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报价 >> 正文 >> 正文

回到宋词现场说不尽世代繁华更迭,道不

来源:江南 时间:2023/6/21
百癜疯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998505.html

如果说唐诗是一个男人漂泊异乡,那宋词就是一个女郎倚楼凝望。

她让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让苏东坡“不思量,自难忘”,让秦少游“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让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我能回到南北两宋,一定要举起酒杯,和情到深处的那些词人交遍朋友。

宋词宋词,词在宋朝达到顶峰。但是追根溯源,词的种子在隋末唐初就埋下了。

李白名下有一首《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写一个高楼之上盼望归程的女子,这首词被认为是百代词曲之祖。

中唐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更是脍炙人口的好词。

南唐李后主的词名更是响亮,被称为“千古词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的愁有多少,东流的江水就有多少。

南唐覆灭,李后主被押到北宋京师,他在两年后的七夕节死去。

宋初的人以为,那些华美的词句随着李煜一起走了,再也不会来了。没想到,词的帝国才刚刚拉开帷幕。

五年之内,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相继出生,北宋词坛迎来了第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宫里的石头上刻下遗训,说“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意思是不允许南方人当宰相,也不知道他为啥对南方人这么大意见。

但很快,晏殊和赏识他的宋真宗就把这条禁令破了。

晏殊是江西临川人,十四岁进京考试,发下考卷来一看,这题目以前做过啊,主动要求换题目重考,而且重考得也相当棒,一气呵成。

宋真宗听说了这事儿,龙颜大悦,赐他同进士出身。

随后晏殊在朝廷任职,有一次宋真宗夸他,说“最近朝中很多大臣热衷饮宴郊游,只有人家晏殊,在家闭门读书,朕甚感欣慰。”

话还没说完呢,晏殊奉上一句大实话,说“陛下,其实我也想去玩儿,只是实在是没钱,只好在家看书!”

宋真宗哈哈大笑,反而更赏识晏殊,让他做了太子舍人。以后的晏殊平步青云,军政要职干了个遍,一直做到宰相。

富贵之后,晏殊开始享受,出门油壁香车,归家梨花院落。

当时有人写诗,说晏殊府上没有一天不摆宴席、没有一天不请宾客的。他的《浣溪沙》是名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透着一股满满幸福中的小小感伤。

晏殊符合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想象,聪慧、有功名、有事业,最重要的是,一生荣华富贵,顺遂完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写于北宋盛年,那时候契丹和西夏还不足以让宋朝伤筋动骨,晏殊能安心做完他的太平宰相。

在北宋词坛上,他是第一位职业词人,如果没有晏殊,宋朝人写词的风气要推后好几十年。

有一天晏殊府上有人求见,希望晏殊能引荐他入仕,此人名叫柳永。

晏殊问他:“听说你写过很多歌词?”

柳永回答:“您不是也写过吗?”

晏殊说:“我是写过,但我从来不写‘针线闲拈伴伊坐’。”

大意是晏殊觉得柳永写的东西太俗气,他看不得如此粗俗的文字,这次引荐自然告吹了。

柳永和晏殊是同龄人,但他们俩哪儿哪儿都不一样。

柳永身为工部侍郎的公子,东游西荡,一生沉沦;晏殊出身平民家庭,却飞黄腾达,位极人臣。

柳永作长调,晏殊写小令。

柳永屡屡霸占金曲排行榜,晏殊的词王公贵族体会最深。

年少的柳永最喜欢汴河两岸的勾栏瓦舍,一曲情歌便能抵过金银珠宝。

他爸爸觉得儿子这么混下去会耽误人生,于是强迫他出去行万里路,没想到路上的柳永更是放荡不羁,放荡不羁的另一个作用是文思泉涌。

这首《雨霖铃》一问世便红遍北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侄子都是进士,家里到处挂着进士及第的牌匾,他没有理由不考进士,可考了几次,就是考不上。

他写了首《鹤冲天》,大意是说才华不被赏识,既然如此,何必不去纵情游乐呢?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看到了这首词,气得把纸撕碎了喂鱼,亲自批示:“这个人既然好浅斟低唱,还要什么浮名?只管填词去吧。”

柳永这次是彻底落榜了,他倒也想得开,请人做了个“奉旨填词”的旗子,到处给人看,表明自己写词是奉了皇帝的旨意。

据说只要有井水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唱柳词。这是说柳永的词接地气,和群众打成一片。比如这首《蝶恋花》: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论事业论仕途,柳永和晏殊自然没法比,但在写词上,他是一位开疆拓土的功臣。

以前的词多是小令,柳永写了很多优美的慢词长调,大大增添了宋词的活力。

前面说晏殊府上天天宴请宾客,有两位从不迟到早退,那就是晏殊的门生故吏范仲淹和欧阳修。

范仲淹一辈子刚正不阿,用现在的话说,浑身充满正能量。

他的《岳阳楼记》里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不是标榜自己,他真是这么做的,每到一个地方都勤政爱民,属于连政敌都挑不出错的那种人。

他还从过军,上过前线,《渔家傲》就是这时候写的。

唐朝的边塞诗佳作众多,一首好过一首,可论边塞词,可以和《渔家傲》匹敌的少之又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欧阳修同样是晏殊的门生,但他的人生似乎比范仲淹多了不少色彩。

二十三岁,欧阳修中进士,随后在洛阳为官,他经常和朋友饮酒作对,谈论哪户人家的小姐更漂亮。

这首《蝶恋花》写的就是那时候的快活日子。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回京之后,欧阳修的仕途浮浮沉沉,最后在颖州终老。

据说欧阳修第一次来颖州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歌妓,这位歌妓向来喜欢欧阳修,见到真人,更是把他的每一首诗词都背了个遍。

两人一见倾心,约定三年之后再见,三年之后欧阳修如期赴约,那位歌姬却在前一天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封书信。

原来她害怕欧阳修会负心失约,不来见她,到时候她会伤心一辈子。

与其这样,不如提前离开,提前拒绝欧阳修,这样好过被欧阳修拒绝,也给自己留下一个梦,即使是自欺欺人的梦。

欧阳修写了一首《诉衷情》,很明白,就是诉诉衷情。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在晏殊之后,同样来自江西临川的王安石也当上了宰相。

不过他这个宰相远没有晏殊当得惬意,外有边境之患,内有朝堂之争。

拥护者说他的改革把北宋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反对者则说王安石变法动摇了大宋的根基。

朝堂上的纷争咱们就不说了,论文才,王安石也是宋朝顶尖的人物,诗词散文都有建树。

你肯定知道他年轻时候写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思念家乡时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两句都是千古传颂的诗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输给唐人。

在词上,王安石有《桂枝香·金陵怀古》,据说只此一篇便奠定了他在词坛上的地位。

这首词的下阕说,“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门外楼头”是个典故,说的是当年隋朝大将韩擒虎率领大军攻打南朝陈国,韩擒虎都到南京朱雀门了,陈朝后主陈叔宝和他的爱妃张丽华,还在结绮阁上歌舞升平呢!

城破后韩擒虎不费吹灰之力把他俩抓住。所以门外的韩擒虎,楼头的张丽华,讲的是南朝陈国的悲剧。

“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感慨六朝往事如流水,短命王朝的悲剧轮番上演,但人们似乎没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至今还唱当年留下来的曲子。

苏东坡看见这首词后非常羡慕嫉妒,酸溜溜地说“此老真乃野狐精也”,这不是骂人的话,是夸人的。

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都熟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论笔力之雄健,感慨之深沉,很多人认为还是这首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更胜一筹。

王安石晚年在金陵归隐,苏东坡顺道来拜见他,两个人谈天说地,聊了一个月。

苏东坡离开的时候,只有一人一驴,在起伏的山道上出没,王安石对身边的后生说:“不知再过几百年,方能得见如此人物!”

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互相知道对方的伟大之处。

但要知道,苏东坡并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还为此吃过苦头,他俩的政见是不同的。

想想看,两个政敌能朝夕相处一个月,一般人可没有这样的胸襟。

宋词的全盛时期,才子苏东坡自然是不得不谈的。

二十一岁的苏轼和父亲、弟弟一起参加进士考试,苏轼自负才学,在文章中杜撰了一个典故交了上去。

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捉摸不透这个典故,见文章写得实在漂亮,还是高分录取。

后来事情大白天下,欧阳修哈哈大笑,苏轼敢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忽悠考官,这小子很自信而且不走寻常路啊。

嗯,是个好苗子,几年之后成为一代宗师也说不定!

苏轼十九岁结婚,二十二岁金榜题名,二十六岁通过史上最难的制科考试,被称为北宋“百年第一”,大好前程就在眼前。

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母亲、爱妻、父亲,几年内相继病逝。

仕途也不顺利,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变法有点操之过急,渐渐被排挤,说不上话,他索性请求外放,离开京城。

此后他做过杭州通判,任过密州知州,不知不觉已经四十岁了,人生已过一大半。

四十岁那年,他梦见早逝的妻子王弗,写下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氏兄弟曾经拜家乡一位乡贡进士为师,少年苏轼一边上学,一边对先生的女儿渐生情愫,对,先生的女儿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他们俩算是青梅竹马。

年纪大了回首过去,看来当年的伤痛不仅没有消解,还更加难以抑制了。

苏轼曾经很不谦虚地夸过自己的文才,大意是说他写文章就像地底涌出泉水,随物赋形。

无论地表是山石、是花草、是峭壁,他这股泉水总能流出合适的形状。

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说他写文章随心所欲,总能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

对苏轼来说,这可不是自吹自擂,这首《江城子》就是绝佳的例子,表面的文字,背后的情感,都看不出一丝刻意。

这年冬天,他和一伙军士出城狩猎,又添了一首《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两首《江城子》,一首悼念亡妻,惆怅;一首饮酒打猎,激昂。共同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可见东坡通古达今的才气。

次年,他调任徐州刺史,这一年中秋节,他喝得大醉,作了一首词,写给自己,也写给弟弟。

“明月几时有,白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像月宫中来的一样,不沾一点儿尘垢。

南宋文人评价说,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其他写中秋的词,都废掉了。

后人再写中秋词,最好先和苏学士比比,如果觉得拿得出手,再沾沾自喜。

司马光、欧阳修相继去世,新党没了攻击目标,于是他们便瞄上了声名在外的苏轼,撺掇出了“乌台诗案”,说苏轼对皇帝不敬,诽谤新政。

苏东坡就这样受审下了大狱。总算有人求情,王安石也替他说话,性命保住了,不过被一贬到底,得拖家带口去偏僻的黄州。

按说受了这么大挫折,总该郁闷一阵子吧。他在黄州倒挺乐观的,品武昌鱼,吃东坡肉,东游西逛,顺带完成名作前后《赤壁赋》。

夜里睡不着,索性去找朋友聊聊天,随便写一篇小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也好得让人嫉妒,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月光如水”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时候写的《定风波》,许多人认为是苏轼一生的注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可以帮我们理解什么叫“文章本天成”,类似的体会我想每个人都曾有过,管它世事多艰难,我做好我自己便罢。

可东坡把它写了出来,那么自然,那么妥帖,好像它本来就在那儿,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有才子就有才女,北宋的末尾,女词人李清照的才华悄然绽放。

无数女子盼望成为李清照,只因李清照倒映出了她们的幻想。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情窦初开的年纪,文采就飞扬起来,她写《点绛唇》: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好一个害羞的少女。

真正让词坛记住李清照的是一首《如梦令》,写她家乡济南的明水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四个字形容:干净空灵。如果你知道这样的句子是女子写的,一定想知道她长什么样子。

十八岁,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两人都喜欢琢磨金石字画,婚后生活逍遥快乐。

但李清照偶尔也有晏殊式的那种忧愁,太过幸福的忧愁,那是另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此细腻又干净的词,似乎只能出自女词人之手。两首《如梦令》相继登上北宋金曲排行榜。

赵明诚赴莱州上任,李清照独居在青州,那时候金兵已经开始和宋军摩擦,李清照终于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忧伤。

写在重阳节的《醉花阴》,是她最好的词之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以前北宋词人还对李清照女词人的身份有微词,那么《醉花阴》收尾的三句十四个字,足以让九成九填词的男人汗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久之后,传唱度更高的《一剪梅》问世。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朝人说这首词精秀绝伦,字字句句不食人间烟火。如果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诗人或者词人,也许只有李清照才担得起吧。

大宋的命运和李清照的忧愁一样,飘忽不定。

靖康二年,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走,赵构在商丘匆忙称帝,随即难逃。

风雨飘摇之中,李清照一个人逃难,一条大江横在前路,当地人说这就是乌江。

李清照写一首短诗怀念楚霸王,顺便讽刺北宋男人窝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晚年李清照并不幸福,再嫁后发现,答应对她好的男人,在意的只是她的金石收藏而已。

李清照是欣赏项羽的烈女,当然不答应,一定要离婚。宋朝的奇葩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要判三年徒刑!那也要告!

出狱后李清照住在弟弟家,唯一寄托是整理赵明诚留给她的《金石录》,除此之外只剩愁苦。

《声声慢》,读了就让人发愁,读罢还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没人留意李清照是什么时候离开人世的,或许这样也好,千古第一才女香消玉殒,总是悲剧。

就让她灿烂地来,悄悄地走吧。

当年李清照一路逃难的时候,岳武穆岳飞正奋力精忠报国。

靖康元年,岳飞带领三百铁骑大败金兵,这是宋军为数不多的漂亮仗。

此后十年,他连年征战,从普通士兵一路升到最高统帅。

《满江红》足以让每一个中华男儿热血沸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阕。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十大悲剧人物,岳飞一定名列前茅。

忠肝义胆报效国家,国家却对他不怎么仗义,一句“莫须有”斩断了英雄的脖子,也斩断了南宋儿女北归的梦想。

不,有一个人还在坚持,梗着脖子坚持了一辈子,宋朝不只岳飞一个铁汉英雄,还有辛弃疾。

辛弃疾是李清照的济南老乡,他出生的时候,金国已经统治了北方。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出头的辛弃疾散尽家财,招来两千兵马,参加起义军队,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辛弃疾是天生的杀敌好手,往那儿一站就让人心底发寒,一个叛徒临死前说辛弃疾是青兕神牛转世,万夫莫敌。

金兵在长江一线吃了败仗,义军首领觉得这是前后夹击金兵的大好时机,派辛弃疾南下联络宋军,约定一起攻打金兵,南北夹击,狠狠打它一下子。

辛弃疾顺利得到皇帝诏书,往回走的路上,突然听说义军首领被一个叫张安国的杀了,张安国率领一部分人投降金国,起义兵溃散。

这还了得!

辛弃疾快马加鞭赶到张安国营帐外面,这家伙正在和金兵将领大吃大喝呢!

他二话不说,率领仅有的五十几个人冲进去,生生把张安国捉住,撂上马背,边杀边走。

据说,围困辛弃疾小分队的有五万人,可就是挡不住视死如归的辛弃疾。

辛弃疾日夜兼程,过关斩将,把叛徒张安国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受审。

一路上收容散兵游勇,竟也凑成了上万兵马,金兵眼睁睁看着他渡过长江。

这故事,足可以拍成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有史可查的,只有项羽和辛弃疾二人!

辛弃疾一战成名,天下传颂,他信心满满,时刻准备挥师北上,收复失地。

意想不到的是,朝廷让他做了江阴签判,一个低级文官,绝口不提上阵打仗的事儿。

辛弃疾一边儿等着朝廷回心转意,一边儿写词抒发胸臆,比如这首《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天生是打仗的料,也是写词的天才。

没上过战场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好词,上过战场的人,也只有辛弃疾能写出这样的词。再比如《南乡子》: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李清照品评各家词人,她曾不客气地说苏轼的豪放,是想象的豪放,是山水的豪放,苏学士毕竟没上过战场,没经过大场面。

如果李清照读了辛弃疾的词,她大概会闭嘴,由衷佩服这个山东老乡。

辛弃疾在南方渐渐老去,却始终没忘北伐的梦。朝廷一有北伐的征兆,他就跑过去给同僚提建议。

这首《永遇乐》写在军队开拔之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杜甫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苏轼也写过“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虽然都是豪气干云,但他们多是站在旁边描述眼前,顶多再加一点想象。

而辛弃疾一拿起笔,金戈铁马霎时奔腾而来。他是顶级的武人和绝佳的文人,这一点谁也比不上。

辛弃疾去世,南宋终究也没有北伐成功。最终把南宋送进历史的也不是金国的女真人,而是蒙古人。

辛弃疾一战成名那年,一个叫铁木真的蒙古孩子在漠北草原出生了,几十年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在那之前,南宋还有一段太平日子。

姜夔比辛弃疾小十四岁,出生在鄱阳湖畔,他和辛弃疾是完全不同的两类词人。

姜夔诗词书画无一不精,是苏轼之后少有的全才。

年轻时,姜夔自比唐朝英俊潇洒的杜牧,自创词牌《扬州慢》,这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中有名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和范成大是好友,经常去范成大的庄园做客,有个叫小红的歌妓仰慕姜夔的才华,经常故意唱错姜夔的词曲,引得意中人注意。

一年冬天,姜夔作了两首新词,交给小红等歌妓演唱,其中就有著名的《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小红后来做了姜夔的妾,姜夔穷困潦倒之后,逼小红改嫁,小红伤心不已,留下首饰和聘礼,大哭了一场才走。

南宋词人两极分化。辛弃疾和他的追随者把词写成战斗檄文,壮怀激烈,动不动就金戈铁马。

吴文英等人主张雕琢,像盖一座七宝琉璃塔一样去写词,处处耀眼,却不知道该看那里。姜夔哪儿都不站,他浑然天成。

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和当年的辛弃疾一样,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起兵勤王。

可蒙古军队比金兵不知强了几个档次,文天祥也不似辛弃疾那样勇武有力。

南宋一路溃败,直到退无可退。几次突围抗击之后,文天祥彻底被俘。

蒙古人劝他投降,他拒绝,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震古烁今!

《过零丁洋》名气太大了,完全盖过了他几天后写的一首词,那首词叫《酹江月》:

“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茄吹彻寒月。”

这首词写的是文天祥被俘之后的心境,他也感慨战场失利,感觉胡人的乐器吹的月亮都寒了。

三年之后,文天祥走上元大都的断头台,朝着南方故国三叩九拜。

一刀过去,宋朝最后一位文人走了,带着汴京和建康的繁华,带着那些或婉转或激昂的词曲,一起走了。

宋朝已经过去了七八百年,可是两宋登峰造极的艺术美学,书法、绘画、瓷器、雕版,有许多现在也望尘莫及。

别的可以交给专业人士,但日常读一读宋词,谁都可以办到。

等到有一天回忆年少的恋爱,可以感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游踏青,可以讲“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八百年前繁华的大宋,离我们并不遥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