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互
动
1.“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的“郭”指的是:
A、城镇B、城墙
2.“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南朝”指的是东晋建立后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其中修建寺庙最多的是哪个朝代?
A、宋B、齐
C、梁D、陈
3.“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四百八十”是虚数还是实数?
A、虚数B、实数
4.“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楼台”指的是:
A、亭台楼阁B、寺院建筑
5.《江南春》属于哪种类型的诗词?
A、托物言志B、咏史怀古
解析:
1.A郭,原指外城,此处指城镇。
2.C
东晋时期,佛教趋向中国化,得到了皇室贵族的信仰与支持,开始走向兴盛,寺庙从原来的一座发展到四十多座,而到了南朝已有70多座。
梁朝时佛教更是飞速发展,短短时间内数量暴增,这也是统治阶级(梁武帝)大力倡导所致。
3.A这里的“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意在突出佛寺之多。
4.B诗人不用“寺”,而改换成“楼台”,不仅是为避免用词重复,更主要的是烘托“烟雨”这样的环境,而实际指的就是寺院。
5.B
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写实,也是怀古。
南朝侍佛误国,而杜牧所在的晚唐时期,国力已经衰微,统治者却笃行佛教,广建佛寺,似有重蹈南朝覆辙之势,作者颇有借古讽今之意。
译
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
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角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
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诗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不但空间上扩大诗歌的审美境界,也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这几个物象由大到小,突出了江南独有的依山傍水的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使全诗更具文化底蕴、人文气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这里诗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风”上一转,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想象空间拉大,思维回溯到“南朝”,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同时,诗人用“寺”代指佛教,并用“四百八十”这个虚数来修饰,不但使诗歌富于形象感,也照应着首句中的“千里”,表现了南朝时代佛教盛行的状况,并为后面结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础。
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由眼前所见而转到历史,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
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天的自然美景;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意义。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超越时空、淡泊洒脱的审美。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拓
展
说到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毫不夸张。有史料统计,南北朝的时候全国曾有3万多座寺院,佛教僧人尼姑至少万人以上,可见当时的佛教有多大规模。
佛教石窟
那么为什么佛教在那时候那么兴盛呢?或者说为什么佛教在南北朝的时候进行了大发展呢?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开始时并未有多少的影响力,之后发展得很快,渐渐开始和道教并驾齐驱。
到了东晋,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已经开始崇佛,佛教开始兴盛。
再比如梁武帝萧衍的崇佛,他曾经三次以皇帝之尊舍身入寺,所谓上行下效,这样的举动定会在全国掀起大兴佛教大建寺院之风。所以,统治者的崇信和标榜,是佛教大兴的一个原因。
目前比较公认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是坐落于南京鸡笼山东麓山阜上的鸡鸣寺。
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鸣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
南京|古鸡鸣寺
后来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这里成为真正的佛教胜地。而鸡鸣寺的名称,是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后所题赐。
之后古寺毁于咸丰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后规模已经缩小了很多,不过一直香火鼎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