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魏晋风流,还是唐宋文人,都认为男子要有高雅洒脱的气质和英俊不凡的外貌。可见,爱美之心自古便有。
纵观五千年历史,最受世人推崇的男子共有四位,民间称其为“四大美男”,他们分别是:潘安、宋玉、卫玠、兰陵王。
四人当中,潘安、宋玉和卫玠都是白面书生的类型,手无缚鸡之力,唯独兰陵王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因此备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五千年第一美男”。
兰陵王本名高肃,字长恭,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北齐书》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则称他“才武而面美”、“白类美妇人”。但兰陵王担心自己俊美的容貌会动摇军心,于是每逢出征,就用凶恶的面具遮住脸庞,临阵冲杀,无往而不利。
然而,“自古名将如美人,不叫人间见白头”,公元年,年仅33岁的兰陵王因功高震主,被皇帝赐毒酒鸩杀,四年后,自毁国之柱石的北齐亡于北周之手,高氏皇族也就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时光荏苒,随着这段千年旧事留存下来的,还有一首《兰陵王入阵曲》。
据《北齐书·卷十一》记载,“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战,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在《中国人的音乐》一书中,知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有关《兰陵王入阵曲》的故事。
田青老师认为,从音乐形态上来讲,《兰陵王入阵曲》属于一种古老的盛唐乐种——燕乐。
燕乐也称宴乐,泛指当时在宫廷或贵族的宴会上所演唱、演奏的音乐,其中包括赌场、独奏、合奏,大型歌舞曲及歌舞戏、杂技等。这种音乐是大唐繁荣昌盛的象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音乐文化,曾给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诸国以深远的影响。
然而,安史之乱后,乐工星散,这些瑰丽的音乐之宝只能留存在伟大的中国诗人的记忆力。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还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都记载了盛唐燕乐的美丽壮观,也抒发了燕乐衰败后诗人的唏嘘感慨。
燕乐在中国失传后,却意外地被日本保存起来。其中,《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在盛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至今仍被日本艺术界和公众视为国宝,是日本国粹“能”之祖。年,日本申报的“能”和中国昆曲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今天,我们如果到日本旅游,还有机会看到这支《兰陵王入阵曲》,该曲为一人独舞,表演时头戴狰狞面具,身穿红袍,腰系金带,舞姿一如日本雅乐的特点,缓慢、庄重,仪式感远胜戏剧情节,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被弱化,音乐同样缓慢,甚至带一点儿凄凉。
在主奏乐器筚篥的带领下,唐朝广泛流行的齐鼓、羯鼓、钲、笙似乎从敦煌壁画中走了下来,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除了《兰陵王入阵曲》之外,这本《中国人的音乐》还向我们讲述了多种中华传统音乐,例如古琴与《流水》、古筝与《崖山哀》、二胡与《二泉映月》、佛乐与道乐、《黄河船夫曲》与《东方红》、《走西口》与河曲民歌、“身土不二”与《我的祖国》,等等。
在这本书中,田青老师将带着我们聆听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金声玉振”,走进南音、佛乐、道乐的神秘世界;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体会“长亭外,古道边”“风在吼!马在叫”“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代精神。
通过这本书,我们也会明白,中国音乐究竟好在哪儿、美在哪儿?如何代表中国?如何感受各民族民歌的魅力?新音乐的力量在哪里体现?我们中国人除了西方那套理论,有没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逻辑?
总之,中国音乐之独特,在于其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它能触及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因此,中国音乐是中国文化沃土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和精粹。正如田青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诗经》中唱道:“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中华民族的子孙是“龙的传人”,而“龙凤呈祥”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梦想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人的音乐也将随着凤凰之鸣,声播世界,乐动人心,和合天下,万福同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