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周星驰的电影,便绕不开他的《唐伯虎点秋香》,剧中的唐伯虎虽然常做疯癫之状,但却有情有义,文武双全,扮猪吃老虎,最终抱得美人归,是典型的“人生赢家”了。
而剧中亦有很多丑角来烘托唐伯虎,这其中,与唐伯虎并列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便是十足十的一个丑角,贪财好色,道貌岸然,行为乖张,他的荒唐滑稽很难让人喜欢起来。
那么,同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为何祝枝山和唐伯虎的差距如此之大呢?祝枝山难道真是如此吗?其实,这不过是导演的刻意丑化,历史上的祝枝山可并不是一个鲁莽无知的丑角,反而才华横溢,被明朝人称之为“本朝第一手”。
这位大明第一怪才,到底有着什么不为之人的面貌呢?
一、才华横溢遭遇事业滑铁卢,考七次未中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字希哲,因右手天生多一指,自嘲丑陋,故自号枝山。明代杰出书法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他不仅长于诗文,在书法上更是造诣颇深,楷书师从赵孟、褚遂良,草书师从黄庭坚、米芾,其狂草和小楷自成一格,功力深厚。
祝枝山出生于七代为官的世家,他的祖父祝颢,不仅担任朝廷要职,且是当世大儒,自祝颢六十岁告老还乡后,远近的文人皆慕名而来,只为求祝颢一字。
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祝枝山从小便展露出惊人的天赋,三岁便能写出一尺见方的大字来,等到九岁时,在祖父的教导下,祝枝山已经可以吟诗作文,等到他十岁时,早已博览群书,能写出远近闻名的好文章来。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祝家有个小神童,等到祝枝山二十岁时,他已声名远扬,北京、南京两都的文人皆称赞他为“天下士”。
祝枝山的诗文和书法闻名乡野,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十分看好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遂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两人婚后育有一子,名续,于正德年间中进士。
祝枝山的书法深得其岳父李应祯的指点,又得祖父祝颢的真传,两位大儒为他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顺风顺水的日子并不长久,天赋异禀的祝枝山遭遇了仕途的滑铁卢,自他十九岁中秀才后便停滞不前,屡试不第,直到弘治五年,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三岁的祝枝山在参加第五次乡试时终于中举。
本以为是苦尽甘来,大器晚成,谁料此后的祝枝山参加了七次会试均未曾中举,就连他的儿子祝续都在祝枝山第六次考的时候便中了进士。
他也曾大力抨击当朝科举认程朱理学为标准答案的不合理性,认为八股取士禁锢了考生的创造性和多样性,然而这些撰文都石沉大海,祝枝山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以举人身份参加选官,此时他已是一名五十五岁的高龄考生了。
通过谒选,祝枝山得了个小官——广东兴宁县知县,他奔赴千里赴任,想实现自己入仕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在任期间,祝枝山文武并举,将这个落后的地方小县治理得十分妥帖,嘉靖元年(年),六十多岁的祝枝山调任应天府(南京)通判。
重回江南的祝枝山,仅仅上任一年,便以“年老体病”为由辞官不做了。
辛苦打拼了这么多年,一朝终于达成心愿的祝枝山为何辞官?
原来,越接近权力场,他越发惊觉官场的黑暗腐败,既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明朝官员的急功近利、阿谀奉承,也无法做到与官场中人同流合污,徇私舞弊,内心痛苦万分的祝枝山意识到“我终归不善于做官”,“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伪,不能忍心”。
离开了官场的祝枝山,才真正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二、自成一家开浪漫书法先河,达个人巅峰
放弃了高官厚禄的祝枝山,活得更加恣意潇洒,他辞官回到家乡苏州,广交好友,大宴宾客,用美酒来麻痹自己,不去看这腐败的官场和麻木的朝廷。
唐伯虎是祝枝山最要好的朋友,更为难得的是,唐伯虎亦不屑与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场小人为伍,得一知己,人生还有何所求?唐伯虎和祝枝山纵情山水,拎一壶酒泛舟江上随波逐流,饮酒赋诗,高声吟哦,岂不快哉!
唐伯虎画技独步天下,祝枝山草书天下皆知,一人作画一人题字,“唐画祝字”珠联璧合,堪称天作之合。
这一时期,他的书法造诣也达到了个人的巅峰。
脱衣作书,不衫不履,未着寸缕,放荡不羁,那种坦然与无畏,那种潇洒与不羁,像是一缕缕灵魂注入祝枝山的狂草之中。
他的书法,既传承了外公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的长处,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可谓是“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
生活的放荡率性也决定了他的风格,晚年的祝枝山多做狂草,往往在大醉之后随意涂抹,烂漫纵横,气象大开大合:
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旭之雄壮,藏真之飞动。
祝枝山对书法史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他既承接了唐人的狂草之路,使得唐宋之后狂草一脉的落寞局面得以改观,同时又重新倡导了北宋尚易书风。
更为难得的是,祝枝山将黄庭坚、张旭、怀素三位草书大家的风格加以整合,并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拙巧相生的风格,他的草书成明代书法界之典范,开此风气之先河,为后来徐渭、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等人草书的崛起起到了带头作用。
他开创了明代书法的浪漫主义风格,并为其后这一风格的发展壮大埋下了一颗种子。
三、晚年回故里师友相继离世,成风流怪才
64岁,祝枝山回到故里苏州,他在外祖父的旧宅中筑怀星堂,风流怪才的名声也越传越响亮。
晚年的祝枝山好酒色六博,赌性不小,当世人仰慕祝枝山的书法作品,便可以通过苏州一些名妓去求取,足见他的风流成性,他的家里也是莺莺燕燕,热闹非凡,"有所入,辄召客豪饮,费尽乃已,或分与持去,不留一钱",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江南四大才子中,也只有祝枝山得了善终。
和他亲如手足的好友唐寅,在历尽世态炎凉后去世,年仅54岁。不同于《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位风流才子唐伯虎,历史上的唐伯虎晚年惨淡,一贫如洗,无人收尸,“上好良田无人买,谁肯购我画中山?”,他那些珍品字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并不值钱。
祝枝山慷慨相助,出资将他埋葬在了桃花庵附近。好友的离世对祝枝山是致命一击,他先后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好友的惺惺相惜和依依不舍之情。
《草书千字文卷》也是在这一年悲情写就。
仅仅一年之后,祝枝山的老师,76岁的王鏊也因病去世,祝枝山作《祭王文恪公文》缅怀恩师,为自己没有成为老师的骄傲而感到惭愧。
师长和友人的相继离世,为祝枝山本就惨淡的晚年又抹上了一道阴影,他也因此更加放荡不羁,多作狂草,被公认为是吴门书坛的领袖人物。
人书俱老,炉火纯青。
在一个朔风凛冽的冬日,祝枝山发思古之幽情,一蹴而就《曹植诗四首》,这件明代草书史上的绝品,也是他一生的制高点。
笔法承袭了汉魏风骨与晋唐道统,笔力超绝,不失才子之风,虽然是大草,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股书卷气,满腹才情集于笔尖,他对人生的豁达通透,也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窥见。
在写完《曹植诗四首》后不久,年11月27日,祝枝山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七岁。
放荡、风流、随性、不拘一格、风流倜傥,这便是明朝一代怪才祝枝山的人生标签。
不仅是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他的诗文成就同样值得一提,他的诗文杂稿存世很多,《明史》本传记载,祝枝山所著诗文集有六十卷,而其余杂卷多达上百卷。这其中,《祝氏集略》三十卷和《怀星堂集》三十卷尤为重要,是流传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同于《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个作“小鸡啄米图”的丑角祝枝山,历史上真实的祝枝山颇具风骨,说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中最具文人特质的一位也不为过。
结语
看不惯官场黑暗,他便辞官不做,功名利禄太烦人,他便统统抛之脑后。世俗的成功学鼓动我们谋求名利双收,祝枝山却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低欲望的物质生活——功名于我有何用?寡淡如水,才造就了他书法大家的卓越成就。
现代社会都在追求高物质的生活,开豪车,住豪宅,越来越高的欲望值带来的是越来越重的攀比心,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自身的幸福,自己给自己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物质社会达到内心的隐居,需要的不仅是摒弃浮华的内心,还有强大的自身实力,而祝枝山便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而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人生在世,绝大多数的痛苦和不自由,说到底追求物质生活带来的不满足,那个被丑化的风流怪才祝枝山,用半辈子的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