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题黄州杏花村馆驿壁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杏花村酒馆前的酒旗微微飘扬。村边小溪流水潺潺,无数落花漫天飞舞。野外渡,小船横斜;两岸杨柳,绿叶成荫。望不尽连绵无际的江南山色,看不见心中所思之人,只有无边的碧草融入长空。
斜阳西挂,小楼被暮色笼罩。楼上佳人香粉融融,淡扫的蛾眉好似秋日的山峰。去年今日,我与她在绘满彩图的画屏边幽会。而如今只有高悬关山的明月维系我们的情思,千里之外的月光与此处相同。
据说词人谢逸路过黄州关山杏花村驿馆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江神子》。后来留宿在驿馆里的人,但凡看到壁上雅词,都会吟诵出声,赞赏不迭,而后便向驿馆里的隶卒索取纸笔来抄录,“卒苦之,以泥抹去”。事实上,谢逸一落笔就交代了:“杏花村馆酒旗风。”“馆”是酒馆而非驿馆。
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其中能引人共鸣的情感必是最重要的原因。爱情中的酸甜苦辣,亲情的温馨感人,友情的温暖真挚,家国情怀的深厚博大,历朝历代都有相同之处,所以那些把这些情感的细微动人之处表达得恰到好处的作品,总是格外受人青睐。这首《江神子》能引人“纷纷抄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同于其他闺怨词的深婉手笔,词中虽也有婉曲含情的景物描写,但总体来说情感表述直白,是以手写心,本色而出。
酒家常以“杏花村”为名,大概是杜牧《清明》诗中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实在流传太广,影响太深,谢逸词开端“杏花村馆”便是据此化出,而“酒旗风”三字亦出自杜牧《江南春》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彼时正值暮春,词人行走于郊外,看到迎风招展的酒旗和杏花村酒馆,周围是“水溶溶,飏残红”的美好风光,只见日照之下,江水溶金,奔流不息,微风拂过,落红飘坠,轻扬不止。舟自横,无人渡,一片寂寥空阔;岸边杨柳却浓荫如盖,兀自茂盛,正是不知愁。这番风景与前景对应:江流之中,一叶空舟;落花凋残,柳荫却浓密。
他孤身在羁旅途中,早已被疲劳和寂寞折磨得身心俱疲。眼前风景让人内心如江水波动,遥望江南绵延起伏的群山,烟色弥漫,看不到尽头,更看不到他所念之人的身影,视线所及都有连天衰草。本是春夏之交,百花吐艳,蝶舞蜂飞,草色葱茏,只因他内心是苦的,风景也就笼上了衰残之色。
现实里的苦楚无力纾解,只好退守到回忆里寻求解脱。有人说:“岁月的风嘶哑了,却还固执地唱着从前的旧歌。”回忆果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寻求安慰的人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痛苦里,想醉倒在困境里的人又偶尔会因昔日的快乐得到救赎——回忆就是生命里额外的时光,让人有机会把“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滋味再反复咂摸,又咀嚼出不同的味道。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下阕这几句都是回忆中的画面:他曾与心上人在画屏中相见。当时斜阳晚照,画楼笼罩在轻烟雾霭中,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好轻灵,如梦如幻。心上人就在他的身边,一袭脂粉香气若有若无地散在空气里,眉眼弯弯的女子淡然一笑,犹如刹那花开,令人惊艳。回忆正令人赏心悦目,心潮起伏,人就突然跌入了现实——眼前连绵不绝的山峰在暮色里渐渐朦胧,只见一轮皓月当空,似乎想努力将这暗夜照亮。“千里外,素光同。”两人虽相隔千里,但天上明月只此一轮,两人纵隔着千山万水,却还沐浴在相同的月光下。
千里遥望一轮月,如此想来,寂寞似乎也就没有那样令人难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