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南
你的脑海会浮现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场景
还是吟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是一首诗
江南是一幅画
江南更是一个梦
当我们今天说起江南时
她已不仅仅是小桥流水、杏花春雨
更是科学艺术共同编织出的美好希望
在8月底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区域自古便是诗画江南里的鱼米水乡,有湖荡纵横、林田共生的“高颜值”生态,凝结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最江南”文化,汇聚着一批创新活跃、引领未来的高科技企业。
每个人心中的江南各不相同
你想听听
科学家心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吗?
上周六,在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技会客厅——“心中的江南”科学与艺术对话专场活动中,新民科学咖啡馆邀请科学和艺术界的十余位大咖,分别从“画船听雨眠”“江南可采莲”“春水碧于天”“能不忆江南”四个篇章讲述了长三角区域“跨域一体、绿色共生”的发展愿景。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
画船听雨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画船听雨眠”篇章,王建宇(中)和陈翔(右)对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为到场观众带来了年至年上海地区的卫星遥感图。作为光电技术专家,王建宇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卫星载荷,这些设备采集到大量遥感影像。“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地区的绿色越来越多。说明上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断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陈翔展示了一幅幅江南文人画。仇英的《竹院品古》,伍蠡甫、沈迈士的《番瓜弄》,朱屺瞻的《绿化都市》……“江南的绘画与江南整个生态环境是密切结合的。”新中国在大力建设城市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城市添上绿。“我们始终在追求什么?在建造钢筋水泥的森林同时,也不忘把人民的普通日常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结合起来。”陈翔表示,“从古代江南文人的品竹赋诗,到现代大都市的公共绿化,江南画家对自然生态的推崇是一脉相承的。”
江南可采
别样的“中国诗词大会”
在这一篇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方笑一与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进行了一次富有趣味的对话,仿佛把大家带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
▲“江南可采莲”篇章,陈晓亚(左)与方笑一来了场富有趣味的对话
“莲”的科学畅想
“提到‘江南可采莲’这句诗,莲在中国文化里面有很特别的意义。”方笑一告诉大家,“我们看到莲会想到夏天,还会想到清雅的境界和高洁的品格,这也是中国古典文人非常爱描写的一个对象。”陈晓亚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道,莲更喜欢水分。江南的水多、温度也比较高,所以更适合莲的生长,品种也更多。
蒿和芩,分别是什么植物?
“在《鹿鸣》一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中的蒿和芩,分别是什么植物?”方笑一向陈晓亚请教。
“蒿可能是青蒿,也可能是黄花蒿,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屠呦呦等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出了能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的创新灵感,来自东晋道士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这本书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陈晓亚回答,“芩是很漂亮的花,跟丹参属于同一个科。黄芩根是黄色,根内有特殊的黄酮类成分。最新研究认为黄酮具有抗冠状病毒活性,非常有价值。”
竹子是空心的,为何长得如此坚韧?
“郑板桥在《竹石》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有节,中间是空心的,为什么长得如此坚韧?”方笑一接着抛出新问题。
“竹子的特性很特别,一种是重生竹,在江南多是散生竹。”陈晓亚说。散生竹多年生但是一次开花,开花后就“让位”给下一代了。“竹子的空心有利于透气、长得快,但竹竿纤维很坚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和编织材料,竹笋也可以吃。”
春水碧于天
爱国初心让他坚持归国
生命起源于海洋,水孕育了生命,江南很多城市依水而建,来到“春水碧于天”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苏纪兰与中国顶级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曹鹏共谈城水共生、活力共襄的包容、进取。两位老科学家、老艺术家携手走上舞台,在场观众热烈鼓掌致敬。
▲苏纪兰(左)与曹鹏携手走上舞台
春水是最美、最清澈的
好似我们的初心
苏纪兰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读大学时几次要求回国,却一直没有如愿。直到年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听到主持人“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回来?”的提问,苏纪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中国人!”归国后,苏纪兰带领团队在海洋研究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他说,海洋很大,看起来没有什么改变,但其实改变了很多。
“艺术与科学其实就是
一枚铜板的正反两面”
曹鹏说,中国需要创新、中国需要前进,前进离不开科学,音乐也离不开科学。曹鹏近年来一直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公益活动,“天使之音沙龙”通过音乐让很多自闭症儿童有了改变。在他看来,世界上什么都离不开科学,希望有一天自闭症孩子能从科学角度开展治疗。
能不忆江南
花大力气保护山清水秀
在最后一个篇章“能不忆江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沈文庆,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钢简述了江南的种种特质,而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我们的心中的家园。
▲陈钢(左)、沈文庆与俞立中(右)在“能不忆江南”篇章讨论
沈文庆说,他去过江南很多地方,想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心中的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传承、创新现代。“江苏省宜兴市有著名的紫砂壶,孕育了陶文化;宜兴在古代将茶叶进贡到朝廷,诞生了茶文化。此外,宜兴还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沈文庆介绍。近代,从宜兴走出了26位两院院士、百位校长和一万名教授,在中国县级市中位列第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心中江南是非常美丽的山清水秀之景。”俞立中说,“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资源。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健康与否,你都在享受周边的环境,这个无法被人阻挡。”在他看来,每个人都需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奉献。“长三角是一个城市群地带,人口非常密集,经济非常发达,对于环境而言它的脆弱性更加明显。我想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保护美丽环境的意识。”俞立中心中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来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陈钢心中,这个世界可以用乐谱组成,也可以用数据组成,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共同的理想,一起追求真善美。“我希望科学家和艺术家携手并进,展翅高飞。”
活动现场,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童自荣,著名节目主持人、电影演员陈燕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史依弘,青年作曲家、钢琴家罗威以及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夏小曹等还带来了诗朗诵、京剧、钢琴独奏和小提琴、大提琴合奏等精彩表演。
本期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新民晚报社、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特邀著名文化主持人阎华担任嘉宾主持。
金海岸工作室
作者
郜阳马丹
摄影
陈炅玮刘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