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报价 >> 正文 >> 正文

论李煜词中的水意象

来源:江南 时间:2023/7/25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摘要

一直以来,意象在我国文论中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意象”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将客观事物与主观内心进行融合,赋予事物表象一定的含义和情感。我国古人认为,所谓意象指的是借助客观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即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意象的运用,不仅能帮助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情思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还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作品的张力,达到言不尽意,立象尽之的目的。而南唐君主李煜,是一位极其高雅和有才情的文人,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此外,李煜在经历了生活的巨大变动后,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转变,使其心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其作品在前后期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性。虽然,在李煜所写的南唐词中,对于水的意象的运用却很少,但是,这种运用对于李煜后期词作境界和格调的升华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李煜前后期的作品分析,对其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探明水的意象在文学写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水的意象;南唐词;李煜

一、五代词的创作背景及李煜

(一)时代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指的是唐朝灭亡后的南北方割据混战时期,其时代特点是战争频发和政权的频繁更迭,但其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在这段时期内,割据北方的五代为了争夺土地和政权,战乱连绵,民不聊生,使得大量的百姓流向较为安定的南方十国,里面更是不乏文人义士。而位于“天府之国”的西蜀和“鱼米之乡”的南唐,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成为了当时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也为其吸引了大批的中原文人。至此,南方十国的文学发展空前繁荣,更是形成了“花间词”和“南唐词”两个创作新流派。

1.花间词

“花间词”指的是西蜀时期,一类以宫廷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词作,后来,这些词作被西蜀赵崇收录编写成了《花间集》,其也因此而得名。而创作这类词作的词人也被称为“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从花间词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貌来看,其均表现出了浓烈的花间风。首先,此类词作大都以男女情爱、离别愁绪春闺秋怨为主。其次,其词人受于前蜀和后蜀政权的影响,作品均带有明显的宫廷气息——欢愉与富贵。

2.南唐词

而“南唐词”则是对南唐时期,词人所作词作的统称。虽然,南唐词的创作群体仅有十余人,南唐词也不过二百余首,但其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继花间词后的又一创作高峰。其中,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宰相冯延是南唐词最主要的创作者。此外,不同于花间词的浓郁热烈,南唐词词风更偏向于阴郁悲凉,其词作大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患和亡国的悲伤之情,当然这与南唐当时的地域风貌和时代背景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帝王身份与阶下囚

但说起南唐词,最为代表的还当应数李煜的词作。李煜生于公元年,初名从嘉,字重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也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李煜是一位极其高雅和有才情的文人,但李煜无心以朝政,只是后来李煜弟兄和叔父因皇位反目成仇,手足相杀,相继离世,而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南唐的君主。虽然,李煜满腹才华,学富五车,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文人骚客,但其性格懦弱,没有丝毫的治国之略。因此,李煜所作的南唐词前期和后期的创作特点有着鲜明的差异。

1.南唐末代君主身份

李煜登上皇位之时,已经二十有五了。虽然,当时的南唐时期较为安逸,没有什么战乱,但是,实际上南唐受到邻国宋国的威胁十分严重,而且李煜上位之时,南唐正处于日渐衰落之期。因此,李煜的生活虽然过的十分奢侈富足,但迫于外患的影响,其内心是饱受折磨的,无不处在担心惶恐之中,其思忧之情在李煜早期的南唐词作中也早有体现。可另一方面,李煜深知自己无治国之才,无法改变南唐现状,因此其沉迷于奢靡之中,酒池肉林,美人相伴,逃避现实,试图以乐忘忧,所以,在李煜早期的南唐词作中也不乏对享乐欢愉的描写。并且,李煜与其皇后娥皇感情深厚,婚姻美满,李煜甚至认为自己能迎娶大周后是自己人生的一件得意之事,况且娥皇是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她为当时李煜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只是天妒佳人,在李煜28岁时,娥皇因为爱子的不幸离世,抑郁而终,这使得本就敏感多情的李煜,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词风也更多了几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兵败降宋,被俘东京

李煜的安于现状并没有改写南塘衰败了命运,最终,于公元年,南唐灭亡了,李煜也成为了宋国的俘虏。成为亡国之奴后,李煜饱受屈辱,内心痛苦,终日以泪洗面,这也使得李煜的词风与前期迥异,无不充满着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哀伤。但这也更加启发了李煜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使得其词作的境界更加开阔,意境更加深远,谱写下了众多千古流传的佳作,如《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李煜词中“水”意象剖析

(一)意象及“水”意象概念

1.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将客观事物与主观内心进行融合,赋予事物表象一定的含义和情感。我国对于意象一词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周庄时期,在著作《周易·系辞》中就早有提及。古人认为,意指的是心意,即内心抽象的情感,象指的是表象,即事物具体的形象,所谓意象指的是借助客观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即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意象的运用,不仅能帮助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情思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还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作品的张力,达到言不尽意,立象尽之的目的。此外,文字有狱,取象而避之,在中国古代,人们无法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意象作为一种较隐晦的表达,既避免了作者与当时的统治政权发生冲突,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又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愤恨和不满。所以,一直以来,意象在我国文论中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2.“水”意象的文化背景

在我国的文学中,意象的应用广泛且常见,明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落叶抒发了写者的悲凉之绪。但在所有事物意象的应用中,频率最高的,还当属水的意象。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是地球上分布最多、最广泛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体最主要的组成物质。据统计,地球表面超过7/10的面积被水覆盖。除此之外,水还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当然,水意象的运用之所以能在我国文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水”意象内涵

1.宁静淡泊的自然观照

在我国的文论创作中,对于水的意象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众所周知,东晋时期盛行山水田园诗。虽然,起先,我国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水等自然景物的运用,仅停留在对于美景的欣赏上,但是,这种对景物加以应用的写法,最终促成了水的意象的形成,使水被赋予上个体的情感色彩。这种对水的意象的运用,到了盛唐时期,更是有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其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概念是,水是一种宁静淡泊的自然观照。从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度,而这些壮美秀丽的景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还慰藉了其受伤的心灵。就以唐朝为例,在当时,许多从官的文人义士都曾遭遇过贬谪流放的境遇,就使他们想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都心灰意冷,好在我国的大好河山安抚了其受伤的心灵。但他们也在被大自然美景治愈的同时,对人生宇宙加以思考,这也使得山水等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流水因为具有使人内心宁静的特性,也由此被文人骚客认为是宁静淡泊的象征。

2.壮心不已的生命意识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当中,生命可贵一直是个恒久不变的观点,也正因如此,我国文人在诗词创作中,对年华易逝的感叹随处可见。但在这样的情境下,却也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以“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为代表,而另一种则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代表。在第一种人生态度中,人们认为要想不虚度年华,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有所成就,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流芳百世。而在另一种人生态度中,人们认为韶华易逝,在有限的生命中,人应该及时行乐,才不枉在人间走此一遭。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出于人们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来的感慨。正因如此,当人们在自然界观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时,总会有诸多感慨。其中,流水因为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成为了一种象征时间流逝的自然景物,正如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同样的,在盛唐那个时代,入朝为官,报效国家是每个有才之士的梦想,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已年过半百,却未受到重用时,总是会悲伤不已。由此,水的意象便更多了一层含义——对生命的追求。

3.愁思悠悠的故国情怀

长久以来,农业在我国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封建王朝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男耕女织的生活一直被视为是永恒生活方式的代表,并且农民具有比商人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想要发展农业,离开水源是必不可能的。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某地的大江大河自然也成为了该地的象征代表。所以,对于或从军离乡,或贬低流放,或戍守边疆的人来说,江河湖海也自然成为其托对家乡思念之情的景物。在这种层面上,水的意象便被赋予了新的精神蕴含。

(三)李煜词中的“水”意象

1.“水”意象的文本分析

在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加以运用,在我国文人的词作中是非常常见的。然而,在李煜所写的南唐词中,对于水的意象的运用却很少,但是,这种运用对于李煜后期词作境界和格调的升华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李煜的词作进行整理,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李煜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的运用大都出现在词作最为重要地方,包括词作的开头,换头和结尾部分。其次,在李煜的词作中,所运用的水均是具有流动性的,且除了词句“东风吹水日衔山”中的水的动态特性不够明显外,其他词句中的水的该特性均体现得十分明显,更是绝大多数的诗句还运用到了“流”这一字词。至此,李煜在词作中对水的意象的运用,目的已十分明显,即开阔词境,深化抒情。

2.词境的开阔

一方面,李煜在创作中,对水的意象的应用,开阔了词作的境界。在这里,我们借助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这两首词,对水的意象的运用在开阔词境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在这两首词中,李煜所描绘出的水均是具有流动性的,且“水”这一词均出现在整首词作的结尾处。对这两首词进行吟读,我们可以发现,将水一词放在结尾处,给读者预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仿佛思绪随着流水东去。此外,我们还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词句的留白,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开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再细读,仿佛李煜在词作中想要表达出的愁绪,也随着流水无限的扩大,变得绵长且悠远,大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3.抒情的深沉

另一方面,李煜在创作中,对水的意象的应用,加深了对情感的表达。在这里,我们借助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和《乌夜啼·作夜风兼雨》这两首词,对水的意象的运用在深化抒情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在这两首词中,李煜对水的描写无不在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其实,李煜这种寄愁于水的写法,早在其他文人的诗词中就已有出现,从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到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到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二》均有很明显的运用。只是,在以往文人的诗词中,用水寄愁思,所寄之情更多的是男女之爱,离别之苦,而在李煜的词中,他所寄托的是一种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对人生的感叹。正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亦或是“世事漫随流水”,虽然,荣华富贵已是过往云烟,美好风光也已去,但是,生命如流水,仍在继续,人也应当学会放下,向前发展。

三、李煜词前后期的“水”意象

(一)李煜词前期的“水”意象

李煜排行其六,上有五位兄长,下有五位胞弟。虽然,李煜有着一副帝王之相,但是,无论从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还是从李煜性格和谋略来说,其登上皇位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李煜随了父亲李璟的性子,性格软弱,优柔寡断,没有勃勃野心,无心于朝政,特别是在目睹了弟兄和叔父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戏码后,更是一心想要归隐田园。再加上,李煜本就出生于皇族,不愁吃穿,享尽荣华,在那样环境下,李煜自然就养成了一种率真的性格,这也在李煜早期的词作中有所表现。下文,我们将借助李煜早期的作品《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长相思》以及《采桑子》三首词,对其早期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的运用进行分析。

1.《阮郎归》中的惋惜之思

在李煜早期的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的应用,可具体以《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一词作为代表。东风吹动着江水,远处的青山与落日相接,春季总是无聊漫长。花瓣掉落满地,酒意逐渐退去,歌舞升平,就醉在梦里吧。一觉醒来,发型和衣着衣早已凌乱,但我已经不想理会。光景易逝,容颜易老,黄昏时刻,我靠着栏杆独自欣赏。在《阮郎归》一词中,李煜以女子的口吻,写了一首伤春闺怨之作。词中,上阙写到,“春来长是闲”,“笙歌醉梦间”,由此可见主人公生活富贵,不愁生计,尽情享乐。但却如下阕写到的,“无人整翠鬟”,“黄昏独椅栏”,这样的生活,主人公却不觉得开心,孤独寂寞,愁绪难以疏解。此外,词作首句“东风吹水日衔山”与尾句“流连光景惜朱颜”相呼应,流水东去,一去不复返,光景朱颜也如此,言语之中无不透露着惋惜之情。

2.《长相思》中的归乡之愁

此外,在李煜早期的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的应用,还可以《长相思·一重山》一词作为代表。山峰连绵,一座又一座。山远天高,水面雾气蒙蒙,江水冰冷刺骨,但我的思念像燃烧的枫叶般那样炽热。菊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几个春秋已过。塞北的大雁在高空中盘旋飞翔,可思念的人还不知道在何方,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同《阮郎归》类似,李煜仍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创作《长相思》的,只是这里不再是伤春闺怨,而是悲秋盼归。词中,上阙写道,主人公眺望远景,却思绪万千,怀揣不安,焦急盼望着爱人的归来。这里,“山远天高烟水寒”与“相思枫叶丹”是形成反比的,秋水冰凉,内心确实火热的,主人公正满怀期待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而下阙写道,“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已至深秋,心上人却仍未归来,主人公不禁悲伤,有怨也有恨,这里的景色与句首的烟水寒是相称的,呼应式写法更加体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怨苦。

3.《采桑子》中的思弟之情

最后,还可作为李煜早期对水的意象的应用的代表作的,还有《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当时,李煜的弟弟被委派为泰宁军节度使而留驻在京师,李煜向宋太祖请求让弟弟回乡,但却未被允许,因此李煜登高写文,用以寄托其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词作中,上阙写到“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煜在写这首词作时,时至深秋,景色凄凉,并且正下着秋雨,许久未停。在这,我们也可以读出,李煜因未能与弟弟相聚,而涌上心头的悲伤寂寞之情。接着,下阙写到,“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这里李煜用春断和双蛾皱写出了自己对韶华光易逝,容颜易老的惋惜悲叹之情,也从侧面写出了自己对弟弟的无限思念。最后,李煜写到自己的诗信却犹如黄河一般,虽然饱含思弟忘归之情,却也最终是无济于事,正如黄河逆流而上,这份情感无法传达给远在京师的亲人。这里对水的意象的运用,更表达了李煜心中的愁苦之情,使得文章的情感更加浓厚,更具有艺术魅力。

(二)李煜词后期的“水”意象

国家被灭亡之后,原本身份尊贵的南唐后主李煜,一夕之间,成为了宋朝的俘虏,可以说,这是李煜一生之中所受到的最大的挫折。也因此,李煜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其词作中,其写到,身为皇帝时,自己曾因忠言逆耳而错杀忠臣,现在想来,既后悔又自责。李煜成为宋国的俘虏之后,宋太祖也曾派人去看望过李煜,对待徐铉(宋太祖所派之人),李煜也表达了自己对曾经犯下的错误无限的悔意。时至如此,虽然,李煜从未想逃避“亡国奴”的称号,但其对于自己的身份却表达出了巨大的无奈之情。沦为阶下囚后,李煜看清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并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而无限后悔,只是他现在除了后悔之外,却也无法做任何事情去弥补了。也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李煜内心的情感无法疏解,所以他只能更加全力的投入到创作之中,希望用诗词表达自己内心无限的后悔和无奈之情。所以,在后期,李煜对水的意象的运用,所寄托的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里,我们将借用李玉的《虞美人》、《乌夜啼》以及《望江南》三首词作进行分析。

1.国破家亡的无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可以称为,李煜后期创作作品中,对水的意象的应用代表作。在写这首词时,李玉已经成为了宋朝的俘虏,当时的宋太祖派人来看望李煜,李煜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有感而发所做。在词作的前两句中,李煜用“春花”“秋月”对自己过往的生活进行了描写,美好且惬意,但“何时了”三个字却与前面的词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表达出了李煜对过去荒淫奢侈生活的悔恨愤慨。接着,“小楼”“故园”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加深了李煜心中对过往所作所为的的后悔无奈之情,同时也让人倍感荒凉凄冷之意。五六句承接着三四句,李煜对“小楼”和“故园”的生活分别进行了进一步地描写,以前贵为一国之君,自己所住的是豪华的宫殿,所过的是金贵的生活,只是现在国家易主,那个宫殿自己也在不能居住了,只能离开亲人,一个人独自生活,读起来不禁让人感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最后两句,也是整首词作的千古绝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李煜用了自问自答的手法,使得春水和愁情融为一体,既以乐景衬哀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又使得愁更加形象具体化,突出了愁如春水不断,之深之长。可以说,李煜这里对水的意向的应用,是其所有作品中最经典的部分,寄托了其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无奈。

2.自我意识的觉醒

李煜在经历了生活的巨大变动以后,其心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具体体现在其前后期的诗词创作差异当中。可以发现,在李煜早期的词作中,他更偏爱描写男女情爱以及宫廷生活,且其言语大都较为含蓄,但在后期的创作中,李煜的词作更多为了对国破家亡的反思,而写作上也偏爱于直抒胸臆。当然,这与当时时代的转变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因为李煜的经历使其自我意识发生了觉醒,而这在他创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乌夜啼》一词是李煜后期抒怀之作的典型代表,词中李煜没有运用典故,甚至是任何精美的词藻,而是用朴素简单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在词中,上片以写景烘情为主。李煜在首句写到“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这里词句以夜开头,侧面写出了李煜愁不能寐的心境,而“风兼雨”“飒飒秋声”则渲染出了一种凄凉寒苦的气氛。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三四句更是细致地对李煜内心的不安和愁绪进行了衬托。而下片则以属文抒情为主,词中也点名了李煜夜不能寐的缘由——昨天自己还是南唐高高在上的君主,今天却已成为宋国的俘虏,前后巨大的变动就像做梦一般。词中,李煜写到“世事漫随流水”,这里,李煜对水的意象加以应用,通过水流动性的特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人生在世,所经历的一切终究会消逝。

3.“水”意象的创新

在李煜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其作品的格调和境界都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对水的意象运用也更加灵活化,创新化,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一词。这首词也是李煜在沦为宋的阶下囚后所作。想起昨夜梦到以往的旧事,有多少遗憾无奈啊。在梦中,自己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南唐君主,日子金华惬意。只是时间过的太快了,昔日美好的景象依旧,只是物是人非,国家易主。在词的上片,李煜写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里,李煜点名了写这首诗的原由——梦回从前,感慨万千,同时也直抒胸臆的点名了自己对往事的悔恨遗憾之情。随后,李煜用了浓厚的笔墨来描写了自己以往美好的生活,泛舟游玩,悠然惬意。这里,李煜更是用“车如流水马如龙”,对当时场景进行了描述,人来人往,车辆众多,热闹非凡。而从水的意象上来看,李煜对其的应用,不仅表达出了美好易逝,今非昔比的无限怅惘之情,同时也是对当时国家仍在的思念之情,从侧面上,表达自己对所做错事的悔恨。此外,这里是水的应用在展现热闹之外,还展示了一种生命的活力。

四、总结

“意象”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将客观事物与主观内心进行融合,赋予事物表象一定的含义和情感。在我国的文学中,意象的应用广泛且常见,明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落叶抒发了写者的悲凉之绪。但在所有事物意象的应用中,频率最高的,还当属水的意象。在文论创作当中,水的意象具有宁静淡泊、壮心不已、思念家乡的内涵,这在李煜的诗词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但在此基础上,李煜对水意象的应用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创新。

首先,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在李煜创作过程中,对水的意象的运用大都出现在词作最为重要地方,包括词作的开头,换头和结尾部分。且在李煜的词作中,所运用的水均是具有流动性的,且除了词句“东风吹水日衔山”中的水的动态特性不够明显外,其他词句中的水的该特性均体现得十分明显,更是绝大多数的诗句还运用到了“流”这一字词。而李煜在词作中对水的意象的运用,主要作用在于开阔词境,深化抒情。

其次,从具体上进行分析,在李煜早期的词作中,他更偏爱描写男女情爱以及宫廷生活,且其言语大都较为含蓄,对水的意象的应用,主要在于表达年华易逝的惋惜之思,盼望亲归的迫切之情,思念亲人的愁苦之情,是小我的体现。而在李煜后期的创作过程中,李煜的词作更多为了对国破家亡的反思,而写作上也偏爱于直抒胸臆,对水的意象的应用,更多在于表达国破家亡的无奈以及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运用提升了词作的境界,升华了其格调,是大我的展现。此外,在李煜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其作品的格调和境界都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对水的意象运用也更加灵活化,创新化,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一词。词中,李煜写到“车如流水马如龙”,不仅表达出了美好易逝,今非昔比的无限怅惘之情,同时也是对当时国家仍在的思念之情,从侧面上,表达自己对所做错事的悔恨,还展示了一种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克强,张鹏.论李后主词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J].中州学刊,(3):8.

[2]丁放.论宋代笔记对词学理论批评的建构——以对李煜,柳永,苏轼的评价为中心[J].文学遗产,(4):12.

[3]孙克强,张鹏.论李后主词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J].中州学刊,(3):8.

[4]刘祎绯,梁静宜,黄子薇,等.浙江诸葛村山水意象的转译与变迁研究[J].中国园林,.

[5]郑小龙.论琴曲山水意象的生命精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3):6.

[6]王卫星.论"花间"词调及其奠定的词体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10.

[7]史小军.唐诗的魅力[J].中学语文教学,(7):1.

[8]王高杰,冶忠林,赵海兴,等.唐诗宋词中的超网络特性分析[J].计算机应用,,41(8):8.

[9]张婧.唐诗中的语言与文化解读[J].食品研究与开发,,41(7):1.

[10]徐猛.秦观对柳永词"言情"的接受[J].文艺评论,(2):10.

[11]赵小琪.系统论视角下诗歌意象理论的建构:体系与方法--论吴晓先生《新诗美学》的创新性[J].浙江社会科学,(2):6.

[12]佟秋华.论古典诗歌意象的语用功能[J].学术交流,(6):8.

[13]谢圣婷.流动的生命意识--试论林徽因诗歌的"时间"意象及其成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83-88.

[14]杨延波.诗情画意谈教学——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A01):3.

[15]蒋绍愚.唐宋诗词的意象和意境[J].文艺研究,.

[16]宋修见.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美育意义[J].美术研究,(4):6.

[17]李赠华.经"言外之象",达"象外之意"——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J].语文建设,(16):3.

[18]彭玉平.唐诗新经典的形成[J].中学语文教学,(8):1.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