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的夏夜,一位著名的现代散文家、诗人,在他所任教的清华校园里踱步。他来到绿树环绕的荷塘边,看到了亭亭的叶子、袅娜的白色荷花,闻到了渺茫歌声似的清香,想到了欲说还休的往事今生。
所见所感在他心中翻腾、酝酿,最终激化为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这篇佳作的好,相信无数人早就深深体会到了。
无独有偶,在大约二百年前,也是一个夏夜,雨住了,天晴了,月亮的清辉洒在荷叶上,一位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默默无闻的诗人,也来到了荷塘边。雨后的荷塘夜色,又怎样触动了他的内心,升华了他的情感呢?
01
小雨林塘净碧罗,田田分得夜光多。
江姝(音书)唾逐天风落,仙掌晴分曙月过(音锅)。
幸未赠来愁结佩,若为采去误凌波。
荡舟耶女休相妒,乐府虚裁一斛(音壶)歌。
——(清)朱奕恂(音寻)《荷珠》
赏析:
首联“小雨林塘净碧罗,田田分得夜光多。”碧罗:碧绿的丝罗。形容草木新鲜柔美。田田:荷叶浮在水上的样子。南朝乐府歌辞“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傍晚,一场小雨洗净了树林边的荷塘,丝罗碧绿,草木新鲜柔美;夜色降临,月华普照,田田荷叶上跳跃着月辉的光芒。
首联读来给人以静谧幽美的感觉:有雨,仅是小雨,不是倾盆大雨;雨小就不会摧残乱红满地,却又足以洗净“碧罗”,洗净“田田”的荷叶,从而让月光得以更“多”地在荷叶上浮光跃金,这真是恰恰好,真是颇具匠心的手笔。
那么,“夜光多”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且看下面两联。
颔联“江姝唾逐天风落,仙掌晴分曙月过。”江姝:江上的仙女。姝:美女。唾:此出是说仙女口里唾出的珍珠。仙掌:仙人的承露盘。据《三辅黄图》:汉武帝造神明台,上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曙月:晓月。
月色下,荷珠在荷叶上流转,宛如那仙女唾出的珍珠,随着天上的风飘落;荷珠映照晴朗的夜空,分明地映照出晓月缓缓而过。
前句把荷珠与仙女唾出珍珠相联系,此种意象可谓新奇巧妙,读来让人感觉满眼珠光灿灿,星辉漫天。后句则以仙掌露珠来代指荷叶荷珠,典故选择得也堪称精心妥帖。而无论是“江姝”,还是“仙掌”,都给人以缥缈迷蒙的神秘色彩。
颈联“幸未赠来愁结佩,若为采去误凌波。”凌波:在水面上行走。此指水上仙女。曹植《洛神赋》中以“凌波微步”形容洛神。
幸而未用荷珠赠人,不然的话,可要因为无法将其结缀在佩带上而发愁了;如果荷珠被水上的仙女当作珍珠采摘了去,那可要延误了她的正事。
这两句把荷珠描写得何其精妙:以误将荷珠当珍珠的将赠人而未赠,以误认荷珠为珍珠的将采而未采,双管齐下,把荷珠那种几可乱真的美妙,衬托得淋漓尽致!作者高明的描写手法与慧眼独具的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荡舟耶女休相妒,乐府虚裁一斛歌。”耶女:采莲女。耶即若耶溪。李白《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一斛歌:歌曲名,即《一斛珠》。
诗中为何说“相妒”呢?据记载,唐玄宗宠杨玉环,梅妃见弃,作《楼东赋》以进。玄宗密封珍珠一斛赐之,梅妃不受,赋诗“翠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乃令乐人谱新曲,名《一斛珠》。“相妒”一说便缘于此。
采莲女是无需羡慕那宫中人的,毕竟荷珠不是珍珠,而彼《一斛珠》也非真的一斛珍珠。采莲的日子也许艰辛,但终究还有荷叶荷珠相伴的乐趣;而那宫中人,却多是“残妆和泪污红绡”,恐怕连一听那《一斛珠》的机会都没有!究竟谁应“妒"谁,或许值得细细思量。
02
清朝乾隆年间的诗人朱奕恂,和民国时代的朱自清之间,虽说相隔二百多年的时间,但两颗有趣的灵魂都把目光投向了月下的荷塘,而且也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景色”,这或许也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吧。
《荷塘月色》及其作者早已誉满天下,无需赘言,而《荷珠》一诗如果是蒙尘的“珍珠”,相信其总会有“光彩”夺目的那一天,因为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