去,倒进水底,化作乌有。
难怪《红楼梦》里贾宝玉要说,把大观园湖水里枯萎的荷叶拔掉。但是林黛玉不赞成,她说这枯萎的荷叶留下来最好,留下来可以听那雨打荷叶蓬蓬蓬的声音。
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只独爱“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实际上李商隐说的是“枯荷”,“残荷”是林黛玉的创造。我们来看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林黛玉为什么喜欢这么一个衰败的景物呢?这应该和她清高与多愁善感的性格有关。她一个人寄人篱下,孤独苦闷,葬花吟诗,对衰败的荷叶怀有同情和悲悯之心,这种惺惺相惜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是一个喜欢热闹,喜欢勃勃生机的人,对于一切的衰落都不敢面对,怕引起伤感。于荷花也是一样,到了凋零的时候,还不如像贾宝玉所说的,统统拔掉。
荷叶在池塘里东倒西歪,七零八落,这是我不忍心看到的。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它们毕竟也辉煌过,就像周敦颐所说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这一生也问心无愧了。
莲叶虽然倒下了,但它已经长出了洁白的莲藕。它的莲子还在,在世上永久流传。想到这些,我也释然了。
我看到一年又一年的新莲从池塘里里冒出来,心里不禁又默默地诵读着杨万里的那句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