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每逢过年都要奉献一场诗意大餐,也许会像央视春晚一样,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过年的生活方式,一道年底大餐!
年的诗意年夜饭,来了!大年初二、初三两天,分两集播出!
这个节目从策划到录制,历经三个多月。主创人员恐怕从未想过,今年的春节,全中国的观众都是以“在家过年”的方式度过。这看似纯属巧合,但其实也蕴含着深意。
因为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家永远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就像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回家过年”,本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而今年的“在家过年”,却是全中国每一个普通人为“保家卫国”付诸的行动。不得不说,今年是最特殊的一个春节。
在这个最特殊的春节,《诗意中国》却步履无阻,如期而至。
《诗意中国》总导演、主持人 张宏《诗意中国》的诗歌春晚,在横行屏幕的各种豪华春晚行列中,是一道独特的身影,一股清流。
这样的节目风格,简约而不简单,大气而不奢华。没有炫酷的舞台,但嘉宾阵容豪华,虚拟场景的设计与后期制作极致精美,每一个画面,都在突出诗歌的内核,表现出我们对于诗歌之美的想象。
整场诗会,风格独特,视觉识别度极高,堪称美轮美奂!
年,首次尝试这种风格,《诗意中国》就获得了全国春晚评比一等奖,总导演、主持人张宏也荣获最佳导演奖。
张宏说:熟悉的面孔,不一样的艺术呈现,令观众十足期待,这一长串享有盛誉的名字,足以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
本期《诗意中国新春诗会》破天荒地长达分钟,可谓开风气之先。中国教育电视台用如此大的体量支持这样的节目,又在大年初二、初三这样的黄金时间安排播出,无疑体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因广电总局对黄金时段节目要求不能超过90分钟,故分为上下两集播出。
在本期诗会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诗意中国》在坚持其独具特色的“跨界朗读”。
在这个舞台剧上的朗读者,来自各行各业,有职业有声语言工作者,比如主持人播音员、相声评书演员等;但更多的是从界外跨来双剑出鞘的,比如影视演员、歌唱演员、小品演员……
今年的嘉宾阵容,可谓空前强大,大家先看一下名单--小心,许多雷要贯你的耳了……
殷之光、陈铎、乔榛、瞿弦和、张筠英、齐克健、李野墨、董浩、邓小鸥、李明启、李双江、杨洪基、李文启、刘兰芳、蒋大为、斯琴高娃、濮存昕、阎维文、佟铁鑫、刘伟、成方圆、黄宏、蔡明、郭峰、胡月、戴玉强、刘劲、李潘、于文华、张宏、江涛、非也、贾樟柯、刘奕君、王斑、曹颖、刘敏涛、张莉、蒋小涵、乌兰图雅、成思、郭乙桓、张力夫、安娜姗姗。
坚持守正创新,继续以诗意温馨的方式,经典浪漫的作品,唯美暖心的制作,豪华震撼的演员阵容,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这恐怕也是广电行业,最有力冲击年度最佳创新奖的诗意清流。
40多位跨界朗读者,每一个都是他们自己行业内的业界大咖,在这个舞台上,却认认真真、恭恭敬敬、一句一句地真切朗读?
是什么样的力量把他们汇合在一起,凝心聚力,共赴诗意?
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以诗歌的名义,开口朗读,放声歌唱?
陈铎《春天、遂想起》陈铎先生的《乡愁》,为无数朗诵爱好者膜拜。这一次,他继续余光中之旅,深情讲述《春天,遂想起》。这是本次朗诵会的开篇。
这首诗的主题与《乡愁》类似,但风格不同。如果说《乡愁》是简约朴素,这首诗就是华丽丰满。诗的开头,是对江南的美好回忆,一路畅想,想到那么多像花儿一样的表妹,还坏坏地想自己“只能娶其中的一朵”,然后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曾经是一个江南的小女孩,如今却天人两隔,如大陆与宝岛的相隔,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我们说,有情感,只是第一步;真情感,才是我们要进一步做到的。真的情感,就一定是不断变化、运动的。(参看这篇文章,点击进入)
这首诗,情感上先是渐渐积累、层层铺垫,然后突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由喜入悲,更显伤感。
但语言表现上,前面不能太“喜”,因为有悲的基调的“着色”;后面则不可太悲,因为要符合生活真实。伤感是内心的力量,不能过于外露,那样破坏了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真。其中分寸的拿捏,极见功力。
今晚的第一个节目,一起听听陈铎先生是如何表现真情感的吧。看他情感的不断变化,看他有点小坏的“只能娶其中的一朵”;看他在“借问酒家何处”时的一个长停,情感迅速转换,表情动容,然后用逐渐伤感的语调带出“何处有我的母亲”……细细听下来,也许你会有更多体悟。
需要澄清一点,“遂”这个读,此处应该读suì,而不是suí;后者,目前基本上只用于“半身不遂”。
这个字是多音字,曾经有不同方案,目前的读音已经规范。大家学习时应注意。
李潘深情讲述《生如夏花》李潘可以说是央视读书节目的形象代言人。
当年《读书时间》、后来的《子午书简》,现在的《读书》,都是好评如潮!
我记得她也是主持人兼制片人。这就意味着她不止是节目的台前,还是幕后;不止是门面和传声筒,还是这档读书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李潘朗诵的是网络流传版《生如夏花》,据说是出自泰戈尔的《飞鸟集》。但我查了《飞鸟集》(郑振铎译本),没有。有“生如夏花”字样的,里面只有一句,见第82首:
其实,《飞鸟集》里面,都是这样一两句的短诗,如飞鸟从空中掠过。所以网络流传的《生如夏花》,虽然也不错,但应该是泰戈尔本人所未见过的,并且,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样,应该是国人所作。像“玄之又玄”这样的字样,不就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吗?
这首诗显然是由泰戈尔的“生如夏花”那一句激发了灵感而创作的。既然不少人喜爱它,那就不妨为它正名。因此,这首诗的作者,暂时不妨标为“佚名”更合适。
说个笑话。我小时候,看到许多文章和故事的作者,都是“佚名”,不禁对此人非常崇拜。后来才知道“佚名”就是“不知道名字”的意思,不禁莞尔。
刘奕君真情诉说《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奕君朗诵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先生的作品。刘半农是“她”字之父,这首诗也被谱成歌曲,曲调好听,流传甚广。
刘奕君是演员,他说:“我喜欢我的职业。因为每一部戏,都能让我体会到不同的人生”。其实,不是演员的朗读者,通过朗读每一部作品,也能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而且,比仅仅是文字阅读,要体会得更深刻,更真切。
有人说《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思念祖国的诗。我不否定。但我认为字面上看,直接就是思念一位女性的诗。这位女性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恋人。诗人不必是特定的人,思念的人也不必是特定的对象。这就是诗的不确定性带给人的审美愉悦。
刘奕君朗诵自然朴实,真切动人。
王斑、曹颖甜蜜对诵《爱情故事》
接下来,王斑和曹颖的对诵,其实是在对话和讲述,并未“诵”过。
对话和讲述,是演员最擅长的。没有腔调,没有“起范儿”,只是自然朴实、真情流露。两个人配合默契,个性鲜明,把人带到故事中去。这是语言艺术的另一种魅力。
二人在本节目中的朗诵表现方式,在今天全国风起的朗诵舞台上,是一个小小的创新。这是非常可贵的尝试,值得借鉴和思考。
85岁朗诵泰斗殷之光《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我与殷之光先生经常在许多朗诵活动中相遇。这位85岁高龄的泰斗,仍然在朗诵圈中非常活跃。有人说他是中国唯一的职业朗诵家,他对朗诵的热爱,真让人无比敬佩!
他的朗诵,和他的人一样,总是激情澎湃,总是活力四射;他的语言,与人交流时和蔼可亲、抨击时弊时尖锐犀利。
也是在这一期节目中,我才知道,原来殷之光这个名字是“红色之光”的意思。确实是人如其名,诵如其名啊!
胡月深情唱响《好大一棵树》
歌唱演员胡月,像我这个年龄的观众是十分熟悉的。
这一次,她先是朗诵自己的歌曲《好大一棵树》,然后再唱了一遍。让我们对比着听到了朗诵和唱歌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感染力。
胡月的朗诵很不错,但是,她唱的歌要比朗诵好听得多。
我是说“好听”。就是说,从音乐性上讲,朗诵是不能和唱歌比的;当然,朗诵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是语言的清晰度和规范性(比如一唱歌,调值就变了,有时候会听不懂、误解)。当然,还有语言的大容量。
第二是音色的自然变化。唱歌有着丰富的声音运用技巧,但朗诵却可以自更自然更真实。就像油漆,唱歌是华丽的漆法,光彩夺目之美;朗诵是清漆,更多展示木色底纹之美。
因此,朗诵要扬长避短。知己所长,才能扬己所长。
黄宏深情诵读《中国祥》
黄宏朗读的是自己写的文章《中国祥》,真心实意,真情流露。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优秀的有声语言从业者,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听说读写不分家。
黄宏是小品演员,一直在舞台上操着东北话和观众交流。我们对他是有着“刻板印象”的。因此,当他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的时候,确实有点不习惯了。
他的朗读,给人与小品完全不同的感受。他的语言舒缓、沉着,大气、成熟,这里呈现的是更真实的作为个体而不是小品演员的黄宏。真是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人是同一个人,不同的语态呈现,就变成了不同的人。
于文华深情唱诵《家》
不知道多少人对于文华还停留在《纤夫的爱》的印象中?
但不包括我。
因为我后来听到她演唱的一组《诗经》,真是非常好听!只是觉得,《诗经》与纤夫,是不是跳跃有点大?
这一次,她的跳跃也不小,从歌手化身为朗读者。而且朗读得还不错。
她和胡月一样,也是自朗自唱。她的作品是《家》。
董浩深情诵读《秋天的怀念》
董浩叔叔,这一次朗读的是史铁生名作《秋天的怀念》。
1月4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的史铁生作品朗诵会上,我刚听李野墨先生朗读了这篇作品。非常打动我。(点击前往)
这一次,又听到这篇熟悉的文章。大家可以对比着听,各有特色,都是非常感人的作品。(关于这篇作文的分析,大家可参考这篇文章,点击标题进入《秋天的怀念-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听一次,难过一次。
我想起昨天看的《囧妈》。这电影目前在网上是免费看的,有不少网友在批评,豆瓣的分数不高。但我却很喜欢看。因为它的主题和它的真实的生活细节。虽然不够“搞笑”,但我很喜欢。生活中除了搞笑,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特别是片尾很别致的晒了很多主创人员和妈妈和合影,让我非常感动。
齐克健、邓晓鸥讲述《家问》
齐克健与邓晓鸥两位老师朗读的毕淑敏的《家问》,其实还是扣着家与亲情的脉搏。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大大的家。不同年龄的人对家的认识和感受,是《家问》的灵魂。
朗读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选择,而不是技巧的高低。有了好的作品,技巧往往要藏起来,为内容服务。用流行的话讲,这叫“沉浸式体验”!
两位都是有声语言大师,完美的把《家问》问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引人深思,令人沉浸。
张莉诵读童话诗《雪人》
蒋大为深情诵唱《我爱桃花我爱家》
张莉的童话诗《雪人》,讲了默默融化的雪人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意中国》本期节目的播出时机,可不正是“晚来天欲雪”吗?雪云压城,留我脚步。不妨围炉团坐,共饮一杯,怀想家的温暖。
蒋大为先生的《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每个人心头永久回荡的旋律。他今天的关于桃花的歌,其诵其歌,都念念不忘每个人心中的家。
回家的路上,看到雪与桃花,可不就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瞿弦和张筠英甜蜜讲述《甜的和咸的》
瞿弦和与张筠英老师,伉俪情深,讲述了相识相爱的故事。一个甜蜜的家,就是这样诞生的。
但真实的家的生活,不只是甜蜜,也会有咸涩。《甜的和咸的》这首哲理诗,说的正是真实的家的味道。
这首诗,由这两位相依相知的伉俪讲述,别有情趣!
佟铁鑫经典诵唱《夕阳红》
佟铁鑫的声音,可能曾经是每一个男孩少年时的偶像。我第一次听到他唱歌,就在想,这样极富阳刚之气的声音,那么从容、宽厚,如果用来朗诵,该有多么美妙!
这一次,我终于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的朗诵。朗诵的就是《夕阳红》的歌词!
这就是《诗意中国》跨界朗诵,它满足了多少人的期待!
刘伟诵读哲理诗《笑的种子》
居然看到刘伟朗诵了!这于我是一份意外,也是一份惊喜!
偶像们都跑来朗诵了,到底是什么在吸引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啊?
我现在还记得刘伟《虎年谈虎》呢。他那个“想死你了”的搭档现在还经常在各级春晚亮相,但他确实是好久不见了。
曾经那么年轻,那么英俊帅气,那么意气风发,现在已白发染霜。真让人感叹岁月不饶人。当然,刘伟肯定也未曾饶过岁月。
如今的他,更成熟。《笑的种子》的选题,虽然还脱不了他笑星的本质,但感觉上,却多了许多从容和稳健。
非也深情朗诵《窗》
非也老师一向文采朗诵俱佳,我十分敬佩!
我听过她很多朗诵,最喜欢她朗诵的《致橡树》和《纸船》。但无论朗诵的多好,那毕竟是别人的作品。诵者虽然站在台前,其实是藏在作者背后。
我总觉得,最高的朗诵境界,应该是朗诵自己吧?
这一点别人可能做不到,但非也做到了。因为这一次,她朗诵的就是自己的作品:《窗》。
朗诵者自己说自己的话,让我觉得分外亲切!
其实,我一直都反对朗诵爱好者,反复就朗诵那么几篇有限的“老三篇”。经典虽好,但单调重复,边际价值自然会递减。
我更提倡朗诵者自己动手写点文字,把它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自己的真人真事,更有真情实感,更容易打动听者。
所以,当非也老师说出她的引言,介绍这篇文章的缘起和主题时,我已经被深深感动了、温暖了。
家。
家的意象,往往就是窗,或者带着灯的窗。
《窗》,在这个比往年显得空寂寒冷的冬天,格外有家的温暖。
乌兰图雅民歌诵唱《妈妈的歌谣》
今天有很多歌手在朗诵,都是朗诵后唱歌。
我觉得,如果单纯从朗诵来讲,乌兰图雅应该是今天最好的一个。朗诵到后来妈妈的歌谣的时候,她非常投入,我被她自然流露的情感感动了。
反而是后面她唱的歌,没有给我这么大的触动。这个可能和歌曲的旋律有关吧。又或者是唱歌的时候,技巧有些多了,反而影响到情感的投入。
以前一些歌曲,要在唱歌的前面或中间加一段朗诵。建议乌兰图雅今后可以参考一下这样的模式,更多地发扬自己的长处。
郭峰献唱书信歌曲《我挺好的》
前两天我还在哼唱《让世界充满爱》,我女儿听了,说:“这首歌真好听,我没听过。”这是郭峰的作品。我也好久没见到他,所以,在《诗意中国》的舞台上看到他,又是一重惊喜!
是啊,现在的流行音乐,“小鲜肉”的有词无调的口水歌充斥耳畔,真的是好久没听到能打动内心的音乐了。
张筠英老师唱过的《让我们荡起双浆》是不朽的旋律,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也是。如清澈的溪流,永远沁人心脾!这是称得上“不朽”的作品吧!
说实话,郭峰用普通话朗诵,确实是难能可贵,虽然还显得有点青涩,但那是他自己写的词,自己谱的曲,真情流露,真实感人,旋律优美,歌声动人!
诵、歌之大美,在于真!
乔榛深情讲述《我的记忆》
下集开篇,就是乔榛老师朗诵的戴望舒诗《我的记忆》。以下文本是我从正版电子书中粘贴过来的,准确度相对可靠。
朗诵诗的文本,百度直接搜索到的结果,错误太多。诗是精练的语言,一共就没几个字,再错几个字,那就没几个字是对的了。
所以强烈建议大家用纸质书或正版电子书。
原诗没有空行,空行是我加的。
戴望舒: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的声音是低微的,但是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者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乔榛老师的朗诵已至炉火纯青之境,老而弥辣。好听,更好看。
朗诵开始之前,是一串乔棒老师配音的经典片段,这是属于他的记忆,也是属于无数看过这些电影的观众的记忆。瞬间引人进入回忆的世界。这样的安排实在是让人叹服!
这诗的前两句和最后两句,是总括性的,前面是引子,后面是总结。所以我用空行把它们分开了。
中间两个大段,第一段写触发记忆的事物,或者说记忆“储存的空间”;第二段写记忆的特征,胆小、低微、古旧、和谐等。
简单理解,第一段是静态的,是空间方向的变化;第二段是动态的,是时间方向的变化。
动静之变,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是要区别对待的。
静态空间的部分,乔老师朗诵时,一连串的“生存”,视线不断在变化,配合手势,指向不同的虚拟空间。我们还能从他的视线和表情上看到他的内心视象的变化。
动态时间的部分,乔老师朗诵的时候更多的注意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体现在句与句的语气的转换,基调统一,细节不同,非常细腻。而且有强烈的对象感,就像在和他的老朋友面对面交谈一样。
在文字的推进中,乔老师还不断增加一些语气词来辅助表达,语气显得更生活化,更生动鲜活。如老友促膝谈心,让人如沐春风。
演员冯远征说,他认为,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生动”,我深以为然;朗诵何尝不是如此?
生动鲜活,如在眼前,也是最高的境界!
李双江再唱经典歌曲《草原之夜》
接下来,是我们熟悉的李双江老师的诵与歌。
双江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跨界”了。之前,《诗意中国》就曾请双江老师朗诵过他的名篇《再见吧妈妈》,效果极好,让无数人听到落泪。
这一次,则是境界开阔的《草原之夜》。真诚的朗诵,配那高亢嘹亮的歌声,绝配!
贾樟柯内心深处的《黄河落日》
贾樟柯导演是山西汾阳人。他是山西媒体中的常客,我对他的作品很熟悉,对他的故事也很熟悉。但,听他朗诵,却还是第一次。
他是专业的导演,但不是专业的诵者。语言基本是平静自然地说话,不急不躁,淡定从容。也许这就是他心中的黄河落日的感觉。
有人说,声如其人。未经训练的声音,往往更与本人性格契合。
他的朗读,让我想起孔庆东写汾酒的一段话,他说这也是他印象中的山西人的性格:其润也慢,其入也深,其力也绵,其性也仁。
蔡明讲述《唯一的听众》
前面看到黄宏,我就想到了蔡明。节目进行到此,我不禁感叹:蔡明,还真的有!
小品演员,我的理解,是以语言为主的舞台表演者。他们的语言功力主要在人物语言上。因此,讲故事是最佳选择。
蔡明老师这一次展现的作品是《唯一的听众》,正是个动人的小故事,很符合她的特点和长处。不出意料,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抓人!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既区分明显,又和谐一体。
特别要注意,蔡明老师在模仿人物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装饰自己的音色,而是把重点放在语气传神上。
这对我们特别有借鉴意义:很多人在讲故事的时候,努力的重心往往会放在模仿人物的音色上。尤其是在少年儿童语言表演方面更是普遍现象。
我听过很多比赛小选手们讲故事,绝大多数是在努力模仿音色,而对表达意思和语气传神方面下的功夫太少。结果往往就成了用假模假式或装腔作势的声音,表达意思不清、没有灵魂的空话。
该怎么讲故事,跟蔡明老师学吧!
刘兰芳激情朗诵《满江红》
还记得我写说过小时候听的那个宝石花收音机不?
我从小就爱听广播,最早用那个宝石花听的,还不是《小喇叭》,而是《岳飞传》。就是刘兰芳老师讲的《岳飞传》。我还模仿过她模拟马跑的声音。不过,有点难,没模仿成功。
小时候,刘兰芳三个字,对我的含义,就是好听的故事。
而今天,我居然听到她也在朗诵了!先重温一段《岳飞传》!又听刘老师铿锵有力的朗诵岳飞的《满江红》!真是满满的记忆啊!
演播艺术家李野墨深情讲述《平凡的世界》
李野墨先生,是我一向非常敬佩的演播艺术家。他讲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精彩片段-田晓霞之死。
这段本来就是书中的一个情感高潮,李野墨先生更是讲得非常感人!朗读者与作者默契合作,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
我用新学会的一句话来形容吧:“太好哭了”!
杨洪基带领我们重读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老师是不是是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来朗诵《滚滚长江东逝水》呢?
仔细听一下,其实不是。
我们和他后面的唱歌的的声音对比着听,还是能听出许多区别的。实际上,前面这段朗诵,杨老师用的还是真声,和后面唱歌时有装饰的声音是不同的。
所以,杨洪基老师这么雄浑厚重的声音,朗诵的时候都没有炫耀显摆,而是自然朴实地在说话。你还有什么理由去用作品来表现自己的声音呢?
斯琴高娃带你回忆童年读诗《过年》
下半场的重磅朗读嘉宾实在是密集发送。斯琴高娃老师来了!期盼已久了!
但她一说“老舍先生的《过年》”,我心里就一颤。因为我预感到,她拿到的文章,可能是错的。
文章的第一句话“我的老家在农村”一出来,我就知道我的预感是对的。这篇《过年》,在网上到处都是,都标着作者是老舍。但其实恐怕是个假老舍。
因为这个年我不出门,呆在家里没什么事,就想读点文章。过年嘛,当然最好读读和过年有关的文章。
最有名的好像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吧?我读了。这文章我是从正版电子书里找到的,文字上没问题。
在搜索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标着作者老舍的《过年》,但我看到“我的老家在农村”这一句,就觉得很怀疑: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啊,怎么会“老家在农村”呢?
我读东西,比较注重文字的严谨度。由于网络搜到的讹误较多,所以我尽量找纸质书。但我藏书不富,所以就充了个电子书城的VIP,便于随时下载正版电子书查资料。
这一次,我就去下了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舍全集》的正版电子书,这书里面有个老舍年谱,里面写着:
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护国寺西侧小羊圈胡同(现小杨家胡同八号)一个满族贫寒家庭。父亲舒永寿为清朝皇城护军。属正红旗。取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老舍全集》(人文社)
老舍出生在北京,后来在北京西直门附近上的小学,中学也在北京,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整个童年少年青年,就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你看他写北京的春节,也是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而不是北京附近某个农村的年俗。
在里面搜了下,《过年》这篇文章是有的,不过不是讲过年习俗的,而是慨叹人生苦短、时间匆匆,有点像朱自清《匆匆》。
我再全文搜索“老家在农村”这几个字,《老舍全集》里搜不到。我再搜“农村”两个字,也仅有4、5条结果,也没这句话和这篇文章。
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也应该标为“佚名”了。“佚名”先生又添了一篇大作!
当然,这篇文章写的是不错的,斯琴高娃老师朗读得也非常有情趣。尤其是上图这一段特别有意思,朗读的时候,高娃老师甚至还用到了“咬牙切齿”的技巧,真是百无禁忌、随心所欲,极富创造性!关于高娃老师的朗读技巧,本文篇幅关系不再展示。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分析。
经过一番探索,我想补充的是,勤查书,还是个好习惯。朗读者养成习惯,多动动手,多亲近纸质书,至少是正版电子书,会有很多收获呢!
刘敏涛深情诉说《如果有来生》
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我的理解,是一首无比悲伤的诗。
但刘敏涛的朗诵,有着十分的克制。
对于悲伤的表达,我认为最佳的方式就是克制,而不是歇斯底里。
这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像刘敏涛说的:“离生活近了,离远方就远了”。有时候对立就是统一,统一往往需要对立。
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用语言的不确定性来表达诗的不确定性,留给受众足够的独立空间去自由审美。
很厉害!
李文启讲述《丑石》
李明启激情诵读《我们还年轻》
李文启、李明启两位老艺术家,极为从容。
你不觉得他们是在朗诵、朗读、表演、或者其它什么。你只觉得,他们就是在给你讲他们自己的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话……
这就直达朗读的本质了。
朗读,不就是和人好好说话吗?
刘劲讲述《高原的儿子》
特型演员,从来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一批特殊的演员。
看着“周总理”,用纯正的普通话讲述,还真有点不适应。
但听几句,我很快就适应了、习惯了。刘劲老师的语言状态太放松了,让我们很快就忘掉了这个特殊的面孔,而走进他语言描述的内容当中去了。
他一点都没有“朗诵”的感觉,完全就是在说话。有节奏的说话。这是超越生活说话之上的艺术的说话。
戴玉强演唱经典歌曲《故乡的云》
江涛再唱经典《愚公移山》
阎维文再唱经典歌曲《母亲》
成方圆深情唱诵《共和国之恋》
戴玉强、江涛、阎维文、成方圆……四位歌坛大咖,齐聚《诗意中国》一起来朗诵,来歌唱。
作为歌者,他们也要训练吐字发声的基本功,他们有强大的气息支持和用声技巧做支持,所以,虽然他们并非专业的诵者,但朗诵的都很好!尤其那些作品都是他们熟悉的文字,更有感情。
而且,阎维文和成方圆尤其让我觉得亲切。他们都是俺山西人啊(成方圆是在太原矿子弟小学上的小学,梁宏达有一期节目叫《山西妮子成方圆》)。
蒋小涵深情朗诵《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濮存昕演绎不一样的《祝酒歌》
还有两位演员朗诵,一个是蒋小涵,另一个是濮存昕。一个年轻,一个“老”。
蒋小涵是《诗意中国》的老朋友,在这个舞台上,经常能见到她的身影。她的朗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像一股清流,无声无息,滋润心田。
濮存昕朗诵的是郭小川的《祝酒歌》。郭小川出生在河北,但祖籍是山西寿阳草沟村,所以,实际上也是山西人:本次朗诵会的“山西元素”还真是不少啊!
郭小川先生的诗是非常适合朗诵的,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