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太平军席卷江南,江南百姓是如何求生的

来源:江南 时间:2023/1/10

自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保持了长达余年的和平生活,江南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富庶。但到了咸同年间,这种繁荣富庶的生活被太平军的闯入打破,江南十八省的百姓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遍尝了战争兵燹之苦。

李秀成打苏州

太平军突然进入杭州

咸丰十年(年)二月初,浙江寒冷异常,凄风苦雨,冰雪雷电交加。初三日早晨,太平军冒着严寒从宁国府攻入浙江境内,太平军进军迅速,很快就打下了广德州。十九日,杭州大雨倾盆而下,太平军突然出现在清波门外,太平军蜂拥冲到城墙下挖地道攻城。

二十七日黎明,地道里火药爆炸,城墙被轰塌一大段。清军守卫尚在睡梦之中,太平军就爬墙攻入了杭州城内。太平军入城,杭州城内的官员和百姓惊慌失措,纷纷扶老携幼逃窜。当时有人记录下了居民慌乱逃窜的情形:“是役也,事起仓卒,故惊惶之状倍越寻常,计死于践踏者半,死于江涛者十之二,死于困顿者十之一,而安稳渡江者则仅十之四耳”。(清·程秉钊《记事珠》)

李秀成大败洋枪队

太平军撤离杭州后,杭州城中积尸横路,血肉淋漓,秽气熏蒸,不可逼视。人家墙扉洞然,无一完善者。太平军撤出杭州后,大量土匪地痞和清军旗营官兵趁乱抢劫,富户之家被兵匪劫掠一空,兵匪肆意杀人屠戮,其情状更甚太平军百倍。兵匪横行,导致数百万人破产,太平军入浙江,对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则更是空前的。

太平军进入江南的消息就向瘟疫一样蔓延开来,苏州城内居民见此情况大量迁避,常熟等地人心惶惶。苏常一带富绅将房屋转租给他县逃难者,自己一家则迁避乡村。太平军撤出杭州之后,苏常一带的富户才敢返回城中继续生活。

苏州老城墙

长毛就像瘟疫一样

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斩杀清将多员,太平军自丹阳而下,直取江南。此时的太平军,早已经不是咸丰三年(年)军纪相对严明的太平军了,而是“真贼实为数无多,皆由逃兵、溃勇先肆焚掠,居民死亡相枕籍。旋有失业优人、木排钩手、放出监犯勾结各路土匪,十百成群,红巾遍地。”(清·谢家福,《燐血丛钞》卷1)这些地痞流氓混入太平军队伍后,立刻败坏了军纪,太平军士兵见人就勒索银两,给不出者当即就被斩杀。

由于军纪败坏,太平军见人就杀,见人就劫夺财物的消息很快传遍江南诸省。江南民众人人恐慌,纷纷携老扶幼举家逃往。当时江南百姓对太平军的畏惧,简直如同畏惧瘟疫一般。当时江浙一带大人吓唬小孩子,往往都说“长毛来了”,小孩子当即被吓得不敢再哭。鲁迅先生小的时候,他的保姆长妈妈就是用这句话吓唬他的。

鲁迅

江南百姓举家逃亡是艰难的,最不舍的是先人创下的基业。若举家逃走,家中的财物将被太平军、清军、土匪、流氓的劫掠,甚至连安身立命的房子也会被放火烧毁。为此,一些人选择了让老人、佣人留下来看守家业的做法。留守的老人或佣人必须穿着破烂,见到太平军后就喊他们大王,然后诉说自己的贫穷和饥饿,这样太平军就不会杀人了。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就通过长妈妈的口述说了当年鲁迅一家举家逃到乡下去躲长毛的事情。长妈妈告诉鲁迅,当年长毛进城时,鲁迅的爷爷带着家人跑到了海边乡下的房子躲藏,只留了一个门房和煮饭的老妈子在家看门。长毛进城之后,老妈子跪在地上喊他们“大王”,并诉说自己的饥饿。于是长毛笑着递过来一个东西告诉老妈子:“那么,这个东西给你吃吧?”

长妈妈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

长毛递过来的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而这颗人头就是门房的脑袋。老妈子从此便吓破了胆留下了心理阴影,一直到死也没有走出这个阴影去。长毛不仅掳掠年轻妇女,还掳掠小孩子去做小长毛,对于像长妈妈这种长得不好看的也要被掳去,脱掉裤子在城门上排成一排。一旦敌军来攻,见到城墙上脱了裤子的丑女,敌军的大炮就打不进来了。

鲁迅通过长妈妈的口,述说了当年长毛进城时的情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江南百姓人家为保住家业留下老人、佣人看守房子的情形。太平军撤退之后,不少人家的房子还是被烧、家中财物也被劫掠去了不少,而且这些东西即使就在某家某户,被劫的人家也不敢去要。

清末杭州居民

逃难去哪里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避长毛之祸,江南富户百姓纷纷选择举家逃亡,只将老人和佣人留守家中,看守房屋和财产。留下的老人和佣人,有被长毛杀害的,也有活下来的。而逃出门外的人,又该去哪里才是安全的呢?

在常熟,富户们选择渡江,移居通州、海门、崇明、白沙等地。无锡等地的富户也选择渡江避难,无锡、常熟等地的人选择渡江,导致船只供求紧张,一艘大船甚至要价升到了二三十两银子,就连农家的渔船也水涨船高,要价多达五六千钱。当时渡江之人,遇到狂风暴雨,舟船沉没在江中者甚多。一些渡江的人家,由于没有亲戚接济,即使过了江也过得异常困苦。一些人在渡江过程中遭遇风雨,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时救治丧命途中者,时有耳闻。

清末杭州水门

渡江北走是一条出路,“走上洋”也是一条出路。走上洋就是去上海,当时的富户们有不少人倾向于去上海避难。在当时的情况下,走上海避难遇到的危险其实更多,在镇江、苏州、常州等地被太平军攻陷之后,大量难民逃往上海。沿途中,难民们除了会遭到兵匪劫夺杀戮之外,还遭到太平军的追击。逃过一劫的人们抵达上海外围之后,他们发现上海的父母官并不接纳他们,将他们挡在城门之外。

初到上海的难民无法进城,只得租房在城外聚居。当时前后约有数十万人奔赴上海避难,这些为了能够在上海立足,将随身携带的钱财纷纷拿来买地建房或者租房,上海外围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口聚集区。在上海的各国列强见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开始将租界地明码标价开售,中国地产的第一次繁荣开始在上海出现。

清末移居上海的人群

富户渡江北走,或者东走上洋,大多数普通人家又去哪里逃难呢?普通人家很多选择到乡下躲避,待太平军风潮过去后再重新返回家中。一些人逃到深山里躲藏,在深山之中搭建窝棚度日;一些人则购买船只,以船为家在水上漂泊躲避太平军和匪兵。

在鲁迅的回忆文章《阿长与山海经》里,当年鲁迅一家就是躲到了长妈妈在乡下的家,也就是闰土的家里。闰土的家在海边,属于乡下一个靠海边的小渔村。鲁迅的爷爷、父亲等人就是躲到了闰土家里,才避免了被太平军搜捕和屠杀。由此可以看出,闰土的家在比较偏僻的乡下,太平军难以寻觅所在。

在当时的情况下,逃到哪里似乎都是危险的。因为当时太平军席卷了江南十八省,几乎整个江南都被太平军占领,走到哪里都有未知的危险。数百万老百姓举家逃亡,四条主要的路线上黎民哀嚎、惨不忍睹,咸同之际江南最大的百姓迁移,上演了最惨烈的一幕。

咸同年间上海外围的租房和穷人

逃难到乡下后,老百姓日子过得如何?

在兵燹战乱之下,百姓纷纷避居乡野。江浙一带民众流行的谚语“小乱避城,大乱避乡”,小乱避城可以躲避兵灾,大乱贼兵往往觊觎繁华的城镇,因此只能避居乡野。但太平军和兵匪很快就察觉了这种情况,于是针对性地进行“掳城先掳乡,乡亡城不守”于是即使逃亡到乡下面临的也是难以预测的危险和劫难。

咸丰十年四月,太平军攻陷苏州,太平军随即派出士兵到苏州各乡镇去“打先锋”(抢掠财物)。太平军几乎无物不掳,金帛、子女、牛羊、鸡、豕等物皆被搜刮殆尽。在太平军打先锋的同时,当地的土匪、流氓和清军也跟着劫掠村镇,避居乡野的百姓被太平军、兵匪搜出着不计其数,被劫夺的财物则难以计算。一些人为保住财产不受侵犯,奋起与太平军、匪兵抗争,被杀者众。

清末贫穷的乡民

避居乡野,除了时常会遭到太平军、匪兵的袭扰之外,乡下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是逃难者不得不面临的一大困难。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没有安全保障,时常遭到了乡民敲诈等情况屡屡发生。初到乡野,不少富人因无法适应乡村的生活,患病者人数增多,不少人寻医求药无着,最终病死在乡野。

另一方面,乡野物资匮乏,大战之下百姓流离失所,市场秩序被严重破坏,原本就贫困的乡村生活供给品更加缺乏,避居乡野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解决食物匮乏、医药匮乏和其他问题,生活之困难,可以想象。

清末咸同年间的常熟塾师龚又村带着妻儿逃难到了乡下,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生活的困苦:“借《随园诗话》旅窗消遣,而老妻枯坐,十指常闲,稚子啼饥,三餐不给。”龚又村的记录,真实地再现了避居乡村后的艰难生活。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龚又村的遭遇是千千万万个江南百姓家庭的遭遇。如今看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奈,依然令人唏嘘。

清末贫困的

清末咸同江南百姓大迁移,这是太平军进攻江浙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百姓的无奈之举。天下兴亡,百姓皆苦。清末咸同百姓大迁移,俨然一首黎民哀歌。在一百六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惊心。

参考文献:

庄建平,《近代史资料文库》第5卷吴大澂:《吴清卿太史日记》,罗尔纲、王庆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第5册张尔嘉:《难中记》《庚辛泣杭录》卷11,《丛书集成续编》第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