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才子,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恐怕是《永乐大典》的编撰者解缙;若论风流才子,那就必然是“桃花庵里桃花仙”的伯虎兄。但于成化、正德年间,也有一人与唐寅并称“吴中四子”,甚至一举超越唐寅,得称“吴中诗冠”。
他于《明史》青史有名,他的诗词于《明诗别裁集》中收录二十三首,后世钱谦益反对复古,对他却是另当别论的赞赏,钱钟书先生更是以他的诗话为作品集命名。
他正是使得“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唱留于世间的江南才子徐祯卿。
吴中四子青史传名,才贯九州仕途不志
1.少年天才青史有名
《明史》记载,徐祯卿“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于“学富五车”、“汗牛充栋”之大户不同,徐祯卿像是过目即诵,家中无书,却又能精通百家。
不仅如此,《明史》中对徐祯卿诗辞的评价为“熔炼精警”,体现出他诗辞风格的精髓,而对他本人的评价则更是大加褒赞,直书他“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而后世对其“吴中诗冠”的称谓也正是由此而来。
他是被历史正名的桂冠,却也难逃仕途不志的命运。
2.仕途不志,文人之憾
徐祯卿虽有一身才学,名闻天下,但早年间一直屡试不第。直至弘治十八年方才得中进士。据《明史》所记,“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只是因为长得丑,徐祯卿便只被授予“大理左寺副”的官职。
不仅如此,《明史》又记“坐失囚,贬国子博士”,因为犯人逃跑,他连大理左寺副的官职也被免去,降职位“国子监博士”。于仕途一直郁郁不得志。
其实纵观五千年历史,文人仕途不得志者比比皆是。既有屈原苏轼不为当权所容,亦有嵇康李白不合仕途之路,徐祯卿也没能例外。
不屑台阁复古旧体,吴中诗冠诗文绝世
1.“台阁”之上的流行文学
明初永乐年间,杨荣、杨溥、杨士奇组成了“三杨”内阁,其后由上而下地于文坛上兴起一种追求骈俪平正、雍容典雅,内容“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的文学风格——台阁体。
因为“台阁体”起自内阁朝廷,高管权臣大多不闻平常世事,属于范仲淹笔下“久居庙堂之高”的人物,诗词文赋大多用于颂圣、应酬,因而只求辞藻繁丽而言之无物,“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毫无创新生气可言。
但即便如此,由于其创始者与推崇者均为朝廷高位,主导官场走向,明初取仕也偏好于“台阁体文赋”与“台阁体书法”。
加之永乐成化年间国力强盛,百姓安泰,文人没有面对如辛弃疾等大家一般的国仇家恨,这种粉饰太平,“文采斐然”却无需灵气的文体一时间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文学。
2.与流行体势不两立的明其七子
正如挚虞所言:“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于事相违;辨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文赋如果过于追求辞藻的堆砌,描绘之景之事言过其实,道理讲得“假大空”,用极其华美的语言去描绘最最朴素的情,这是一件有背大体,害人不浅之事。
而刘勰也评价诗文:“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
拼命追求语言技艺,失去了最本初的东西,只剩下看似一片绚烂实则空虚的语言,宛如被繁花压折的树枝,实则是值得人以此为鉴的。
但也正是这些被古人所摒弃的,却也正是明初“台阁体”的“精髓”所在。
而于明朝初年,先后历经胡惟庸案和方孝孺案后,上万官吏或杀或囚或逐,等风波平定,文人便从“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的风骨,变得只会粉饰太平,冗杂无物的颂圣之言,这一度颇为真正有才学之士所不齿。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以李梦阳为首,包括徐祯卿在内的“明前七子”,以复古自命为主张,以驳斥当时“台阁体”靡靡工丽而又言之无物的文风,及其作为支柱的宋代“程朱理学”。
而此八字之言也正是出自于《明史》中对李梦阳生平的记述:“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大意只有一个:除外唐诗秦汉赋,皆不是正道!
3.诗辞于此再度辉煌
与同为“吴中四才子”的唐寅、文征明等人不同,徐祯卿被称为“吴中诗冠”,他并不通晓曲画,而只工于诗词,是为专才。
文必秦汉,是汉赋有着“英辞润金石,高义筹云天”的气概,又有着“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意蕴。诗必盛唐,是因为那里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把酒豪迈,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苦中为乐。
这本是属于中原的豪放洒脱,于江南温婉并不想关,但于徐祯卿的诗文中,独属于吴中的江左风流里处处蕴有前人的气魄,两者和而不同,相交相融,竟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中诗辞唯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辑录二十三首,其诗文之俊逸可见一斑。
于《凤鸣亭》中,他写下“唯有山中人,吹箫弄明月”,颇似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在武昌作》中,他仰头望天,发问“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又不由让人想起李益“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的感慨;
再逢故园佳节,《济上作》感慨着“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切切思乡情不由让人想起“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王维;
及至塞外,《送士选侍御》中记着“胡天飞尽陇头云,唯见居庸暮山紫”的塞外之境,不输岑参笔下“愁云惨淡万里凝”,却又“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八月胡天。
他的诗文中无疑有着唐朝大夫的恣意随性、豪迈洒脱,而与此同时,吴中江左自有的倜傥风流也于他的笔下得以一见。
在《偶见》那日,桃花“可奈王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从《题扇》看去,又是一片“渺渺太湖秋水阔,扁舟摇动碧琉璃”;《西宫怨》中闻得一曲将残之际,“花前更进宫州伎,无那西凉月色寒”。
而翻开《文章烟月》,那一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更是流传至今,成为一代绝唱。
4.文赋斐然,亦有文集流世
徐祯卿少年天才,16岁为唐寅、文征明等才俊作《新倩集》;弘治十六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及弘治十八年,鞑靼入侵中原,明军力战而败,又赋《榆台行》,其中“拔剑仰天诀”、“弃尸不保,蹂藉道傍”读之令人凄然。
不仅如此,他同样有文集流传于世,其中《迪功集》以一代硕儒李梦阳为其作序,收有诗四卷,文二卷,共六卷,其中附诗话《谈艺录》一卷,共收录诗词一百六十八首,收文二十四篇。
《谈艺录》中曾说“情者,心之精也”,并言“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所谓诗文,不过是“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这番见解独到而又鞭辟入里,于明代乃至华夏文明诗话史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明前七子”及复古派对此推崇备至,即使是向来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称赞其“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
时至现代,当代文学宗师钱钟书先生更是以“谈艺录”为自己著作命名,足可见《迪功集》及《谈艺录》对后代影响之深远。
他不但诗文奕奕,同样博学广智,早于弘治十四年,他曾作《江行记》博览地理;而后更是写下《翦胜野闻》,是为《明史》之外,对明朝上至太祖皇帝,下至成化年间历史的一大史料来源。
总结
诗辞也好,文赋也罢,于明前才子徐祯卿的笔下,独属江南的清丽秀逸与秦汉大唐的盛世遗风相遇,又相撞相融,汇聚成唐汉格调与江左风流的和谐统一。
倜傥中不失壮阔,宏大中也见细腻。这让徐祯卿的诗文一度立于当世诗文的巅顶,也造就了青史传名,后世相颂的“吴中诗冠”。
参考资料
1.《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
2.《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首都师范大学网
3.《明史》
4.《明诗别裁集》,沈德潜
5.《谈艺录》,徐祯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