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图片 >> 正文 >> 正文

江南可采莲名家解读诗歌中的采莲古人的

来源:江南 时间:2022/5/15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http://m.39.net/pf/a_7618811.html

江南可采莲

汉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近一年来,咱教女儿“每周一诗”(常常每周从“宝宝念诗”中挑一首),当背到这一首时,小丫头哈哈大笑:这也叫诗?!就这么东西南北地过去?质疑归质疑,这段时间以来,能让她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反复吟唱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这首汉乐府民歌,另一个是《小苹果》。

《江南可采莲》,本来就是那个时代的《小苹果》。其基本特征如下:流行歌曲,用词通俗易懂;韵律简单,属于“口水歌”范畴;词句大量重复,“病毒式”植入人脑。

唐朝的诗人受汉魏六朝影响很深,初唐尤甚。很多唐诗都借用了前朝的题目、题材,例如初唐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与《江南可采莲》是互补的:乐府诗的视角应该是采莲人,她看到的是田田莲叶、鱼儿嬉戏;王诗的视角,可以是岸上人,但是鱼儿也未必不可呀!船女们穿着跟荷叶一个颜色的裙子划入荷池,脸蛋儿跟荷花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前些年流行的一段舞蹈——《担鲜藕》。“乱入池中看不见”,傻傻分不清楚啊!听到船女们的歌声,鱼儿们这才发现——有人来了!于是东南西北乱窜。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菡萏、藕花。莲的“全身都是宝”,莲花可以观赏,莲蓬、藕可以吃,莲叶可以包东西、烤“叫化鸡”。采莲,首先是一项经济活动,然后才是文学活动。俺相信,乐府诗和王昌龄诗中的采莲女,不会是去采莲花,而是采莲蓬。采莲花是“熊孩子”们干的事,只会讨骂。

采莲的场景看上去是很美的,但采莲人的工作环境其实是很不舒适的。“中通外直”的莲茎表面布满小刺,会把皮肤划出一道道伤痕。俺儿时在皖东乡下,夏天经常呼朋引伴去荷塘玩耍,“熊孩子”挂彩总是难免的。再如挖藕,往往是在秋末冬初,需要排干池塘里的水,挖藕人(得是青壮男子)穿上橡皮衣裤,样子就像一个宇航员,在半人深的淤泥里摸索,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把一米多长的藕给掏出来,还不能把藕给弄断了。莲藕末端的“藕头”,最为清脆爽口,但也最易受损,必须好生呵护。完整的藕,才能卖出好价钱。这个场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出现过,读者应该都有印象。

莲花不能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下了几乎一个礼拜雨的上海,终于放晴。这种晴好天气,赶快抓紧时间赏莲。不信你看,南宋杨万里的两首诗: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才别样好看,这是光与影的杰作。古代的诗人、当今的摄影大师们,用无数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今年夏天,为女儿搜罗“夏诗”,发现大多为宋诗,譬如上面两首的杨万里诗,赵师秀的《约客》、曾畿的《三衢道中》,以及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夏天是一个需要“小清新”的季节,而宋人和宋诗正好能对上这个胃口。

现在是夏末秋初,莲花将谢未谢,莲蓬快要上市了吧?还是宋人,请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熊孩子”出没,请注意!

===========================

昨日文章《不畏浮云遮望眼》:当日阅读次,点赞55次,分享转发次。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