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一个理想主义者因意外死了,但他似乎又一直活着,一直在照亮别人。”
如果要用一句话讲述钟求是的长篇小说《等待呼吸》,或许可以这样概括。
钟求是。温州人,在杭州生活多年,《江南》杂志主编。他同时又是一位年头很久的小说家。
当年异军突起的“温州作家群”中的作家们,他们性格各异,钟求是、吴玄、张翎、东君、王手、哲贵等等,有人扎根温州大地,有人闯荡世界,有人依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在一次次的行走中重新发现世界,有人依然愤怒,有人与自己和世界和解。有人江湖派,有人学院派。渐渐地,他们,都已人到中年。
人们印象中,钟求是如他的名字一般,沉厚内敛,扎扎实实,谦逊有礼,就像一位稳健的大哥,偶尔你才能看到他豪情飞扬的时刻,偶尔,你也能看到他较真的,犀利的,锐利的时刻。
这不同寻常的年,生于年的钟求是,拿出了他人生中份量很重的一部长篇小说——《等待呼吸》,你能感觉到,他自己对它的珍爱。
如果你打开钟求是最新长篇小说《等待呼吸》,阅读体验会很特别,这本书从第一页起就自带“节奏”,一种听得见突突心跳的命运紧张感,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体的命运抛进了时代的滚滚洪流里。
男女主人公夏小松和杜怡,是一对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大约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
记者问钟求是,写作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主人公作为一个个体是很渺小的,是否对他们的命运怀着悲悯的情感?
钟求是说,这部小说的立意就是写个体命运,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的个体命运。这一代人在青年时期的经历有些特别,既承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后阶段,也目睹了世界冷战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在那个时期,苏联的国家变故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我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