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报价 >> 正文 >> 正文

元代社会上至宫廷下至民众都崇尚舞蹈,特色

来源:江南 时间:2022/11/15

唐高宗时,再一次停奏清商乐(汉、魏、南朝的旧乐。《通典》称为“古曲”)。到了唐宣宗(-)时,南朝的清商乐已濒于灭迹了,陈宫的《玉树后庭花》因系亡国之君陈后主(叔宝)所作的歌曲,其后,《玉树后庭花》的歌曲失传了。

盛唐时期汉乐与胡乐融合而成的著名乐舞《霓裳羽衣曲》,因它产生在盛唐,虽然同样是宫廷歌舞,欲博得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这个舞蹈的诗篇?

元代的《天魔舞》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元顺帝妥协贴睦尔是个舞迷,沉醉于酣歌恒舞的享乐腐化生活之中,国家的政权朱元璋夺走了,成为亡国之君。

因此,经他手改造过的新颖而富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柔美的《天魔舞》也随之而倒霉,被后人贬之为“凭准为问天魔女,唱得陈宫玉树声”的亡国之音了。元未明初,风采多姿的《天魔舞》也就慢慢地绝迹了,使祖国文艺百花园中又凋零了一朵鲜花。

01《天魔舞》的魅力

实际上《天魔舞》并非出于元顺帝的首创,这个舞蹈以其优美多姿的艺术魅力,博得了元代艺术观赏家们的赞不绝口。元朝袁桶《上京杂咏》中称其舞姿为“宛转称纤腰”,周伯琦《诈马行》中称之为“紫衣妙舞衣细烽,钧天合奏春融融。”这些诗句,把舞蹈家们跳《天魔舞》时那种杨柳般的轻柔、百花含露般妩媚的舞姿“和盘托出”于观众的面前。

《天魔舞》是一种集体舞的乐舞。是我国舞必有乐,而乐亦必有舞的传统歌舞。一人领唱,众人随唱,歌舞合一,且歌且舞。郎《元史·顺帝本纪》中所载的:“(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已酉)……以宦者长安叠不花管领。

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舞者服筋是:头上梳着数条发辨,头戴象牙制的佛冠,身穿美丽鲜艳的大红长袖“合袖天衣”,手执“加巴刺班”之器。十六名舞者妆扮成“佛菩萨相”。领唱者手执铃柞奏乐,领着这群“天仙”载歌载舞。在观者的眼前顿时出现了一群振翅凌空,宝相庄严的神女。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元代青花塔盖瓷瓶,原系九江旧辖近邻出土,同墓出土之墓券记载,墓主人段于延佑戊午年(年),葬于延佑己未年(年)。

此瓶由瓶身和盖两部分合成。瓶为直口弧肩,腹部修削,近底部微侈,口径9,3、腹径16.3,底径10.3厘米。盖呈笠状,上塑七级宝塔,塔顶有葫芦形之宝刹,盖下带子母口,盖径13厘米,塔高12.5厘米。瓶与盖通高42.2厘米。

此瓶所绘青花,纹饰简朴大方,笔划流畅。整个瓶身以六道弦纹将其主体分成上、中、下三组。上部(肩)堆塑狮首及象首各一对,二兽首间绘有复线如意云纹四朵,其下又各有小云头一朵。

中部(上腹)绘缠枝牡丹,牡丹花二式四朵,其中一朵有复线,另有花蕾五朵,其中四朵含苞,一朵待放,下部(下腹)为仰莲八瓣,瓣上饰蕉叶和蔓草纹,相间叠压,莲下一道弦纹与足分开。盖上绘曲线条纹,构成荷叶叶脉。塔则由六道直线将其分成六面,且在每层檐下加填八字形二划以构成拱门。重檐之上以直线绘成瓦沟状。

此瓶青花色调蓝中略灰。其绘制笔路深浅不一,两笔相交处色块较深,尤其起笔收笔处呈褐色圆珠,这是因为它的呈色原料钴土矿中含有微量红丹或锰、铜一类氧化物,当色料堆积时便泛出褐色。

其色泽与元代晚期某些青花稍有不同,与后来用进口原料所成青色更有显著差异,它近似于景德镇湖田窑址出土的属于元代晚期的那种呈灰青色的青花瓷片的色调。毫无疑问,它的原料是国产钴土料。

青花之上,满施透明影青釉,遍体布满细小开片,但奇特的是,其肩部堆塑的狮和象,釉色白里透青,均无裂纹。我们估计这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所用胎、釉原料不同,或有意将狮、象与瓶胎先后两次成型,使其干湿程度不一,胶接后统一施釉,一次烧炼,才出现这种不同效果。这就更加吻合青狮白象之意,真是别具匠心。

此瓶胎质厚实,露胎处可见细小颗粒。瓶口下14厘米处内外可见胶接痕迹,这是在制作过程中先分两节成型,后用药釉胶接成为一体的,其底部又有黑褐垫沙。这种成型方法与焙烧工艺,宋元时期景德镇瓷窑所产高型器大抵如此。

从其造型和纹饰的风格上看,上有七级浮图,下有仰莲,这本带有一定佛教色彩,但其腹部主体花纹却饰以牡丹。牡丹本为“富贵”花卉,故可知此物既非僧侣专用,也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而是专事殉葬之物。它的用途与江西大量出土于宋元墓葬中之龙虎瓶(或称阪脓瓶、人物云龙立鸟瓶)比较接近,或许是由其演变而来,至少其用途大致相同。

根据这件青花塔盖瓷瓶纹饰简朴、呈色略灰、胎质厚实以及它的造型风格等特点来看,它应当属于青花瓷初创而趋于成熟阶段的作品,这点与它同时出土的墓券正好说明它的下限至迟当出于元代中期。

近年来,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关于我国早期青花的研究逐步深入,现已有人发现早在唐宋瓷中便有以钴青料做装饰的实物。但象这件跨上元代中期的,既有绝对纪年可考又具备青花的各种特点的较为完美的高型器,目前在国内外仍属罕见。它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重要的新收获。

元代人张蠢《张蛇庵诗集.宫中舞队歌词》中形容天魔舞优美的舞姿:“十六天魔女,一一欲空飞。”诗中描写舞者柔软而带强烈采色的长被(飘带)和长长的舞袖在空中飘动,象“飞天”凌空,采色缤纷,瓢往“天国”。长被与舞袖的线条的美处,经久地在观者脑际萦回,仿佛身不由己似的随着这群“飞天”被带进“天国”去了。

02《天魔舞》的构思

从张蠢的记载可以看到《天魔舞》的构思精巧,场面构图简练,除直线,园形场面外,没有其它复杂的变化。用的是“大甩手迈步”,八人一列,分行出爆,由直线构图转成圆圈。舞步富于变化,动作幅度开阔,舞者疾骤扭动,由缓转急,由急转缓,变化无穷。

一忽如春风吹皱一池春水;慢慢又变成惊涛骇浪;一忽儿如天女散花,落英缤纷;转瞬间如行云流水,一泻万里。其是一种风采多姿的高超艺术,可惜已经失传了!如宋呐所感叹的那样:“毡车尽载天魔去,唯有耸街御苑花。”

元代的游牧贵族蹂躏了整个中原,其奴视异族和荒地政策,摧残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原地区城市丘墟,人民涂炭。至于言论、出版等方面,自然都受到严厉残酷的统制。

但到元代后期,刻书之风也很盛行。元版书又为后世藏书家所重视,不过和宋代已无法比拟。况史传缺文,使我们对元代藏书情况了解得很少。胡应麟在他的《笔丛》中对元代只引了《辍耕录》一条记述,记的是庄萝塘。

他说,“庄萝塘住松江府上海县青龙镇。靡所不具。书目以甲乙分十门。”又说,“江南藏书多者止三家,庄其一也。”《松江府志》也说:“庄肃。”有人说,他的藏书在至正年间,因修宋史和辽史、金史,诏求遗书,被危素买去五百卷。到了元代,拒绝元廷的征召,隐居不仕,著有卷的《文献通考》。据胡应麟估计,他应有大量藏书。但元史不为立传,尼从知道他的情况了。

《天魔舞》是不是“过柔则靡”的一种舞蹈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这种舞始于我国唐朝,上文已作交待。唐舞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一般的说健舞姿势雄健,《回波乐》、《兰陵王》、《春篇啊》、《乌夜啼》、《垂手罗》等为软舞。《天魔舞》是粗犷中含有柔软、纤细,洒脱中含有严谨、蕴籍的艺术个性的健舞。

袁桶《上京杂脉》有“《拓枝》旋舞急”之句,昔人以蒙古民族“善骑射”、“勇悍”为美称,连同蒙古民族的舞蹈也以粗犷、质朴为美称,这是不公平的说法。

从妥灌贴睦尔根据唐代传统舞蹈剧目加以融合各族人民的优秀舞蹈艺术个性并使之带有蒙古民族舞蹈风格改造而成的《天魔舞》来看,元代蒙古民族的舞蹈不只是激励斗志的战舞(如《蒙键备录》的记载),而且也有赏心悦目的如《天魔舞》之类的“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的矫健优美的舞蹈。

从舞蹈的基本动作来看,蒙古民族的集体舞不只是“蹋足”或“顿足”,如张宪《白翎雀》中描写的“蹋歌声里欢如雷”,元朝人贡师泰《玩斋集》中描写的“顿足复分曹”的情况;而是如《天魔舞》一类的“回雪纷难定”那样舞步变化复杂,舞袖摆动优美的舞蹈动作。

《天魔舞》不仅是舞姿优美,配舞蹈的音乐也是浑厚、雄伟的,为了使歌舞综合艺术制作的均匀、平衡,伴奏时用了多种管乐和弦乐乐器。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所用的乐器有“龙笛、一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等。它能使观者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03结语

《天魔舞》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享受的宫廷舞蹈,从舞姿到舞蹈音乐都不免存现着某些封建性的糟粕的东西(如宗教迷信色彩),如何把这种失传已久的舞蹈剧目重新发现和整理,去其中的糟粕,采取其中的精华,换之以新时代的内容,亦未尝不能为我国艺术宝库中增添一分光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