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的8月24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年—年)逝世周年纪念日。苏轼一生潇洒豁达,随缘放旷,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诗文和书画作品。他的很多故事和传说,至今在全国各地口耳相传。
苏轼和江苏有很深切的渊源,他担任过徐州、扬州的地方官,最后在常州辞世。由北向南,如今江苏各地的名胜古迹中还能找到很多苏东坡留下的雪泥鸿爪,流传着他写于江苏的诗词名句。
徐州黄楼: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在徐州市区黄河南路的古黄河畔,坐落着一座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仿古楼阁。它所还原的,正是北宋元丰元年()徐州知府苏轼所建的“黄楼”。
北宋熙宁十年()四月,40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徐州知州。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水灾。这年夏秋之交,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淹没了40多个县,于八月廿一日直逼徐州城下。惯于舞文弄墨的大文豪,表现出他在治理水患方面的天赋。苏轼从容若定,亲临一线指挥。他说服了不归知州管辖的禁军参与抗洪,率领军民在城外筑成一道长达丈的防洪大堤。城外河水暴涨,洪水肆虐,苏轼脱去官服,脚蹬草鞋,吃住都在城头之上,日夜巡查,指挥军民分头堵水。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到十月初五,洪魔终于退去,徐州在苏轼的指挥下安然脱险。
第二年,苏轼考虑到徐州东门是防洪要冲,决定在东门之上建造一座高大楼阁。按五行之说,土能克水,苏轼命人将此楼涂上黄土,取名为黄楼。黄楼竣工之日,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九日黄楼作》,其中的“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等诗句是此次抗洪的生动记录。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还写有《放鹤亭记》《快哉此风赋》,今天的徐州依然留存有放鹤亭、快哉亭等名胜。
扬州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北宋元祐七年(),苏轼被任命为扬州知州,在任时间很短,还不到半年。但对于这座被北宋词人姜夔誉为“淮左名都”的名城,苏轼并不陌生,在他担任扬州地方官之前,就十次路过扬州,每次都会停留盘桓。
扬州城的大明寺内,有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所建的平山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苏轼经过扬州,只要有空,都会来到平山堂缅怀老师欧阳修。元丰二年(),扬州知州鲜于侁设宴于平山堂款待苏轼。触景生情,苏轼回忆起老师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提笔写下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词中,蕴含着自己对岁月蹉跎,人生如梦的慨叹。
在担任扬州知州后,苏轼又在大明寺内、平山堂北建谷林堂,以纪念老师欧阳修。“谷林”二字来自苏轼诗《谷林堂诗》中的“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如今,平山堂、谷林堂依然是扬州大明寺的重要景点,虽已不是宋代建筑,但依然尽可能还原了历史面貌。
无锡二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苏轼喜欢美食,也喜欢品茗。他的一首《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堪称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最好的“广告词”。
北宋熙宁七年(年)春,苏轼往来于常州、无锡、宜兴与杭州之间,游历江南的明山秀水。在无锡,他登上惠山,眺望太湖,拜访了钱道人,品尝用惠山水烹制的贡茶“小龙团”,不觉心情舒畅,才思泉涌,写下流传千古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诗中的“小团月”并非天上的月亮,而是贡茶“小龙团”,是产自福建的一种形如圆月的茶饼。读此诗,一副浪漫的图景在读者眼前展开:苏学士流连于风景旖旎的江南山川,突然看到的“二泉”,便带着形同天上明月的“小龙团”,汲取了人间最美的泉水,来烹制这沁人心脾的清冽香茗。
苏东坡对茶道深有研究,他喜欢惠山的水,也熟悉阳羡(宜兴)的查,他写过“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道出了他对阳羡茶(阳羡即宜兴)和惠山泉的追捧。
常州舣舟亭: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江南名城常州,是苏轼的终老之处,如今常州的舣舟亭、东坡公园、藤花旧馆都是和苏学士有关的历史遗迹。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推出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常州卷》中介绍,苏轼一生11次到过常州,停留时间较长的有六次之多。
北宋熙宁七年(年)春,杭州通判苏轼前往润州(镇江)出差,路过常州东郊,夜宿通济桥下(后人在苏轼泊船处建有纪念他的舣舟亭),写下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诗中浸润的,是他的羁旅乡愁,也是他经历了宦海沉浮,壮志难酬后发出的慨叹。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被贬谪到海南已经四年的苏东坡迎来了朝廷的大赦,在哪里度过余生呢?是故乡眉州,还是杭州、黄州抑或是扬州呢?最终他选择了常州,好友钱世雄为他借得常州城内顾塘桥畔藤花旧馆(孙氏馆),让他栖身。六月十四日,苏轼由润州抵达常州。《邵氏闻见录》载:“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座客曰:‘莫看杀轼否?’”可见,当时的常州万人空巷,人们竞相欢迎欢迎这位偶像级别的大文豪。
仅仅一个多月后的七月廿八日,苏轼在孙氏馆病逝。消息传出,“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
千年之后,常州古城内外,舣舟亭、洗砚池、藤花旧馆(孙氏馆)都是纪念苏东坡的遗迹。大运河边的东坡公园内,一尊苏轼雕像拈须行吟,再现了苏学士潇洒风流、乐观旷达的丰姿。
在苏州虎丘、镇江金山寺、南京半山园和紫金山等地,也留下苏东坡的足迹,他在这些地方分别写有《虎丘寺》《游金山寺》《同王胜之游蒋山》等诗作。对于吴中名胜虎丘,他还给出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评价,流传至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于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