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言富,贱不趋贵。——《止学》
穷困不可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比富贵之人。
人处微贱有许多禁忌,不可不慎。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使社会底层之人更要小心保护自己,自尊自爱。嫌贫爱富、势利之人比比皆是,身处贫困若再没有了骨气和节操,那就更不值一文了,有的只是徒招屈辱。人没有天生的富贵,只要不甘贫穷,不自轻自贱,终有出头之日。保有良好的德行,不失人的尊严,本本分分地生活,是穷困之人的头等大事,它可以让人安身立命,也可使人待机而动,扭转乾坤。
文征明:一生拒绝依附权贵,王爷宰相都不买账
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相比起唐伯虎和祝枝山,文征明这个名字相比来说不太著名。但相比其他几位才子而言,他的故事却更加喜剧一些。
文征明也算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文林是温州知府,叔父文森则做到右佥都御史。文林官声很好,并且非常赏识一个叫作张璁的秀才。在他于任上去世时,家里因为治丧而相当拮据。当地百姓凑了一千两银子给只有十五岁的文征明,文征明全部退了回去。百姓们只好拿这笔钱修了一座却金亭,以纪念这件事。
文征明虽然日后极负盛名,但和他的好友唐伯虎等人不同,他的童年不但不聪明,甚至还显得有些傻。直到他长到十岁以后,才展露出其过人的才华。在亡父的几位好友的悉心指导下,文征明的琴棋书画都极其出色,其盛名也为天下所知。
虽然名声很响,但文征明早年的生活是很清贫的。当地巡抚想帮帮他,又不好直接给他钱,于是指着他的破衣服说:“怎么破成这个样子啊?”文征明假装没听懂,说:“下雨淋破的。”巡抚知道文征明不会要这个钱,只好悻悻作罢。
文征明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对科举功名却实在没什么兴起。巡抚大人看他如此能干,半劝半强迫地给他弄了个贡生的头衔,哄到吏部去弄了个翰林待诏的头衔。
此时正是张璁入朝为相独秉朝政的时候,文林的另一位好友杨一清也重新入阁。按理说这两个红人在朝廷当官,文征明的仕途应该一片坦途,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张璁还是个穷秀才的时候,文林对他很好,常常在自己不宽裕的俸禄里拿一部分出来接济他。掌权以后,张璁感念文知府当年的恩情,想要提携文征明,暗示他依附自己,文征明明确拒绝,绝不和张璁有任何公务外的交往。
杨一清在接见翰林时,文征明躲在很靠后的位置,杨一清对他说:“孩子啊,我和你爸爸是老朋友了,你不知道吗?”文征明严肃地说:“先父已经辞世三十多年了,他的教诲我却从没有忘过。我实在是不知道他和您是老朋友,您见谅!”杨一清非常惭愧,不再提此事。
尽管文征明不愿意依附张璁和杨一清,但他们还是愿意帮一把这个才子,准备给他升官。然而在翰林院待了一段时间以后,目睹了翰林之间相互攻击和互相倾轧的丑剧的文征明更加不愿意在仕途上有何作为。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张璁终于放他回家逍遥去了。回家不久,杨一清和张璁就纷纷倒台,依附于他们的官员都没得到什么好结果。
回到家乡的文征明声名更加显著,从四面八方慕名而至来求他的字画的人络绎不绝。文征明对那些请自己写个门联的普通乡亲总是有求必应,但对于那些拿着一大堆钱来的官宦,他却常常爱搭不理。
由于早年险些步挚友唐伯虎的后尘加入宁王朱宸濠的叛军,文征明对王府的来客的态度尤其冷峻,总是推辞:“给你们写东西是法律所不容的。”周王、徽王拿着世代的珍宝前来只为求他一幅字,文征明看都不看,直接原封不动地给人家退了回去。
文征明这样做虽然让周围的贫苦乡亲装点门面的时候有了好东西,也收获了蔑视权贵的好名声,但是也间接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作品在当时就有许多赝品伪造。而生性淡泊的他也没那个打假维权的意识。穷人家里用来贴的门联是不会保存多久的,而富户又很难得得到他的墨宝,从而造成了五百年以后文氏的真迹难得一见。
但这并不影响文征明成为一旦文坛巨擘。而且这位才子还相当的长寿,嘉靖三十八年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是个年逾九十的老人了。有赖于他两袖清风的行事风格,文家的家风也一直崇尚淡泊名利,在教育战线发光发热。他的曾孙还教出一位皇帝学生,甚至还入阁为相,只是这个皇帝叫朱由检。
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只有文征明寿命最长,而且结局最好。这其中不仅有其人生经历较为平坦的原因,更有其生性淡泊名利、不喜功名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