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杨一豪今年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成绩不是很好,主要厌学情绪严重,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好奇心强!
一天,我给他买了一本《小学古诗译注》。“给我看,快给我看!”小一豪把书抢过去翻了翻,马上就又还给了我。然后不高兴地说:“爸爸,这本书一点儿也不好看,没有图画图片”。
“怎么没有图画呢?诗就是画,诗里有画,不信你瞧!”我把书翻到第二页:“你看这首《江南》诗的画在诗意里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是用语言描绘的画: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倒映绿色的“绿水”,一片片的莲叶从水里钻出来,象许多绿色的小伞,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莲叶间追逐嬉闹,忽儿向东,忽儿向西,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我的讲述引起了一豪的兴趣,我因势利导,让他学会背诵这首诗。
开始,一豪对背诵古诗兴趣不大,有时还有点儿勉强。时间长了,他的兴致就来了,有一段时间,差不多每晚临睡之前,我都要教他学会背诵一首古诗。有时我因为太忙了,忘了教他,他就拿着那本《小学古诗译注》让妈妈来教;要是妈妈也没有空,他就拿起《新华字典》自己查拼音学。有一天,他因为积食生病在家里休病假,可却又不安心躺在床上养病,他用外婆的手机打开录音模式,把已经学会的几十首古诗录下来,边听边欣赏,把肚子痛的病都忘了。
在教孩子背诵的同时,我们也给他讲一讲古诗的大概意思。当然,才读小学二年级的一豪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觉得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逐渐扩大,对这些已经熟背的古诗慢慢地就会懂了。
有一次,我们带他到动物园学习给动物拍照。画面由他自己选,喜欢什么就拍什么。他首先照的是一对在池水里游动的大白鹅,拍完照,立刻兴奋地朗诵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后来,我们来到鹿苑南面,这里有野牛、马、骆驼等,一豪指着一匹又高又瘦的棕色马,脱口而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唐·李贺《马诗》之一)
说着,他就要往马圈里钻,被妈妈一手拉住了:“你这是干什么?”
一豪说:“我想进去敲敲马的瘦骨头,听听是什么声音。”说得我们都笑了。
有一次,儿子在屋里写作业,窗外忽然刮起了非常大的风,直刮得天色浑黄,尘土蔽天,一豪大喊:“爸爸,快来帮我关窗户!”人们都忙着进屋,而他却偏偏迎风往户外跑,他触景生情,对着大风引吭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大风歌》)
一豪学会了背诵五十多首古诗之后,这天,他问:“妈妈,什么叫古诗呢?”
妈妈说:“古时候的人写的诗,所以叫古诗。”
“我也想作诗,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打算写什么呢?”一豪说:“写我去年暑假里回老家看奶奶,好吗?”
“那你就试试吧。”
他又问:“我可以仿照古诗来写吗?”
“开始练习写诗嘛,是允许模仿的。”
一豪想了好久,高兴地说:
“妈妈,我的诗写好了,听我读给您听:“坐车复坐车,看房又看房。一路风景美,不觉到家乡。’这样做行吗?”
我们听了,知道他是套用明朝高启的一首《寻胡隐君》的诗:“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
我和一豪不知不觉到老家,妈妈说:一路风景美”,不如改为‘一路风光好’,读起来不是更上口吗?”一豪同意了。
于是我又问:“什么叫“看房又看房’呢?”
他解释说:“我坐在车内的时候,看到一片房子过去了,又一片房子过去了,好像老也看不完似的,这不是看房又看房吗?”
我说:“单是模仿别人哪行,你要自己学着作诗呀!”一豪托着腮帮想了想,写啥呢?他抬头看了看房间,又低头瞅了瞅桌子上的东西,也没有引起“诗兴”,他叹了一口气说:背人家的诗容易,要叫我自己作诗,还真难啊!
妈妈指着他手里的笔说:就写这支笔吧。”这是一位曾去加拿大留学的叔叔送给他的圆珠笔,他一边想,口里还念念有词,不断地琢磨着,终于,他开始提笔写了:
“我有一支笔,来自加拿大。白杆配蓝?
妈妈,“笔芯’的‘芯’字怎么写呀?”
妈妈告诉了他,他又接着写下去:“白杆配蓝芯,帮助我学习。”
他写的这首“诗”,虽说没有诗味,又不符合仄和格律,但总是他自己的“创作”呀。我们鼓励了他,并且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给他讲一讲诗的格律。
其实这些,都是在孩子做完当天的作业之后,作为业余兴趣给他打开智慧启迪之门的,孩子并不觉得是额外负担,而且满有兴味。每当兴致来了,他就拿腔拿调地朗诵这些古诗,还常常用手机录下来,自己朗诵、自己欣赏。你看他歪着头、扬起眉毛的样子,真叫人喜欢!当然,儿子不是什么“神童”,我们在嗯,耳目渲染、培养孩子兴趣方面也没有成熟经验,但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启迪孩子的智慧,开启孩子的兴趣“钥匙”不就在我们父母的手中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