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起这一首诗来,怎么都不觉得它像是一首诗,充其量也就是儿童启蒙读物。诗中的语言太朴实无华,除了鱼就是莲,没有文采。
这要从诗歌的特点说起。这首
诗是汉代的乐府民歌,诗歌采集于民间。民歌的口语化特点体现的非常明显,两千多年前的古汉语和现代的语言竞然没有差别。这让人大吃一惊,甚至会怀疑,这到底算不算古诗?其实,这正是民歌的特点,例如∶汉乐府另一首诗词《木兰诗》的特点,也很通俗易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这首小诗出现了六次莲叶五次鱼,出现次数之多,可以说这么短篇幅的古诗当中非常非常地少见!这么多的莲叶,鱼儿东西南北地乱转,是鱼儿转晕了吗?我们来翻译一下这首古诗∶
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这儿的莲叶多么劲秀挺拔,一群群小鱼儿正在荷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
诗歌翻译起来也一点没难度,就是感觉少了一点点韵味。诗词在起初并没有像宋词那样,过度追求用词的精美,而是注重营造意境。
这首诗着重写看到了什么,什么人看到的,在哪里看到的,看到这些之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些思考,再去读一读这首诗,你就不觉着它是小儿科级别的诗歌了。
诗歌的主人公是采莲人,划着小船,到湖里面去采莲子。莲叶何田田,这是一番丰收的景像,看到这么多的莲子,心情是多么高兴啊。在这种心情之下,鱼儿出场了。鱼儿不怕人,没有被吓跑,反而在荷叶下像儿童一样玩耍起来了。鱼儿在嬉戏,人也顾不上采莲了,跟随鱼儿的节奏一起进入了状态,人在赏鱼。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已经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同时,五六处莲叶和鱼的描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并不是哆里哆嗦,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体现。来看一下现代范文中这一手法的运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只用一个盼望着,是表达不出盼望的时间之久和心情之切来的。所以古诗中的反复手法也是一样的妙用。
朋友们,读完这首古诗你们有什么感想,欢迎各位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