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ldquo江南可采莲rdquo,

来源:江南 时间:2022/5/15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江南》这首汉乐府民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全诗语言清新,灵动活泼,意境优美,音韵流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虽然这首乐府民歌简单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简单。比如,这首诗读起来感觉不像诗?江南在哪里?采莲人采的是什么?田田是什么意思?鱼儿为什么不怕人?

明陈淳《采莲图》(局部)一、江南可采莲

《江南》是乐府古辞,又称《江南可采莲》、《江南曲》,最早记录于《宋书·乐志》,将其归入“相和”歌辞。

这首“原生态”的民歌最早却没有名字,是后人用它第一句的头两个字(或第一句话)给它当名字,用这种方式给诗歌命名在《诗经》里很常见。

这首民歌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流传至今,我们首先得感谢音乐发烧友兼诗人汉武帝。

汉武帝除了“武功”很厉害之外(如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等),他还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这个爱好很特别哦)。乐府最早成立于秦朝,专门用来发展流行音乐。很可惜,皇二代还没来得及打开麦克风,舞台就被拆了。汉武帝把秦朝的音乐机构进行了扩大升级,用来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乐府的民歌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民间(因为高手在民间嘛),二是文人创作。乐府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搜集民歌。选进乐府的民歌,就相当于贴上了皇家乐队专用歌曲标签,想不火都难。当时最红,最火,最有流量的流行歌曲大都出自乐府。

《江南》有幸被选中,编入到“相和”歌辞里。所谓相和歌,就是一人唱,多人和,也就是说《江南》是一种可以和唱的短歌。

前三句是主歌部分,后四句是副歌部分,前面三句是歌者独唱的,后四句就属于歌者相和。

二、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

——李伯重

提起江南,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江浙一带的鱼米之乡。

其实“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每个时代江南的范围、概念和定义各不相同。

这首诗歌中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但是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诗里描写的大约是秦汉朝时期的江南。据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考证,秦汉时期的江南主要指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

明仇英《采莲图卷》

三、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采的是什么呢?

估计有些孩子会说采的是莲花,我们也不能否认他说的不对,采莲的时候采几朵莲花是很正常的事情。对劳动人民来说,莲花虽然秀色可餐,但是终究不能填饱肚子,还是采些莲蓬比较实用。

莲蓬剥出来的莲子,即可食用又可药用。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莲子可用于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每年的九、十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是江南人重要的食材作物。

四、莲叶何田田

关于“田田”的解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致,有不少学者因此打了不少笔墨官司。最有意思的是胡适、钱玄同、黎锦熙聚在一起探讨“田田”的正确含义时,也只能猜测“田田”是“团团”或“圆圆”之误,最后也没有作出定论,看来“田田”两个字确实难倒了不少学者。

现在对“田田”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莲叶盛密的样子。(余冠英《乐府诗选》)

2.叶浮出水面,挺秀鲜碧的样子。(许逸民《乐府名篇赏析》)

但是在此前典籍中,“田田”并没有“盛密”或“挺秀鲜碧”之义,更谈不上有“荷叶相连的样子”之义。

3.“田田”是当时南方楚声中常用的一个拟声词,在“莲叶何田田”中“田田”表示莲叶阵阵响动的声音。(见《文史知识》年第5期贾雯鹤《〈江南〉“田田”解》一文)

从“田田”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多么的博大精深。

钱杜《采莲图》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诗歌本来是写采莲人采莲,为何突然转向描写鱼呢?

如果我们有过钓鱼的经历,或者读过《小儿垂钓》这首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定会知道鱼儿是怕人的。

采莲的姑娘们(古时采莲以年轻女子居多)乘舟采莲,必然会引起莲动水响,鱼儿又不是宠物,它们胆子再大,也不致于敢如此“从容”的在采莲人周围游来游去,相互嬉戏。

由此可见,《江南》中的“鱼”并不是水中之鱼,而是那些天真烂漫的采莲少女们的自称,那些“戏”于莲叶之间的不是“鱼”而是“人”(“鱼”是人称代词“吾”、“余”、“予”等的借字)。

采莲女戏于荷叶间,后人多有描述。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有一次,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采莲女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六、东南西北中,我在采莲蓬

在我国古代,采莲通常是一种群体性的劳动,相对于其他劳动来说,采莲是比较轻松的工作,因此采莲以年轻女子居多。

这种简单的采莲劳动,也存在着风险,万一翻船落水,或者像马航MH一样失联,怎么办?

为了减少风险或者避免失联,采莲人便开启“交通方式基本靠吼”的模式,虽然这种方式效果很好,但是后果比较严重:吼的时间长了,脑子容易缺氧。

后来大家一商量,那就采取k歌的模式吧。

于是就有姑娘扯起调门飙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大家一听,哎呦,自带环绕立体声啊!还顺便用歌词告诉大家自己的准确方位。

于是大家就纷纷跟着应和,你唱鱼戏莲叶东;我唱鱼戏莲叶西,直到大家把东西南北唱了一遍。啊哈,原来姐妹们都在四面八方啊。

大家感觉意犹未尽,干脆开启单曲循环模式,一边唱歌,一边劳动。

这种原生态、纯绿色的歌曲,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能娱乐,又能彼此间保持联系,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消减疲劳,既能减轻重复劳动的乏味,有能提高劳动效率。

按理说这首由多人口头唱和的歌,是率性之作,应该没有意识到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和唱,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以“东—西—南—北”的顺序高歌呢?

因为先民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规律中,最先知道了东西二方位,然后才是南北方位,所以和唱时也是无意识地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高歌。

这种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的方式,叫做重章复沓。

张大千《采莲图》七、对后世的影响

《江南》是乐府江南诗的开宗立派之作,也是采莲诗歌的鼻祖,而且还是孕育诸多“《江南》体”诗歌的母体,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德潜在《古诗源》卷三中称赞它为“奇格”。

据说梁武帝曾依据此曲作《江南弄》七曲,包括《江南曲》《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

梁简文帝(编著《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也忍不住对这首民歌的喜爱之情,作了几首《采莲曲》,又作一篇《采莲赋》。

唐宋诗人对这首民歌的喜爱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共出现“采莲”83次,《全宋词》共出现“采莲”38次。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杜鹃》诗,首四句拟《江南》后四句而作: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唐陆龟蒙也曾用它的末五句,写成五首《江南曲》,可见它的影响之大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深。

没想到一首简简单单的民歌,竟然风靡千年,深受人们的喜爱。

原来——简单,最美!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文牧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