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寻宋江南上海博物馆里的寻宋之旅

来源:江南 时间:2023/5/3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782213.html

寻宋江南

从远处眺望

坐落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

它身影独特,

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厚重优雅。

走入它的内心,

它又宛如

一眼镶嵌在城市中心的文化热力源泉,

让我们从文物出发,

回望历史。

上海博物馆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重镇,

镇馆之宝之一

便是由一位南宋艺匠

以独门绝技缂丝征服世人的

巅峰之作《莲塘乳鸭图》,

此番“寻宋之旅”

就由博物馆藏的宋代之美为起点。

宋人之“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初夏,江南水乡最好的季节。

双鸭浮游于萍草间,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蜻蜓点缀其间,白莲、红蕖、萱草环绕,水波荡漾。

这一幕灵动生机,被定格于巨幅缂丝画作品《莲塘乳鸭图》中。

这件巨幅缂丝画,全幅以彩色丝线缂织而成,画面中所有花卉虫鸟都以实景写生而成,作品无一处补笔,所有的回梭眼都隐藏不露。

由于丝线的纤维截面呈三角形,透光之后颜色会产生轻微的变化,产生一种天然的气韵。

因此,相较传统书画,工艺精湛的缂丝画显得更加栩栩如生。

《莲塘乳鸭图》作者是南宋的奇女子朱克柔,宋徽宗至高宗时期以织造缂丝著称于世,亦善画,她身世却依然成谜。

只有那些传世珍品,诉说着她的过往。

这件《莲塘乳鸭图》正是她的殚精竭虑之作。

作品诞生后数百年,这件缂丝瑰宝始终没有进入宫廷收藏体系,而是在民间被秘密珍藏。直到年,近代收藏大家庞莱臣的后人庞秉礼等将其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件作品可能就诞生于松江地区。它很可能一直没有离开过它的家乡。”上海博物馆教育部梁闻悦介绍。

《莲塘乳鸭图》

上海博物馆供图

宋人之“雅”

江南安定富庶、发达繁荣,清雅精致的审美格调代表了当时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高度。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

讲解员为观众介绍馆藏的两件南宋龙泉窑器物

萧君玮

上博藏龙泉窑琮式瓶整体呈长方柱形,两端为圆形,形似古代的玉琮,故得名“琮式瓶”。

龙泉窑琮式瓶

玉琮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琮式瓶在宋代应为陈设用器,可作为花器使用。

及至明代,从大量的绘画、版画中,可见在文人的书桌上,常常放置着一个插着花的琮式瓶。

龙泉窑琮式瓶

萧君玮

焚香是宋人的生活常态。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以“琢瓷作鼎碧于水”来描绘香炉的造型釉色,是龙泉窑产品的真实生动写照。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上博馆藏龙泉窑青釉鬲式炉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萧君玮

宋代末,茶的饮法达到了高峰,依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所述,茶色“以纯白为上真”。

因此,宋代的茶盏以黑色为贵,上博藏吉州窑木叶纹茶盏以黑釉为底色即符合此标准。

吉州窑木叶纹茶盏

萧君玮

宋人之“俗”

宋代美学除了把简淡自然的“雅”推到了高峰,同时也带有鲜活热闹的“俗”的一面。

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汴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都市的繁华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

宋代玉器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的气息,上博藏持莲玉童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执莲童子玉饰

持莲童子作为两宋流行的一种题材,根据当时的风俗,每到七夕儿童会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童子的形象天真烂漫,清新活泼。

这样的造型和吉祥的寓意获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青睐。

执莲童子玉饰

萧君玮

“这样的一件配饰,小孩佩戴,寓意健康成长;成人佩戴,则是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寓意。”梁闻悦介绍。

宋代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上博藏《歌乐图卷》正是描绘了南宋歌乐女伎演奏、排练的场景。

翻转手机向下滑动

《歌乐图卷》

画面中,九位女伎身材修长,穿着红色窄袖背子,高髻上饰以角状配饰;男性乐官佩戴朝天幞头,女童则戴簪花幞头。

以歌乐女伎为表现题材的作品在南宋人物画中极为少见,图上的乐器,除锣鼓、拍板外,并有排箫、笛和琵琶,联系人物服饰特点,应是北曲杂剧的表现形式。

《歌乐图卷》(局部)

宋人之“谊”

宋代是文艺的,宋人也是最富有创意的。

书法是宋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它的美有如书法中的线条,行走在宋代的山水田园之间,素净空灵、平淡天真,从森严的时代里解放出来。

“宋四家”中,苏轼的书法应是别具一格的,他擅行书、楷书,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崇尚信手而至的创作方式,加上在文学上的修养,以最终形成意味纯古、笔力遒厚和真率自然的鲜明风格。

苏轼

上博藏《答谢民师论文帖卷》是苏轼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也阐发了艺术传播的规律“言之不文,则行而不远”等等,书与文交相辉映,殊为难得。

翻转手机向下滑动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苏轼在诗中描摹的画中之景,正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青绿设色山水画卷《烟江叠嶂图》。

此图也是上博珍贵馆藏之一。

翻转手机向下滑动

《烟江叠嶂图》(局部)

王诜是宋代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后人,擅书画文艺,经常在他的花园宅邸举办西园雅集。他的家中常客包括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书画名家,称得上是北宋顶流文人的朋友圈。

王诜受到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牵连被撤职。四年后,王诜回京城复职,创作完成了《烟江叠嶂图》,图中山水迷离梦幻,犹如海上仙山。

王诜

苏轼在朋友处看到该图时,被王诜的绘画造诣促发了奔涌的灵感,洋洋洒洒和诗一首,王诜和了这首题画诗,并作水墨本赠于苏轼,而苏轼旋即再和一首,王诜又另赋唱和诗一首。

如此诗书画三绝,弥足珍贵。两人的和诗就此成为北宋诗歌绘画史上的绝唱。

翻转手机向下滑动

《烟江叠嶂图》(局部)

记者手记|生活美学

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

花、香、画、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

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

宋的淡雅简洁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绘画……

“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美,同样也是我们今天的追求。

上博党委书记汤世芬谈及现在的观众对于宋朝依然十分向往

追本溯源,中国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今日,我们能从宋朝学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雅俗共赏”的宋代美学,也并非是独特诗意的审美概念,而在于如何让“美”融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编辑:小开

图片:萧君玮摄影、上海博物馆供图,部分源自网络

视频:新民晚报“上海时刻”

新民晚报文化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