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车标 >> 正文 >> 正文

故事里的事益路行文化传媒小马评长篇小

来源:江南 时间:2023/6/14

小编:本文作者小马是我的好朋友,前些日子我赠送了一本我老师的一部长达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古城破》一书给他,没想到他一口气读完,竟然写了字读后感,在深圳这个视时间为金钱的快节奏都市,要读完这么长的小说都很需要毅力,何况写出这么详尽的读后感,令人钦佩!

为对作者表示尊重及言论自由的原则,本文未作任何删改。

读后感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小马的个人见解和感悟,很有参考价值。不过同时,我们还是应该把宗教与迷信区分开来,宗教能给人以精神的指引,事实上宗教(尤其是佛教)有很系统的理论知识,博大精深,很值得我们学习。而迷信则是妖言惑众,聚敛钱财为目的的,应当摒弃。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

刘阳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古城破》

朋友蒋磊送了本他老师刘阳先生写的新书《古城破》给我,厚厚的一大本感觉沉甸甸的。这源于一次闲聊,蒋磊告诉我们,他老师70多岁了,最近出了新书,让我很好奇,很想知道是什么促使老先生古稀之年还坚持著书立说。

看了新书出版的采访才了解,刘老师15岁就喜欢文学,并立志成为一个作家,至今已经一甲子,可见爱之深。《古城破》全书46万字,写了十多年,几易其稿,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由于眼疾疼痛流泪不止每天只能写42个字,先生依然坚持把他完成了。这种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感觉太不容易了,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几个人能有这份坚韧和执着。

太不容易了,本来一句随便的感叹,蒋磊却坚持要送我一本,期间因为快递还丢了一本,第二本才拿到。拿到书真的有点犯难,好多年都没看砖头般厚实的书,看书也是走马观花浏览些小册子,没那心境、没耐性,可朋友的一番好意,还诸多波折,怎么好敷衍?

于是下决心每天看一点,周末两天全心看书,一个礼拜终于看完了。果然:有志者,事竟成,古人不予欺。以上为原由说明。

看完书,不敢评论,说些感想。

感想一二

书看完了,突然让我想起《宰相刘罗锅》里一句歌词:“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人生在世,是非黑白怎么能说得清楚,故事不同,可故事里的人,人情世故却是真真切切的。

《古城破》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川东北小镇飞龙镇一个神棍——“活神仙”赵修生“成仙”,修庙,逃亡,最终现形的故事,通过普通知识分子“我”(杨德宜)的视角见证并坚决与封建迷信思想斗争的过程。

故事虽然简单,可时间跨度从解放初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为止,40多年,从川东北赵家塆、凤凰山,到西安,事情繁杂纠葛人物众多。

虽然历经几十年,可是到全书结束,封建迷信的流毒依然没有彻底肃清。赵修生虽然被抓,可来福还要坚持上诉,周赫、赵满又自称“成仙”,龙井塆的庙还在修,道成五爸他们依然对德宜有很深的成见。这场争斗依然还在持续,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现实的世界就是这样,永远不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团圆结局的时候。

故事里的事

故事从飞龙完小赵修生、杨德宜他们读书时开始。赵修生因为做过斋公而错失公社的文书,失去了跃农门的机会,回家种田又吃不得苦,好吃懒做,于是搞起了歪门邪道,想通过“成仙”修庙敛财,还到镇上聚众闹事。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党赵老山、左兆成被抓死在监狱,赵修生装死逃过一劫,却一生只能躲在黑暗中吓唬人,真的“成仙”了,一家人的命运从此改变,生动的诠释了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含义。逃到凤凰山依然恶习不改,又被迫流浪到西安,最终被儿子来喜亲手送进监狱。

另一条主线杨德宜因为各种运动命运也一再改写,“反右”丢了教师工作下放务农,好不容易当上民办教师,也因为文革几次都差点被彻,在与封建迷信的斗战中,也受到各种阻碍、甚至亲人的误解。可以说,各种传统思想、封建迷信活动、政治运动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深刻影响着到赵家塆、龙井塆、飞龙镇所有人的命运,无一不是在其中矛盾、冲突、碰撞,并对普通人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再大而化之,这何尝不是几千年来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在那个时代蜕变下的迷茫困惑挣扎追求的写照,既有淳朴的亲情友爱,又有对名利良知的拷问,有对时势与未来不可把握的担忧,也有渴望掌握命运,获得成功,每个人都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但不同的选择让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有人坚持真理,有人误入歧途,让人良久感叹。

故事里的人

书中没有什么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即使负面人物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为非作歹的大奸大恶之辈,都是些普通但有血有肉的老百姓,他们都是村子里的乡里乡亲,大多还沾亲带故,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这就是我们身边所处的社会,所以里面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张力十足,非常真实可信,比如要跟亲戚朋友甚至家人翻脸决裂,得需要多大勇气。

1、赵修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赵修生非常有意思,名字是“修生”,结果他却偏要去“修仙”。是个典型的流氓无赖,二流子,道德败坏粗俗不堪,不仅好吃懒做,还调戏强奸妇女,即使受到再多的教训也死不悔改。其实他有一定的才华,比如字写得很好,被学校挑选为农民写条幅,还差点当上公社的文书。善于察言观色,巧舌如簧,只是不甘于平庸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一味希望通过投机取巧达到目的。

这种人很多,在全国各地,省市县镇,甚至每个村子里都有,非常具有普遍意义,他们的内心和表面一样龌蹉,有个肮脏的灵魂,没有善恶是非观念,一切都只为了自己,和平时期他们就偷鸡摸狗、欺男霸女,动荡时期他们又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而且很善于伪装自己,钻营取巧,趋炎附势,对社会对家庭都危害极大。

2、李月花。一个美丽善良、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为了能过安生日子任劳任怨,却因为碰到赵修生这个冤家,大半辈子都不得安生。守活寡被人骚扰侮辱,运动来了被批,四处颠沛流离也得不到想要的平静生活,但不管遭受怎样的侮辱和误解,为了这个家完整,为了孩子有个爹,她都默默隐忍承受着,甚至帮赵修生他们隐瞒。无论她怎么努力、隐忍,但一次次的努力都失败了,化为乌有,直到彻底与赵修生决裂,才安定下来。因为她悲剧的根源就在于赵修生这个混蛋。

3、赵满。赵满非常有意思,他家和赵修生同宗却是世仇,两个人也斗了大半辈子,曾经的“四清”和活学活用的积极分子,为了揭穿赵修生的真面目去挖他的坟,结果砸断了腿被截肢,老婆也跑了。

家破人亡后,赵满又心性大变,积极张罗着给赵修生修庙,并用他那条瘸腿为见证为“赵神仙”鼓吹,赵修生被抓以后,又妄言自己也成仙了。赵满的转变真的是一个荒谬绝伦的黑色幽默,其实他本质上和赵修生是一样的,都是流氓无赖,追求的都是一己私利,运动有利他就成了积极分子、民兵连长,神仙有利就鼓吹成仙修庙。

4、阳道成。道成五爸这个人物也很耐人寻味,作为生产队长,有权威有见识,对家人充满亲爱、尽心尽力,为了侄儿德宜教师的职位多方筹划四处奔波,出力最多。但他的思想又有狭隘性,虽然他不信什么神仙鬼怪,但为了村里人的利益又积极主张为周赫修庙,不惜把普通的井水吹成仙水,为此还和德宜闹翻了。与道成五爸形成对照的是道锡四爸,作为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虽然也差点被拉去为修庙捉刀代笔,幸好迷途知返。

5、“我”母亲。德宜母亲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感人至深,朴实善良,对家人亲友充满了友爱宽容,即使外甥女月花剩下“私生子”,她都一样宽容帮助,对处于水深火热的李月花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母亲”的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儿子德宜,在“四清”运动中顶着巨大的压力和误解去探望表姐,使来喜顺利降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慈爱、坚韧、包容,她们也许不懂太多的道理,但是她们用宽阔的胸襟包容着所有的贫穷、伤痛和苦难,只因为她们坚守着朴素的做人处事的道义。就像“母亲”说的(大意)——不管什么运动,亲戚都应该护持帮助,不失掉做人的本色,无愧于心就好。即使儿子可能因此丢掉好不容易才保住的民办教师的资格,甚至会被受批斗处分,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吧。

书里面像“母亲”一样善良正直的父老乡亲应该有很多,正是这种博大的爱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的底蕴所在。这让我想起金庸先生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无论世事怎么变化,不管经历人间几多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亿万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就是这样以无私的爱造就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书里的其他人物也很有特写:心直口快的赵二嫂、实事求是的林校长、朝气蓬勃的善良、执迷不悟的周赫和迷途知返的周越,正气凛然的高川安……等等等等,不一一赘述。

川东北的风土人情

书中最让我喜爱的是里面的风土人情,也是作者着重营造和渲染的。虽然我是南方人,和川东北风俗差别很大,但人情世故都是一样的。比如走亲戚,都是把家里最好东西作为礼品给亲戚才算是心意的表达,即使自己饿着肚子也得给客人办一桌像样的酒席,就是穷得没什么送的,抓几把花生,摘几根茄子豆角也得表一份心意。

这个我们最有切身体会,小时候走亲戚可是一件隆重的大事,穿着过年才穿的新衣,带着礼品的贵重程度表示关系的亲疏,小孩不许乱说乱动。相应的亲戚家也是慎重其事,洒扫门庭,客人一进门都是三个鸡蛋一碗面,(那时对于不爱吃鸡蛋,而有六个舅舅的我来说,真的是个艰巨的任务,人都没那些鸡蛋大,有时甚至偷偷把鸡蛋丢掉,哈哈~~),酒席都是最高规格的,所以我们那里说走亲戚就像过年一样。现在还记得我妈为去亲戚家送什么礼而绞尽脑汁的画面。

里面川东北北的山水风光,竹林茅舍,院坝田舍,饮食习惯,方言俚语更是非常陌生,因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再加上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感,为读者完美展示了川东北小镇风情,正是现代乡愁的很好表达。

还有许多的农村风俗如赶集、打斋、庙会等,和一些特有的时代印记,比如开群众大会、批斗会,以及各色名目的活动,都有鲜活的描绘,可惜年代离我们太久远了,只在书或影视剧里面浮光掠影的了解一些皮毛,但这些都是故事发生必不可少的社会环境,也让故事更生动形象。

关于书名——《古城破》

书名是我最疑惑的地方,刚看到《古城破》的名字,以为是写一个小城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发生战争、灾荒这些,以及小城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可是看了才发现是写反封建迷信的,一些装神弄鬼的神棍闹剧,以及迷信思想对人民精神和生活的毒害。

为什么叫《古城破》?百思不得其解。依据我粗浅的理解,或许是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下,古老思想城堡的残破吧!他把一些糟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一些好东西吞噬带走,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就现在来说,反封建迷信还有现实意义吗?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有没有搞错,什么年代了,还装神弄鬼。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现在科学昌明,交通四通八达,有了互联网信息爆炸,资讯瞬间可以传遍全球,但很多迷信愚昧思想的幽灵,依然潜伏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内心深处,傲慢与偏见往往很容易导致人们的执迷和狂妄。

也许现在很少人会相信神棍巫婆们的把戏,但在偏远的地域他们依然有市场、阴魂不散。即使是时尚新潮的大都市,类似的东西也不少见,有多少地方大修庙宇教堂,为佛祖菩萨金身塑像,顶礼膜拜;多少骗子打着宗教的旗号愚弄世人、大肆敛财;多少自封的得道高人凭借一些“毒鸡汤”,来毒害精神空虚的人们。据说,在首都供养着几千个仁波切(活佛),在这个连佛家都公认的末法时代,哪来那么多的“神仙活佛”。真的荒谬到让人无语,是活生生在我们眼前上演的黑色幽默。

我曾经在一个承建寺庙的公司工作过,号称五台山江南分院,整个寺庙造价近亿,光雕塑一尊普通的佛像都是几十万起,还不包括贴金箔塑金身。寺院的监寺连看到警察都发抖的人,一脸市侩还跟我们宣传些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教义。当我们感叹工程浩大,造价高昂的时候,他一脸不屑的说:“这算什么,人家有钱的庙,几千万的佛像都好多,像我们修的这种小庙,3~5年就回本了。”可悲的是,他说的绝非虚言,有善众专程坐飞机来朝拜,一出手就十几万,新年的头柱香价格更是让人咂舌。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南朝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痴迷佛教,“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三度舍身出价,臣民们花费几亿钱财将他赎回。结果呢,佛祖并没有保佑他的王朝,他也被活活饿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只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实不光是宗教迷信,作者反对的是各种迷信思想,比如偶像崇拜、权威崇拜、愚昧无知等……,可惜迷信的流毒几千年来都不曾肃清,经常是死灰复燃,过一段换个面目又招摇过市,不可一世。比如书中赵修生墓被挖了,观众人山人海,本来想教育大家破除封建迷信,结果连赵满这个先锋都中毒了,周赫、周越兄弟参观学习的也感染了,周赫一生更是彻底毁了,妈妈、奶奶都被他气死了,爸爸也出走了,迷途知返的兄弟周越也以他为耻,自己也浪迹天涯,家就像他的房子一样,破败不堪。可是,村里人为了敛财,竟然张罗着为他修庙,包括见识胆略出众的道成五爸,真是良可叹息。

虽然封建迷信活动毁了赵修生、赵满、赵老山、左兆成、周赫、张老七、黄金华等众多家庭,不是家破人亡,就是疯癫迷离,可是依然有很多的人为了自己各种私利,为“成仙”鸣锣开道,大肆宣扬,全完不顾会产生的恶劣影响,真是天理难容,让人心灰意冷。

但是依然有杨德宜、林校长、高川安、阳善良等有识之士与各种迷信思想进行坚决斗争,让这些假恶丑不那么猖狂肆虐,真善美得到传扬,让实事求是的作风传播下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书中所处的时代,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年开始经历一百多年血与火的洗礼后的余波,所谓三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战争、灾荒,各种天灾人祸都不能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屈服,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下,都能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余的三个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王国早已灰飞烟灭,湮没在历史的红尘中,唯有我泱泱中华,历经几千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些迷信的跳梁小丑,即使再烜赫一时,飞扬跋扈,终究会被像垃圾一样扫进历史的尘埃。

靠的是无数仁人志士对真理、对光明的不懈追求,靠的是睿智哲人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更依赖无数像“母亲”一样卑微渺小的质朴善良的人民像厚土、像洪流一样,挺起中华的脊梁,默默地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时,我才真正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

杂杂拉拉说了这么多,是因为很久没有看那么厚重的书,不说些什么自己都觉有愧,兼向刘阳先生致意。作为一个后生晚辈,不敢提什么意见,在先生对文学的不懈坚持和感人毅力下,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真让我们年轻人惭愧汗颜,有那种咬定青松不放松的精神,何愁无事可做,事业不成?又有什么理由迷茫困惑,天天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这不又是另一种的迷信吗?《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先生精神鼓舞下,我们更应该不待扬鞭自奋蹄。

以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段话作结吧。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