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杜牧的《江南春》,大家耳熟能详,那么它仅仅是写景,还是另有深意?
我认为,这首诗既是写景诗,也另有深意。总的来说,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景抒怀。
先看看前两句写景的特色:其一有声有色,莺啼美妙动听,为悦耳之声;红花绿叶映衬,为悦目之色。声色兼备,愉人耳目。“千里”是作者在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江南春色之深之广……
其二有静有动,绿叶红花、水村山郭为静景,高声啼唱的黄莺、风中飘动的酒旗为动景。动静结合,风景优美生动。
江南的美景如诗如画,前两句描写,也正是为后面抒情做铺垫,从而重点突出下面两句。
后两句大大小小的寺庙伫立于江南的烟雨之中,看似写景,实则写实,讽喻现实。
杜牧身处晚唐,唐文宗时进士,历事敬宗、文宗、武宗三帝。敬、文二宗提倡佛教,大肆兴建寺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量土地被寺院把持,许多人为逃避劳役,度身为僧尼。老百姓的土地逐步减少,负担日益严重。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写出过《阿房宫赋》这样劝止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杜牧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在观览江南胜景之时,眼见南朝时期的寺院遗迹,很自然地会想到南朝崇佛的皇帝们,特别是梁武帝萧衍。
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晚年笃信佛教,并多次前往佛寺出家,导致群臣多次用钱财赎回。由于萧衍的身体力行,南朝之时,佛教大盛,佛寺遍布,僧尼众多。萧衍本人,也专注佛教事业,无心朝政,政绩下降,最后爆发“侯景之乱”,受制于侯景,忧病身亡。
看看南朝时的这么多佛寺在此,当初梁武帝这么热衷于佛事,还是没有长生不老,反而丢了江山社稷,如今只有他手里的一些佛寺在此静默……联想到晚唐皇帝崇佛的社会现实,杜牧看到了南朝时期的历史再次重演,他极为悲痛,作此诗,正是借咏江南春景之意,行诗谏之实。历史仿佛触手可及。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借古讽今,忧国忧民,杜牧此诗真所谓用心良苦。
于是写下了这么一首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大发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两句借景抒怀,借古讽今,运用一个疑问,一方面有一种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另一方面表达对晚唐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南朝灭亡的覆辙。
在《江南春》里,作者既描绘一幅绚丽多姿的江南春景图,表达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讽谏晚唐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另有深意,给人以思的启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