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类型 >> 正文 >> 正文

从巩义经洛阳到偃师寻找一个不一样的诗圣杜

来源:江南 时间:2024/10/18

□记者刘瑞朝文李康洪波摄影

核心提示

皱纹深沉,胡须萧条,眼神忧郁,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提起“诗圣”杜甫,那张教科书里的经典插图,似乎给他的形象定了基调。但这并不是杜甫的全部。他也有青春年少时,也有另一般模样。我们从杜甫故里巩义出发,到他成长的洛阳探访,又到他安眠的偃师首阳山,寻找一个不一样的杜甫。

早慧

成长于官宦世家少年早慧、七岁成诗

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已不复当年模样。但笔架山依然高耸,山上草木清秀;洛河依然汤汤,于此汇入黄河。

这里背倚连山,前临沃野,嵩山邙山遥相对峙。杜甫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一处窑洞里。那一年,是唐睿宗先天元年。

沿着杜甫故里,逆时针行进,能看遍他的一生行迹。但这个见证他出生的村落,却没能承载杜甫的青少年。见证杜甫成长的,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东都洛阳。

杜甫早年丧母,年仅四岁的他被送到二姑妈家。他在当时洛阳市区仁风里的二姑妈家,一住就是十多年。

他的先祖绝对显赫。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时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预之后,杜家几乎每代都有为官从政之人,可谓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不仅是武则天朝的知名诗人,也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做过大官。这自然影响了杜甫萌生为官从政的念头,儒家的诗书经史,成为他学习的主要对象。

小时候的杜甫,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三好学生”,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对于自己的早慧,他并不讳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他七岁就开始写诗了,九岁时,他就有一麻袋的书法习作了。这也是受家风影响,要知道杜审言是一名书法名家,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擅长书法。

结交

与文坛长辈谈诗和王公贵族交往

洛阳在武则天时代曾是大唐的首都。杜审言曾做过洛州洛阳县丞,后又为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等京官。当过洛阳的高官,又当过皇帝的近侍文官,杜审言游走于上流社会,结交高官名士,这就为他的孙子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

晚年在南方漂泊的杜甫,留七言绝句,可一窥少年杜甫在洛阳的那段风光年华:“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时的歌唱家李龟年和王公权贵交集颇多。杜甫回忆说,自己经常在岐王李范的宫殿和崔涤的堂前听李龟年唱歌。

他自述“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当很多同龄的孩子,都在玩泥巴或做游戏时,他却结交了很多当时的名士,他们的年龄都高他好几轮。

洛阳城毕竟是当时的东都,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小小的杜甫凭借祖父所打下的关系,很早就有条件“出游翰墨场”。所谓翰墨场,就是当时的文坛。他经常性参加当时的文学聚会,向老一辈的人请教学问,或者请教诗文创作。

杜甫回忆在洛阳的青少年时光曾经自诩“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虽有些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与当时的大书法家李邕和著名边塞诗人王翰有交集。王翰的著名那首诗我们耳熟能详——“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杜甫三十岁那年,父亲杜闲去世了,他移家到偃师首阳山下的土娄村,在此建造了一座陆浑山庄,随后,杜甫就成了家,他的妻子杨氏,是当时司农少卿(大致相当于农业部副部长或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杨怡之女。历史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