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报价 >> 正文 >> 正文

藏在诗歌故事里的唐诗

来源:江南 时间:2023/2/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我们从小就熟知并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言绝句下,收录了这首著名的羁旅诗《枫桥夜泊》。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通过诗中的字词在脑海中构建出当时的场景“月亮跌落乌云之中,枝头乌鸦在啼叫,那寒冷风霜遍布天空与大地..........”

大唐诗词文化

谈论起这首诗来,便不得述说下这首诗所在的唐朝了,以及它的诗文化。公元年从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年李唐王朝的结束,两百多年中经济从起步到繁荣昌盛再到衰败覆亡,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有着盛世大唐的美誉之称。唐朝更是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期间进行大量的文化外输,与多个地域,海外文明有着文化的交流来往。

唐朝对当时的日本文化建设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我们所熟知的便是公元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的佛教与文化。海外到现在都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习惯,可见当时唐朝的繁华,文化之昌盛,对外影响之深远。

唐朝的历史是带有一些诗意的历史。这是一个诗人与诗的鼎盛时代,所记录的诗人和诗词作品繁多,宛如天上的荧光星火一般,在历史上抹下重重的一笔,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诗词上的繁花锦簇也寓意着当时社会物质层面上的繁荣,造就出思想上的富裕,有如海纳百川之势,磅礴而大气之美称,可见其种类、流派,诗文化之丰富。

而唐诗主要是五言和七言诗,在结合前代已有的诗词进行创新,把诗词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峰。古诗是有着体载丰富,严格且完整的分类,诗、词、曲,在形式上又有着古体诗、近体诗之分,现在我们统称之为诗词。

在不同时期下的诗词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形式、体载。诗词从先秦时期的开放、随意、自由渐渐走向了唐朝这种工整有规律的一个状况,也因相互间的差异化和唐诗的繁荣兴盛,我们便把唐朝以前的诗、词、歌、句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在形式特征上要比唐诗来的更为自由,并不讲究对比、框架,不拘泥于字句之间,更为灵活的体载存在,对诗人来讲可创作范围更大。从唐朝开始便是近体诗(格律诗)在韵意、字、句上有着严格的规定或限制。而近体诗又有着新的支流和分别,律诗与绝句为主,在句子数和每句几字间存有区分。

而作为先秦时期的古典文学存在《诗经》里面所收录的便是古体诗。从周朝到春秋时期的几百年,反应了这段时间社会文化、民间、山野田园、国家、战争、婚姻等广泛方面,多数为佚名存在,作者早已无从查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相比短小精练的唐朝格律诗,这首我们同样广为所熟知,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蒹葭》则是在字句间设定更为随意些,并无像唐诗般拘泥于形式、字句的框架内。其中所呈现出的爱慕、思愁之情与景物微妙的相融在一起,塑造一种朦胧的意境。

诗词发展上的唐朝无疑是一朵光辉灿烂的奇瑰存在,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宝藏。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民风等现象,我们也从诗句描述中所蕴含的思想探寻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

唐诗就充分体现了唐朝的各时期发展状况,与唐朝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存在。期间出现过许多有名的诗人和知名的诗词作品,而诗词作为古代的文学作品存在,则是通过诗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思想,社会风貌等。

电影《妖猫传》更是带你梦回大唐盛世。夜晚的灯火通明,呈现出一番恢弘壮阔的大唐夜景,更是为我们献出一场“极乐之宴”无论是庄严的皇宫还是灯火万家的街廊,都体现了大唐的锦秀繁华。作有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李白”、美貌温婉的杨贵妃、日本的僧人、击鼓鸣乐的胡人“安禄山”等等,背后都说明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不同时期对唐诗的改变

唐诗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呈现,而不同时期的唐诗在意境上也是存有差异。诗词在大唐民间普遍流传,有一定修养的人都很乐于去吟上一首或是诗词创作,小到放牛儿郎大到那白发横纹的老者都能朗诵它几句。

在当时以朝廷李氏皇族为首的上流阶级更是流行与重视。关于诗的民间活动也是频繁进行,与诗有关的灯会还有关联的科举考试等,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唐诗已然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诗人王绩在唐初所写的五言律诗《野望》,此时期也正是格律诗广为流传的前期。诗中描写了山野秋景之色,又带有情感色彩,心怀一丝的惆怅,在山岭里于日落中驱赶牛群,骑马带猎而归。路人相见不相识,呈现出安静、清雅之意,诗人高歌唱起了《诗经》中的《采薇》一诗歌,走向山野之间。

先是有着唐初四杰等知名诗人,对当时在诗词形式与诗风上颓废的前朝古诗进行改变,注入新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后是以一首我们熟知《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王勃等人继续推进改革,对诗词的格律与思想作进一步补充与定型。慢慢的到了盛唐时期,不仅朝野上下一片繁荣锦簇,在诗词创作上同样也是达到了黄金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其他朝代难及项背的。

有王维、孟浩然为主的山水田园诗风,描写边塞军旅战争的高适、岑参等人。更是有拥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可见其取得的成就之大。盛唐时期李白的诗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对当朝社会繁荣的一种抒写,也是对一个时期的缩写。

李白的诗中,情景描写独到又是充满着艺术气息。他的诗所含意境之深远给人一种梦幻般的遐想,山河在他的描述下像仙境一般,脱凡超俗。作有大量的诗词作品《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等,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我们小时候课本上必朗诵的经典名诗,则让我不由回想起小时候那朦胧的点滴记忆。我也时常于夜晚目视那一轮明月,那皎洁微凉的月光洒满着昏黑大地,而夜色也总是静悄悄的,引发人的无限遐想。

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与“史思明”引发了“安史之乱”隐藏在太平盛世下的社会各个矛盾、隐患也被点燃了。此事件对唐朝来讲无疑是个转折点,由兴盛到没落、由太平到混乱的关键事件所在。事件爆发后唐朝便开始衰退,而女帝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到年,都未对大唐爆发过如此大的伤害,反而起到一个承前启后作用,对制度与经济大改,把大唐繁荣富强推向新的高峰。

受此影响,此时的诗风一转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从唐朝鼎盛时期以李白为首的浪漫主义、风土人情、壮丽山河描写转向了因唐朝盛世衰落,以现实主义为首的诗圣“杜甫”,诗写了当朝社会各种状况,民间疾苦、国家忧患、贪污腐败的社会乱象。这一期间的唐朝诗词是具有一些悲戚情怀在内的,记录了国难和民间的各种疾苦,而这首《枫桥夜泊》正是唐朝处于危难时张继途经苏州河畔作下的。

安史事件带来的愁苦不光祸及了百姓,也在当权者身上发生着。年,受事件影响当时的唐皇帝带着大臣们离开长安往江南地区奔赴。同时内心也是悔恨不已,错信了奸臣,痛斥曾经看好的安、史两人,杨贵妃也在路途中被迫自缢了。

有一首诗就讲述了这位皇帝凄凉的晚年“南内凄凉西内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而随皇帝奔赴江南的人当中便有进士张继,不知是哪一时,张继来到了苏州,一个深秋里的夜晚,内心满怀对乱世的惆怅。

在一个晚秋里的寂静夜晚,皎月早已隐匿乌云之中,不远处却响起乌鸦嘶哑鸣叫,在夜晚中显得一丝清冷孤戚。深秋冬临,寒冷的气息宛如那冰霜遍布着天空与大地,呜呼的作着啸响,那缓缓流动的江水附近种着几棵大枫树,在远处又好似有座石桥凛立江面。枫树那枯萎、泛黄的叶子在寒风中随意飘落,撒满在僵冷的地面和寒冷江流之中。面对如此寒酷的夜色让张继内心不由得联想起此时正处于混乱与危难中的大唐,乱世之下也是这般苦寒、悲戚、寂静,顿时心中忧愁不已。那枫树不远的渔船正亮着一丝灯火也是无心睡眠吧,不知过去几时了,那苏州城外的清冷寺庙响起了钟鸣之声,穿过寂冷的夜色,朝我乘坐的客船而来。

此时的张继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随后便作下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一诗,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并被收录到各个诗集当中,广泛流传。诗中的用字、句、意境描述、动静、明暗之间,这些情景的交织结合都充满着韵意。诗中更是带有一丝禅意,意境深远而独特,整篇诗中所呈现的忧愁更是贴和当下的社会状态。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首在字词含义上具有争议的诗,在后世的各朝代都出现过多种的不同解析,到现在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如“江枫”指的是江边的一座石桥而不是枫叶树。“寒山寺”指的是远处建立在寒冷山石上的寺庙,又或者是一座叫寒山的山,上面有座寺庙。“半夜钟声”一般寺庙是清晨敲钟,哪有半夜去敲钟的,又有人说在当时的苏州确实有半夜鸣钟的习俗。

安史之乱后政治、社会混乱,不光对诗的创作有影响对诗人更是如此。此时的李白由宣城来到了郯中,后又是隐居庐山。此后,李白的诗一改以往浪漫主义色彩,贴和了当下社会现状,所写的诗更多的是对忧国忧民的感情诉讼。后来李白投靠了永王,永王与他人争夺权力失败后受到牵连被流放在外,后被特赦,可此时的李白已是迟暮之年犹如那风前残烛,早已不复年轻。

盛世渐逝,美好积极的思想回归到现实理性一面。唐朝中期以白居易为首的诗人延续了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诗词意境更为贴合生活,注重现实的特点。到了唐后末期整个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日薄西山的萧瑟味,忧愁意味更是浓郁,在诗的上面更是如此,诗风一片低迷,诗词创作与诗人不复往昔的繁花之景。

不同时期,朝代的文学形式也不同。唐朝流行诗,宋朝流行词,元朝的曲子,而明清则是小说。不同时期下呈现出的思想、文学载体不同,从简洁清雅,讲究韵艺到篇幅大的通俗易懂,文化紧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幻着。

不变的诗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从唐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历史的悠久让我们忘却很多,蓝海渐微、山石渐蚀,斯人已逝,昔日不再有。

从张继作下《枫桥夜泊》那个深秋夜晚开始,秋天已经来了一千多次,树木开花结果反复了一千多次,那枫叶树呀!它又飘落了一千多次落叶。那寒山寺里悠长的钟声更是响彻了一千多年,这对生命来讲也是够遥远的,也是如此的脆弱与短暂,新老交替,聚散离合无常。

关于唐诗的故事,关于那《枫桥夜泊》的故事还不时在时光中泛起波涟。

后来的人们更是把《枫桥夜泊》一诗刻石成碑,以示对诗的喜爱与重视,可见后世对这首唐诗的评价之高。此外在汪洋大海外的日本也对这首诗十分喜爱,尤其诗中所写到的寒山寺,在日本人的内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存在。后来得知,以前奔赴日本传授文化和佛学的还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同样也擅长作诗,在日本人心中有着很崇高的地位,受此影响自然对这首带有禅意的写愁诗喜爱与重视了,并围绕着这首诗发生了许多故事。

诗人们的身躯早已化作飞灰,了无踪迹,唯有诗意长存,犹如那寒山寺里悠扬钟声。有时倒希望眼睛一睁躺坐那枫树下,纷飞的落叶、昏黄的夕阳,现在的一切都是梦一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