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好,你的问题涉及到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问题,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杜甫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三年()三月,当时,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皇帝出逃,京城陷落,国家风雨飘摇,忠君爱国的杜甫,此时又是兄弟妻子离散,音讯全无,生死不明,他内心的哀痛悲愁可想而知。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情是主观的,是抽象的,诗人们常会借助客观的景来抒发感情。景与情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种情况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致产生喜悦或悲愁的感情,这是情缘景生,此类诗大都是感兴之作,诗人写景也就是抒情。
另一种情况是诗人先有了主观的感情,或悲或喜,此刻看到眼前的景致,把自己的情感借眼前的景致表现出来。美好的景致常会使人喜悦,凄凉的景致常会让人悲伤,这是普遍的规律,因此,在诗歌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以乐景来抒发乐情,以哀景来抒发哀情。
杜甫这首诗中的花鸟都是乐景,可杜甫抒发的却是极度的悲愁,这种情况属于以乐景来抒发哀情,它会使哀情更哀。此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并不少见,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就是这种手法。(野狐答问中有这首诗的详细解读,此文成为了爆款,有兴趣的可以查阅前文。)李煜的《虞美人》中有“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其实也属于乐景哀情的手法,春花秋月都是美景,为何李煜希望这些不要出现,问它们何时才能了结?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亡国之君,阶下囚。望月思乡,看花伤感,这些美好的东西只能引起更大的悲伤。
江山不管兴亡事,对于亡国之君,亡国之臣,他们看到这些美好的景致常会引发出无限的悲愁。姜夔有词句“二十四桥明月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人生失意的柳永在《雨霖铃》中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知音零落,四处漂泊,人生落魄,看到春天的美景,引发的更多的会是伤痛。
杜甫《春望》有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其中的名句,这个以乐景来抒发哀情的表现手法,充分的抒发了安史之乱身陷贼中,妻子兄弟离散,国家危难情况下杜甫极度的哀愁与忧伤。
这种乐景哀情的诗词很多,有兴趣的师友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