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素养提升语文吟诵古诗文通解,以江南

来源:江南 时间:2022/5/17

《江南》

《咏柳》

普通话吟诵规则之“一本九法”

声韵涵义

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归宿,是把诗文的涵义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1依字行腔

就是依普通话的四声调来进行~即字的乐音要按照字音的声、韵、调进行,字正腔圆,不倒字~平(阴平、阳平)、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

2依义行调

依义行调,说的是一句话怎么唱,这个旋律的由来。旋律从哪里来?从字音声调来。怎么组合?根据句意进行组合,这就是依义行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乃至旋律,由表达的涵义决定。(按照诗文的涵义来安排旋律)

(汉诗文的涵义的四个层次:字义:字面的意思。音义:读音的意思、读法的意思。意象:经典的意思。文化:精神的内涵。)

3入短韵长

即入声字要短促有力,韵字要拖长。

4平长仄短

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入声字归仄。(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5平低仄高

平声“-”低,仄声“

”高。(诗歌每句中的高低起伏就出来了)

6文读语音

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音都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的,部分字音需要文读。文读是吟诵的传统,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

普通话的文读分三种情况:

一是入声字要读短音;

二是韵字一定要押韵,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某些句尾押韵的字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要尽量参照古音使之押韵;

三是个别字要文读,这种字都是传统上就是要文读的,比如“秋思”的“思”读四声,“遥看瀑布”的“看”读一声等,这些读音往往与平仄格律有关,读错了就乱了格律,失了韵味,所以要文读。

7腔音唱法

腔音是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反。吟诵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随时变化大小,声断意连,以传情达意。

同时,音高也要随时变化,一方面依字行腔,用这种腔音表示字音的声调,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情感。要想学好腔音,可以多听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和说唱曲艺,他们都是腔音唱法。

另外,腔音唱法还讲究气沉丹田,吐气发声。吟诵的发声是最自然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吟诵。千万不要学西方的美声式唱法,也不要学流行歌曲的平板式唱法,因为我们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汉语的传情达意,全在开合、声调、音量的婉转变化上。

8模进对称

古体诗都是模进的,近体诗都是对称的。

依字行腔主要讲的是字音,依义行调主要讲的是句,一句之间怎么去决定他的这个调是往上升还是往下降。

模进对称说的是篇,一整篇中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旋律关系。这句旋律与那句旋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模进,第二种叫对称。

如果这个旋律整体的往上推或者整体地往下移,这叫模进,像个模子一样往前走。反过来就是对称了。

9虚实重长

这是文赋的读法。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

我们的汉诗文,历来就是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轻轻重重、快快慢慢的,而且一般是长中短、上中下这样三分的。

入声字读短。实字和虚字,各分平、重、长三种读法。

平读,就是平常地读。

重读,就是用力地读。实字的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要重读。虚字的副词一般要重读。

长读,就是比重读还重读。实字的特别重音的字,尾字重读字等等,会长读。虚字一般语气词、代词、连词会长读。

组合到一起,读一篇文章,像打一套拳,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轻轻重重、快快慢慢,中有气韵流动,如游龙灵动,而又连绵不绝。这就是因声求气。所谓文以气为主,只有这样吟诵才能体会到。

让吟诵回归是语文课堂

在语文学科刚刚作为一个概念诞生的时候,吟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

《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朱自清著)的前言,实际上是讲了语文教学的步骤: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教师讲解、吟诵、参读相关的文章、应对教师的考问。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独独少了吟诵。

我们都知道叶圣陶先生、朱自清先生是语文课的主要缔造者,可是我们不知道语文课在缔造之初是有吟诵这个必要环节的,而这个环节多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

“但在把一篇文字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在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

吟诵,从预习,到课堂领读,到诵读练习,到课后复习,贯穿语文课的始终,涵盖古诗文和白话诗文。这就是语文课最初的设计规划。

不仅如此。叶圣陶先生还指明了吟诵的方法:

吟诵的语调,虽说各地方人未必一致,却也有客观的规律。声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空气的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了对于文字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声调而已。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绝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未完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

吟诵,并不是谁发明的强加的一套方法,它就是汉语的自然,是汉诗文的固有形式,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作者心里口里的声音。声音是有意义的,不仅读法会影响含义,读音也会带来情绪感觉,充分地传达出汉诗文本来的意思,使得语文教学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还再次发展了吟诵符号:

上面所说的三类声调,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如把“·”作为这个字发声须高一点的符号,把“△”作为这一句该前低后高的符号,把“▽”作为这一句该前高后低的符号……在文字上记上符号,练习吟诵就不至于漫无凭依。符号当然可以随意规定,多少也没有限制,但是应用符号总是对教学有帮助的。

叶圣陶先生还说明了吟诵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从前书塾里读书,学生为了要早一点到教师跟前去背诵,往往把字句勉强记住。这样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之后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得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

这些论述,对今天的语文吟诵教学是多么宝贵!语文吟诵,在创立之初,就是如此完整,如此传统,又如此中正,只可惜它与语文失散了多年。今天,我们所做的不是标新,只是让吟诵回归语文。

领取更多资源

加入名师教学资源群:,定期更新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