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除了极个别的福建泉州、河南郑州和重庆,这些城市大都均属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及山东半岛城市群,都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或次中心,代表着中国经济的风向标。
年轻,是活力,也是短板
深圳,是全国GDP总量“四大天王”中唯一一个没有“双一流”高校的一线城市。
从年1月撤县设市,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从一个边境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只花了仅仅40年时间。GDP总量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经济数据和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
直到年9月,深圳的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成立,才开始推进本土的高等教育发展。
深圳大学开学场景
年轻,给深圳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造成了其高教发展上显而易见的短板。
在近年的“人才争夺战”中,深圳一向是砸钱最多、出力最猛的那一个。在“双一流”建设期间,根据软科统计的中国各高校“杰青”当选数中,深圳高校屈指可数,然而来自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是引进“杰青”数量最多的高校,多达22名。在这大力从外引进人才的背后,是内部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深圳是一座新兴城市,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腾飞,但是教育不行,教育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的。用文化铸就的城市灵魂,无疑植入到了教育发展的基因中。
据《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实证分析》中研究,越是高水平的大学越是需要时间的积累。虽然历史本身并不能代表大学的地位,但通常一所大学历史越悠久,其培养的学生和人才越多,文化积淀也越深厚,因此产生的影响更大,声望更高。例如目前中国最顶尖学府清华北大,都是第一批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
对标武汉、南京、长沙,一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一为“六朝古都”,一为“屈贾之乡”,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和文脉传承,成就了城市浓郁的人文气息,因此许多老牌名校都选址于此,到了今天这些城市都坐拥优质、丰富的高教资源。
区区37年深圳,在它们面前就难免显得青涩稚嫩了。
举全市之力,只为一所高校
杭州和苏州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杭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秦朝设县治,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千年文脉传承,以及杭州稳固的经济地位,杭州的高教应当是枝繁叶茂,为什么只会仅有两所“双一流”高校呢?
考古到年,就有热心网友发问“为何浙江只有一所大学(浙大),难道浙江的教育这么落后吗?”。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文电处给出的回复如下。
图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在沈登苗先生的《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一文中可以看到,在院系调整前,浙大有26位科学家,和南京大学的27位相当,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在那时,杭州和南京的高教资源是不分伯仲的。
摘自《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年院系调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学校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开枝散叶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均位于杭州。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从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导致当时整个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仅剩浙江大学一所“”大学。
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苏州,被称之为“江苏省最强地级市”,但仅有一所“双一流”苏州大学。其实苏州和杭州的情况类似,年院系调整,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其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和苏州医学院分别在年、年、年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因此,并不是杭州和苏州的高校资源匮乏,而是两所城市都举全市的高教资源打造了一所巨无霸高校,这才导致出现“断档”的局面。
经济好,不等于高教好
或许经济发展和高教资源之间不应该直接画上等号,大学的发展与城市的历史渊源、产业结构、政策扶持也息息相关。
据《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一文中分析,第三产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尤其是金融、IT、科技、教育、卫生等高校毕业生求职青睐的行业。然而佛山、东莞、宁波、无锡、泉州、郑州、重庆等城市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制造业和工业的迅猛增长,却相对缺乏高新科技产业。
东莞、佛山等“新贵”城市,在改革开放后才立市,是同深圳一样的新兴城市,高教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长期以来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才慢慢由工业型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但工业仍占有很高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距离广州、深圳仍存在一定差距。然而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为知识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就业多集中于第三产业。因此偏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多多少少导致东莞和佛山目前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大窟窿。
年珠三角九市产业结构对比(图源:土地情报站)
反观GDP总量与之相当的武汉和天津。武汉为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武汉大学最早溯源于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百余年的传承演变。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是重要的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也是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天津大学前身为始建于年的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两座城市由于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物流中心,加快了产业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天津有6所“双一流”高校,武汉多达7所,都发展为全国闻名的高教强市。
最后,即使是在东部地区,也存在着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分布不均的情况。以江苏省为例,据《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地理区域分布特征》一文分析,年江苏省各地市高校教育事业费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众多高校集聚于省会城市南京,南京的高等教育财力丰厚,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于南京,而其余地区如无锡则因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使高校数量和财政支出随之滑落。
图摘自《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地理区域分布特征》
有钱,不代表高教有钱
地处山东胶东半岛城市群,并且位于孔孟故里山东,青岛和济南垄断了山东的所有“双一流”高校。截至年6月30日,山东省共有70所本科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双一流”高校仅有3所。这不仅仅是两个城市,更是整个山东省面临的难题。
山东自然不缺钱的。山东在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上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及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都持平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唯独在普通高等学校上的经费支出仅仅只有全国平均的七成,远远低于其他省市,是全国垫底。
数据来源:教育部“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而年山东普通高校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更是低得让人匪夷所思,只有.13元,是全国平均公用经费的四成,为全国最低。且其他省市的平均公用经费没有低于元,山东省和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
山东的教育经费不少,但分给高等教育的就相当有限了。难怪青岛和济南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之后再无“双一流”高校。
下力气办大学,尤其是办一所好大学,是需要眼界和魄力的。而山东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循规蹈矩不求变对于守成固然有益,但在逆水行舟般的高教竞争上,可能就成了绊脚石。
任重而道远
固步自封,仅满足于目前的经济地位是不够的。优秀的大学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大树,可以催生城市,促使城市基业长青。没有优秀大学的城市注定难以摆脱物质的匮乏或思想的贫瘠。
近几年来,这些大城市们无论是在筹建新大学,还是引进“双一流”新校区上,都下足了功夫,努力弥补高教资源匮乏的缺点。
在深圳,成立仅十年的南方科技大学发展势头迅猛,被称之为“最强双非”,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冲进前50,位居第46,未来可期。深圳也积极推进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共建深圳校区。年起,深圳市政府与北大、清华、哈工大等国内名校合作,建立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年3月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港中大(深圳)的开办开启了深港合作办学的新篇章,也是两地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