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宋朝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词文漫读:曾记得在五桥桥上面的宴饮,坐中都是一时的俊杰。
那流水流着月亮,去无声息。在春天的杏花影里,大家狂放,吹着笛子,尽兴到天明。
20年来如一场梦,弹指过去。自己虽然还在,却又是突然省识到年华的远去,让自己震惊。
在这样又一个春天里,登上小阁,去看春天的新的晴天。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只是在渔夫三更的唱词里。
初衣解诗:这首诗没有一个字写恨写愁。却有无尽的岁月沧桑之感。没有一个字写政治写兴亡,却有表面之下不言的忧伤。这首诗,极其的凄美,却又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太阳。这首诗是一包晶莹的泪水,它含在眼眶里,欲落不落,人却淡淡的笑着,你就不用看它滴落的样子。这有诗这首诗更有一种旷达,却是其在悲哀之上的旷达。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却更像秋天的斜阳。
诗的上阙,是回忆了20多年前,在午桥上的一次聚会。但是如果弄清楚了午桥在什么地方,你就不会只是当做是一种同学会的回忆。
午桥是在当时北宋的洛阳的南面。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北宋已经失去了半壁河山,他经历了,北宋战乱与退据,经历了颠沛与分别。他站在南宋的春天的某一个小阁楼上,仿佛的情景使他忆起了20多年前,在北宋时候,年轻的才俊们聚会的场面。
那个时候诗人也才20多岁吧。在那个宴会之上,高朋满座,济济一堂,英气逼人,何等壮观而快乐。而那一夜,长沟流月只做了陪衬,无声的缭绕在他们的身边,并轻轻地流逝了。最动人的是那半夜里的笛声,由年轻人吹奏,3月杏花的疏影,衬托出如玉的美,如玉的青春。
虽然“长沟流月去无声”,在这里是作为了宴会的陪衬。但是20多年后,诗人用回忆的手法写出了流水中的月亮,却另外有一种沧桑中的寂美,和时光的无情。虽然写的是当时的流水和月亮,确实是经过了岁月淘澄的诗人现在的心境。岁月如何不是这样,如流水摇曳的月影,悄无声息的滑过?
“长沟流月去无声”,便单独成了岁月无声无息流淌,带去历史和年华的深沉的佳句。因为谁的岁月回首,不是如长沟流月一样,欲挽难回,谁都是从历史中走来,又淹没到历史无边的浩瀚里。这句长沟流月去无声,单独立在诗外,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有多少人不是眼含着一眶热泪,一种心酸,来读这样的句子?更何况,作者所处在的,可是北宋已亡,南宋偏安江南的短暂的安稳里。长沟流月去无声,他的山河岁月往忆中!
这首诗的名句颇多。“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单独就具有极其凄明的美感。用摄影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画面单独成为风景,也是上好的佳作。
往事并没有走远,越远去的却更历历分明。这里是跳脱时空地来回想往事,没有身在其中的惘然感,更是一种清晰的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回忆中的再加工。从心理上凸显往事的华美和重要。其实,也暗示了现在的处境,和往事相比,已经天渊之隔。
二十多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其实也是很多中年人的感觉。在外在的压力下,岁月匆忙,很难得认真的回首,更何况诗人陈与义,经历了北宋的灭亡,流离逃难,备尝艰苦。等到能够喘息时,发现20多年都过去了。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蓦然回首,青春和故国都已经隔着岁月苍茫,哪怕在记忆里那么清晰,当然,人不免会震惊于现在的处境。
好在诗人也算历经沧桑的人。他在南宋的一个小阁楼上,追忆了北宋年代朋友的聚会,眼前是一片南宋相对安稳的小春天。这个新晴有着眼前的希望,有着枯木逢春的一点看似明朗。
但是诗人肯定知道,收复北宋的江山,谈何容易?这20年国家经历如此大的变更,于个人来讲,是不灭的身心体验。但是从历史的高度,可能也就是几句话几张纸。
所以作者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来描写了历史之中家国事的无奈。当岁月已经流逝过去以后,惊天动地,灰飞烟灭的大事,都不过是渔民或者后代半夜里闲哼的歌曲。这一句既有悲伤又有达观,既有无奈,又有历史的接受。
作者记取这些美好,用看似清淡的笔触写来,底下却是浓浓的不可言喻的故国深情。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些只记花好不记愁的句子,实际是要将故国江山,朋友情谊,刻骨铭心在心里。江山何忍说残破,老来泪眼总不堪。
这样的描写实际是一种愿望,掩饰着深深的沉痛。这20多年里,失去了多少故亲好友,经历过了多少流离艰辛,破碎了多少山河,词人都不肯说。欲语还休,欲语还休。但那句长沟流月去无声,那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总还是泄露了藏不住的忧伤。
让我们重温这首好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