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车标 >> 正文 >> 正文

百年yesuo万里行第四站昆山亭林园千

来源:江南 时间:2024/8/16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pf.39.net/bdfyy/jdsb/200316/7805810.html

yesuo散文随笔

百年yesuo万里行第四站

作者

yesuo

年2月13日,辛丑牛年的大年初二,自驾游昆山。

昆山,是离家最近的一座古老旅游城市,苏州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全国百强县第一名。

论起昆山的经济实力,没有哪个县敢称不服,昆山的优势在于背靠大上海,制造业实力雄厚,比起广东、浙江,昆山的乡镇企业既多又强,也是外来打工人员密集的一个城市。

除了经济的强劲,昆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相当地深厚。

苏州是春秋战国时吴国的都城,昆山古称鹿城,则是吴王寿梦豢鹿狩猎的地方。昆山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说起昆山的旅游,一是去巴城品阳澄湖大闸蟹,二是游古镇,江南水乡古镇昆山居其三,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还有锦溪古镇和千灯古镇。

我们此行一日游选择的古镇是千灯,包括昆山市区著名的亭林园,其实都与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人物有关,此人就是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

顾炎武,昆山千灯人,所以千灯古镇正是顾炎武的故居,而顾炎武又称亭林先生,亭林园原名马鞍山公园,也正是为纪念顾炎武而改名。

一早入亭林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状似马鞍的小山,玉峰山,山虽不高然玲珑剔透,像是座放大版的假山。

绕园行来,古杉林立,令人神清气爽,此种感觉在游成都杜甫草堂的时候有过。

转过山前开阔处,有顾炎武立像,照壁上刻着醒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恐怕很多人都是从这八个字开始知道的顾炎武。

参观顾炎武纪念馆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前半生苦读经书,后半生遍游中国北方,著述《日知录》等经典,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顾炎武47岁方才开始二十多年的行万里路历程,他那时候兵荒马乱,交通工具也只有马匹伴随,想来我辈比他幸运多了,前半生走的地方也有很多,但自觉思想感悟及成就比先生差之远甚。

若论读万卷书更与先生不可同日而语,但读书行路著书立说也正是我的毕生梦想,此行昆山说实话正是慕顾炎武先生之名而来,前辈的不屈不挠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登玉峰山,一路赏心悦目,下山观昆曲博物馆,领略戏曲艺术的韵味,空落落的大舞台上有位昆曲票友自娱自乐,相信陶醉在精神世界中的她定是怡然自得。

出亭林园正当中午,入对面的银峰老鹅馆用餐,老婆说这老鹅太好吃了,其实昆山的美食除了阳澄湖的大闸蟹,还有奥灶馆的奥灶面、周庄的万三蹄、锦溪的袜底酥、石浦羊肉、周市爊鸭等等,这银峰老鹅应该也算一绝了。

下午去往千灯古镇,千灯离昆山市区15公里,刚入小镇即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停车位已是很难找到,开出去老远方才找到空位停下。

入古镇景区,在大门口被拦下,说是景区游客已超载,限流。今年是新冠疫情的第二年,国家提倡就地过年,想必当地打工者来游览的较多。

进入古镇果人山人海,新年节日的气氛浓烈,大家都穿新衣吃烤串,还有好多人围在那玩套圈游戏,感觉到了普通的乡村野里,这不是我们来这里想看到的风景啊。

江南水乡古镇,无非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古塔乡韵人文,这些在千灯也全有,只是感觉到那种韵味风景需要你远离喧嚣的俗世,静静地体悟。

所谓曲径通幽,离开喧闹的入群向小镇深处走去,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你看到了小时候见到过的那种老建筑,感受到了好几百年前顾炎武老先生童年时在乡野玩耍的身影。

古镇七座明清时期的石拱桥及绵延两公里的明清石板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石板街的尽头就是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一生提倡经世致用,指出“君子为学,明道救世”,他的《日知录-郡县论》一文指摘封建、郡县之失,可谓非常切中时弊。中国周朝时实行封建制,秦始皇开始建立郡县制,郡县制运行千年,到明末弊端已充分显现。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胆战心惊的样子)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不被替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中央集权,地方官责任心缺失,不作为,地方和社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如何解决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问题,顾炎武给出的答案是“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显然只有将封建制与郡县制好的地方充分融合,发挥中央集权与地方主观能动性的优势,一切为民为国,中国才能真正地富强,人民才能真正地安居。

扯远了,不过顾炎武的《郡县论》及他的许多思想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特别是要考公务员的同学一定要好好看看哦。

短短一日在顾炎武老先生的故地游览,我想更多的应该是继承一代大师的思想精髓,为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山一镇一哲人,昆山,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