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车标 >> 正文 >> 正文

古诗词鉴赏登楼戏咏江南土风

来源:江南 时间:2023/2/8
北京什么医院专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携全篇,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写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

B

①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错,应该是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解答时抓住诗中能表现词中能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据此概括出: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据此概括出: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据此概括出: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据此概括出: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咏江南土风

黄庭坚①

十月江南未得霜,高林残水下寒塘。

饭香猎户分熊白②,酒熟渔家擘蟹黄。

橘摘金苞随驿使,禾舂玉粒送官仓。

踏歌夜结田神社,游女多随陌上郎。

①黄庭坚,江西人,时任河南汝州叶县尉。②熊白:熊背上的脂肪,色白,为珍贵美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残”“寒”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为下文奠定哀伤的感情基调。

B.“熊白”与“蟹黄”、“金苞”与“玉粒”色彩对比鲜明,有绘画的艺术效果。

C.驿使送金橘,稻谷进官仓,展现了江南十月瓜果飘香、谷物归仓的喜人景象。

D.祭祀社神、踏歌寻欢、游人成群结队,这些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使人遐想联翩。

2.诗歌叙写了什么样的“江南土风”?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说明。

A

自由的渔猎生活、丰饶的农耕收获、浪漫的民情风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物的热爱与赞美。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奠定哀伤的感情基调”错误,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愉悦、喜乐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展示了渔猎之家的生活,饭香弥漫,互分熊白的热闹一片,手擎蟹黄,温酒入肚时的畅然。

“橘摘金苞随驿使,禾舂玉粒送官仓”描写了人们摘橘入贡、舂米交粮的场景,展现了一幅江南丰收的景象,那颗颗金橘,那粒粒白米,给人一种丰饶之感。

“踏歌夜结田神社,游女多随陌上郎”描写了祭祀社神、踏歌寻欢、游人成群结队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展现了浪漫的民情风俗。

全诗描写江南十月瓜果飘香、谷物归仓的喜人景象,展示了渔猎之家丰饶的生活和浪漫美好的江南民情风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物的热爱与赞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