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报价 >> 正文 >> 正文

杜甫最经典的七绝,人人会背,但未必理解其

来源:江南 时间:2024/10/10

杜甫七绝,有两首最广为人知,一首是《江南逢李龟年》,另一首是《绝句四首·其三》。

今天我们来欣赏《绝句四首·其三》。这首七绝因为被选语文课本中,又通俗易懂,几乎人人会背,但未必都理解到了这首诗中的好妙处。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组绝句,共有四首,写于广德二年()春。这一年,杜甫的好友严开再次镇守成都,杜甫知道后,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杜甫心情非常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光,他写下了这一组绝句。这四首绝句中,最经典的就是第三首。

一、写作脉络

要理解这首诗的妙处,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脉络。

从后面两句中的“门”、“窗”二字,可知诗人杜甫,是在屋内感受这春天的风光景物的。

身处屋内,刚开始是看不到屋外的景致的,对春光最先的感受,应该是来自听觉。所以诗的第一句,便从听觉上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听到黄鹂悦耳的叫声,于是走到窗前,看到了两只黄鹂在翠柳上欢快的上下叫唤。

黄鹂能看清是“两个”,说明是近处之景,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便将诗人的视线引向远处高处,于是便引出了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三句中的视线,高远已极,于是第四句视线下回收,落在低处河里的船上。

二、全诗妙在哪里?

这首诗有三层妙处。

第一层:画面之美

杜甫的这首七绝,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全诗四句皆对。我们知道,写诗讲究起承转合,而对仗中两句的关系是对举的,无法承担承转的作用,而绝句只有四句,所以绝句一般是不对仗的。

而杜甫的这首绝句,通篇皆对,没有起承转合,而对通过四个画面的组接,来描写春光之美好。

前两句中,有颜色,有声音,有动作。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描绘出一幅艳丽的图景。黄鹂的鸣叫给这幅图景增添的听觉的享受,白鹭飞上青天又给这幅图景增添了动感。

后两句中,上句窗含积雪,极富意境之美,下句门泊船只,给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

第二层:韵味之深

杜甫这首绝句,四句都是写景,写景要写得好,就是景中要含有情感。

前两旬那欢快的美好的春光,便将杜甫无比欢愉的心情寓于其中。

后两句写景实中含虚。窗含积雪,是实景,本已是极有意境的了,但补一个“千秋”,使得意境更加深厚。由眼前的积雪,联想到西岭之上,千年不断累积的积雪,充满了历史的纵深。门泊江船,是实景,由眼前之船,联想到船在万里江河上航行,使意境忽然壮阔起来。

“千秋”、“万里”,诗人杜甫由眼前春景,引发山河岁月之感,韵味之深,耐人咀嚼。

第三层:气象之大

懂得“千秋”、“万里”之好,只悟第二层妙处,此诗还有第三层妙处,第三层妙处在“窗含”、“门泊”。

“窗含”、“门泊”之妙,在于它勾画出了一个屋的形象,这个屋在天地之间自然是小的,但是,它的窗“含”着西岭上的千秋积雪,它的门“泊”着可行万里山河的船。极大与极小之间,便通过“门”、“窗”联结在一起,对比之中,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而这个屋,就是杜甫精神人格的象征,诗人虽然孤居小屋之中,但临窗放眼便是千秋岁月,出门举步便是万里山河,这是一种胸含天地,气惯古今的人格气象。

杜甫的这首七绝,虽然不是传统起承转合的写法,但依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所以《唐宋诗醇》中说:“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