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人文风情下,衍生出异彩纷呈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艺术,包含器乐、民乐、戏曲、曲艺等等。其中,江南地区因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吴地”。“吴”意指“吴语地区”,这一地域大致是现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浙江的湖州地区和嘉兴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地区,即原江苏的松江地区。这一带的民歌称为吴歌。所谓吴歌,便是流转于这一带民众口中的民间歌曲。因以上地区环绕太湖,郑振铎先生如是说:“吴地的歌谣,即太湖流域的歌谣。”
田山歌,作为吴歌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稻作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歌曲形式。稻作文化,是人们在农事劳作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田山歌便是以江南水乡环境为土壤,在深厚的吴越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细数田山歌产生的历史,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稻作文化。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太湖流域开始有了原始的栽培水稻农业,慢慢地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江南就已经产生田山歌的原始形态。作为我国典型的稻作农业区,太湖流域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气候温适,自然条件十分有利。因此,这种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为当地人民创作、传承田山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插田歌》中曾描写:“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诗以俚歌形式记录了农民插秧的场面,田中长歌,虽有埋怨却并无沉闷之感。“田中歌”即为田山歌的前身,因歌曲风格婉约、曲调高亢,故名田山歌。田山歌,正是产生和流传于稻作水田生产劳动之中,伴随着稻作农业的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因此,田山歌的起源不是具体产生于某年某月,而是随着整个的农耕劳动氤氲而生。
因稻作文化在江南地区辐射面积较大,故本文以其中一支——松江“田山歌”为例讲述稻作文化对其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自古以来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从地理环境来看,松江作为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位于上海市的西南角,黄浦江中上游,东与闵行区、奉贤区相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接壤,地理优越,文化发达。从劳作方式上看,松江作为典型的稻作农业区,这一地区集体劳作形式较多,当地村民在田间劳作,从事耘稻、耥稻等农务,自然产生了用唱歌调节情绪、自我娱乐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稻作文化色彩。稻作,可以说是农事劳作,是松江地区各个乡镇形成田山歌的主要创作手段与传播媒介。同时,松江地区的艺术传统与江南地区的整体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江南音乐文化对松江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松江田山歌融于江南地区整体的音乐语境,同时,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
松江田山歌因稻作劳动的性质较为松散,因此,其不管在体裁上还是题材上呈现的形式是较为丰富的。
从体裁上来说,按照当地群众对于田山歌的传统分类习惯,大致分为“小山歌”和“大山歌”。“小山歌”结构简单,以独唱为主,节奏节拍比较自由,旋律比较平稳,因以四句体为主,所以又叫“四字头山歌”,其曲调质朴感人,多在茶余饭后或劳动休息时演唱。“大山歌”结构较为复杂,多为集体组合轮唱,一般由领唱、接唱、帮唱、和唱等四种方式构成,其节奏较为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曲调比较高亢,多为劳动后演唱。田山歌是散板散唱,因此形成较多的拖腔。“小山歌”与“大山歌”性质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唱的“形式”:小——人数少、旋律平稳、乐句小;大——集体性、多起伏、多乐句。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小山歌更多的是在劳作后,以舒缓情绪为主;大山歌则是在劳作中,以振作劳动中人们的精神和情绪。这两种均是松江田山歌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样式。
此外,还有一种叙事长山歌,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韵文故事,又称民间叙事诗。因其篇幅较长、规模较大,可以唱几天几夜,主要反映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婚姻和开展阶级斗争,如松江的《庄大姐》等,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在松江地区民间长期流传,新桥乡还流传着六百句《孟姜女》叙事山歌。但因其口头传唱的特点,当代社会越来越少的人们会演唱,因此,这样长篇幅的段子分为了很多“枝丫”。
在题材方面看,其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现实生活,多以表现当地民生、生活、思想、爱情等为主,这里笔者将其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七类。从中可看出,无论是描绘劳动场景和劳动过程,还是表现日常生活与情感,松江“田山歌”大多带有稻作文化的印记,与稻作农业生产的特点密切相关。
而在演唱形式上,历史上的松江地区出现了一些固定搭配的山歌演唱群体,那就是所谓的“山歌班”。在一个“山歌班”中,各人承担着不同的演唱任务,有的唱“头歌”,有的唱“卖歌”,还有“嘹歌”和“邀歌”等等,此外,还有“前卖”“前嘹”“后卖”“后嘹”等等几个部分,它们更多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顺着前句接唱辅助词,一首歌被分为了几个或者十几个部分。正因这种有机的组合和搭配,田山歌更可以说是一首“多声部合唱”作品——领唱、帮唱、接唱、合唱。而这样的分工,他们对于每个人演唱的部分也是划分好的。在头歌单声旋律下,各声部叠加进来,可以说,头歌担任了一个引领、贯穿的作用。而正因为山歌节拍节奏的“散”,使得音乐具有混音的效果,也就产生了特殊的多声的音响,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
中华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站在21世纪的门槛回顾今往,回顾松江田山歌百来年的历程,从源起到继承再到传承,田山歌与其说是歌,更恰当的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江南稻作文化区域民歌中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曲折下却不断生生不息。我们期待田山歌的日臻丰富,更期待松江田山歌的创作以民族的精神和风貌,走得广博而深远。
许洁(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编辑:许旸
题图来源:松江小囡亮相上海节目《最美合唱团》
作者/来源:文汇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