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车标 >> 正文 >> 正文

从开门七件事到临终诗,看似玩世不恭的唐伯

来源:江南 时间:2023/1/10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桃花盛开的时节,是一年里最美的春天。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落英缤纷、花香四溢,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不知烦恼、没有忧愁,衣食富足,那是无数人向往的仙境。仙家的桃园,因为太过珍贵,派了齐天大圣专门看管。

青丘的十里桃林,一年四季都洋溢着桃花香,桃子接连不断地挂满枝头,那是仙家都羡慕的地方。当然,这些都是文学作品里虚拟的美好。

而明代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无疑是现实世界里最爱桃花的才子。如果说林逋把梅花当作妻子,唐伯虎则视桃花为知己。他在苏州城外的桃花庵隐居,亲手栽下一株株桃树,年复一年,成为一片桃林。

唐伯虎有才,却从不刻意显露。他用最朴实的文字描写最真实的内心感受,他诙谐幽默,一花一草皆可入诗。你看,他笔下的公鸡异常可爱,别具一格: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他亲手画了一幅公鸡,又题了这首诗,骄傲又自爱自重的公鸡,何尝不是唐寅的真实想法?他不拘小节,堪称最接地气的才子。他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却极少用晦涩难懂的文字。

他信手拈来的诗词里,是他自由奔放的灵魂最真实的体现。正如他在诗中写的那样: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他知道,自从自己无辜受到牵连,从乡试第一名到被贬为小吏到成为寻常百姓,他的人生与上层士大夫再无联系,他怎会仰人鼻息?在他放浪形骸的表象下,有对自己遭遇的不甘,对朝廷的反抗,也有自我麻醉的无奈。

有一年除夕,贫寒的唐寅写了一首七绝,被人广为传颂。从这首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唐寅的心路历程。

开门七件事

唐寅〔明代〕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天寒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这首七绝,生动形象地写潦倒窘迫的生活状态,除夕岁暮,乐观豁达的唐寅,悠闲地前往竹堂寺欣赏梅花。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才子,诙谐幽默,不想让人看到他的心酸,只愿让人看到自己的淡然。

寻常百姓家生活日用的柴米油盐,却难倒了才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嘲又自勉的唐寅,总是这么旷达。他不说自己家徒四壁的贫寒生活,却笔锋一转,写自己没有别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琐事的困扰。

竹堂寺里看梅花,正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这种怡然自得的心态与真实的生活境遇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如果我们了解唐寅的性格和经历,就能深切体会到他能笑着生活下去,是多么的不容易。正如一生漂泊的苏东坡,把他乡当作故乡,在风雨中乐观自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暴风雨之后的平静最让人动容,苏东坡如此,唐寅亦如此。东坡有子由关爱、照顾,身边有妻子时时宽慰,东坡的精神世界最为富有,谁不羡慕呢?纵观唐寅,我们除了怜惜,还有无尽的感叹:孤独的才子在世间孤独地行走,直至人生落幕。

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普通的家庭。他自幼聪明伶俐,尤其喜爱画画,唐伯虎有绘画的天赋,这一点和王冕颇为相似。据史书记载,王冕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他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

王冕在诗中写道: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而唐伯虎自称桃花庵主,他在诗中写道: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王冕笔下的梅花清高自重,一如桃花屋主人;唐伯虎笔下的桃花,洒脱乐观,一如桃花庵主人。王冕出身贫寒农家,自幼放牛,学习刻苦。唐伯虎家境也不富有,但是他幼年的生活环境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唐寅的父亲在苏州城内开了一家酒馆,店面虽不大,但是因为干净整洁,客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人墨客饮酒作诗。在唐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让他辍学,在酒馆帮忙。

少年唐寅意气风发,一有空闲时间便会偷偷作画。每当他有精彩的画作,便会挂在自家酒馆的墙上。有一次,才子祝枝山来他们家酒馆,看到墙上的画,非常诧异,惊叹于画作的灵秀生动。

带着好奇心,祝枝山询问唐寅的父亲,当他得知是一位少年所画,不禁连连赞叹。爱才惜才的祝枝山不忍心唐寅被埋没,于是决心帮助他。他带着丹青高手沈石田来到唐寅家的酒馆,当沈石田看到唐寅的画作时,非常欣喜。他有心考考唐寅的才气,不曾想这孩子聪明灵秀,对答如流,于是收为弟子,悉心教导。

深得父母宠爱,他的童年和少年在父亲的庇佑下衣食无忧,在他十八岁那年,娶徐廷瑞的次女为妻。原本,他可以像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即使不参加科考,没有功名富贵,也可以安享天伦之乐。

年,是唐寅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二十四岁的他接连遭受打击,先是父亲去世,而后,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亦在此后的一两年内相继离世,家境也从此衰落。

从小备受瞩目的唐寅,曾经十六岁便取得秀才考试第一名的唐寅,被祝枝山赏识,被丹青高手垂青的唐寅,面对突然的人生变故,年轻的他悲痛欲绝。在祝枝山的安慰和鼓励下,他沉下心来,认真备考,决议与命运抗争。年,二十八岁的唐寅取得应天府乡试第一名,唐解元的别称正是来源于此。

二十九岁那年,意气风发的唐寅进京赶考,他也曾怀揣梦想,一心想要施展自家的才华,为国效力。奈何他这匹千里马,始终未曾遇到真正赏识他的伯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近在眼前,却转眼间天涯咫尺。他无辜受到考场舞弊案的牵连,被贬为浙藩小吏。

心高气傲的唐寅,以此为耻。我曾不止一次地设想,假如唐寅有狄仁杰那样的气度、胸怀,有苏武那样忍辱负重的精神,他的一生会不会平安顺遂?他可以暂时赴任,至少有一份固定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然后寻找机会,重新开始。

任何朝代,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都寸步难行。以唐寅的才华,他本可以轻松过上富贵的生活,但他一身傲骨,不肯屈从,宁肯卖画度日。三十岁的唐寅科考失意,不肯屈就小吏,心情万分郁闷,回到家里,等待他的不是妻子的劝慰和鼓励,而是无休止的责难。万不得已,他只好休妻,还妻子自由,不再跟自己过苦日子。

此后,唐寅四处游历,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这些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三十二岁那年,唐寅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故乡,因为旅途劳累、风餐露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病倒了。三十三岁那年,他与弟弟分家。

从三十四岁开始,以卖画为生,饮酒自娱。唐寅三十七岁时,在苏州桃花坞自建桃花庵,桃花源一样的优美环境,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每天。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他在诗中所写,正是他的真实生活。

苦中作乐的唐伯虎既有文人的傲骨,又乐观风趣。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一生坎坷,远没有影视剧里那样的潇洒。

但他却在清苦的日子里守住自己的尊严。正如他在诗中所写: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不用来路不正的钱,是唐寅的风骨,也是他的可爱之处。唐寅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被称为吴门四才子。诗情画意完美融合,正是唐寅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工于绘画,诗词、书法自成一家。

历代才子写闺怨题材的诗举不胜举,而唐寅的特别之处在于,大俗大雅、挥洒自如。他曾填过一首词,用一剪梅的词牌,借用女子的口吻抒发思念之情。这首词文笔清新、深沉却不沉重,唯美却不刻意。

一剪梅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世人只看到了仕途无望后的唐寅自暴自弃,出入青楼,却忽视了他特立独行、孤傲自重的灵魂。这首词的上片,诗人以雨打梨花烘托清冷的环境,春雨连绵,词中的女子关闭院门,任风雨吹打满树梨花。

而辜负青春,虚负青春,既有无奈的抱怨,又有时光流逝、徒劳等待的失落。春去春来,年复一年,赏心乐事,说与谁听呢?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则生动地刻画了女子在花下垂泪,对明月寄去思念,才刚拭去泪痕,眼角转眼又变得湿润。

词的下片,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女子双眉紧锁、愁绪难掩,千万点啼痕见证了她的不眠之夜。词的最后,点明女子伤心的理由:早上起来看天边的云彩,黄昏时分看天上的彩霞,盼着能有心上人的消息。而她所有的期盼在最后一句表现得淋漓尽致: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能婉约、能豪放,能精致细腻、也能大气磅礴,既有醉酒花下眠的洒脱,也有深刻警醒的一面,这才是真实的唐伯虎。有多少人误解了这个才子呢?

他在诗中写道: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桃花最懂唐寅,白天,层层花瓣从枝头飘落,陪伴醉卧树下的才子,一缕桃花香慰藉他多灾多难的人生。果实累累的桃林,则是桃花仙对才子最大的馈赠与报答。

唐寅一生爱桃花,隐居桃花坞的时光,单纯温馨,远离人间的烦恼。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这是唐寅内心的追求,也是他的选择。他不肯向权贵低头,安心居于草屋,亲自打扫花径,不染纤尘。他在诗中所写:世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世人看不穿,正是他的心声。

每年春天,桃花坞桃花盛开,漫山遍野,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望不到边际的桃林像是笼罩着一层粉色的霞光,又似仙雾缭绕,仙境般的桃花庵,便是唐寅的家,是他心灵的归处。

可惜的是,因为酗酒,因为缺乏关心和家庭的温暖,也因为长期的压抑,生活没有规律,唐寅在53岁的时候离开人世。从这首临终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历经沧桑后的平静。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的,除了唐寅,还有几人?

临终诗

唐寅明代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终究有散场的时候,生命的最后一刻,与人间的一切挥手告别。当生命逝去,灵魂皈依地府又有何妨?阳间和地府有什么区别呢?黑夜总要来临,人总要离别,谁又能永远陪伴你?人死后去地府,不过是去异乡漂流吧。

想当初,四十五岁的唐寅异常敏锐地发觉宁王要造反,假装疯癫逃过一劫。可见,他一直很清醒,一直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这正是值得我们尊重、学习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