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类型 >> 正文 >> 正文

在江南,观荷塘有感看图悦读

来源:江南 时间:2023/5/27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m.sohu.com/a/111033359_362018/?pvid=000115_3w_a

图文/倪熊

真是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一日三变,变化无常。和扬帆们约着去的西山,中间先拐一地。其间先是阴势耷拉的闷热,一会又太阳高照的暴热,然后劈头盖脸的雨点,到回来,一会是蓝天白云的晴空万里,没多久又是风声鹤唳的肆虐狂风呜呜大作。

好在抵达西山金满庭农庄吴总处即行用餐,餐后扬帆吴总们谈事,我是饭后百步,所幸雨意懒散,微微点滴,平添几分游园兴致。

在江南,在水乡,荷塘遍布,到东到西司空见惯,可以说是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很多时候,赏心悦事,在乎的可能是时间、场合、心境。而恰恰此时此刻,我与他们刚刚酒足饭饱,分道扬镳,又无所事事,面对满目葱茏的茂盛荷叶,偶尔显露峥嵘的荷花,觉得可谓良辰美景,行乐得时。

应时应景的,自然而然是手到擒来耳熟能详的几句汉代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倒不是因为因为过去语文课上老师说的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的作文之道,话外之音的技巧,套路深;而是含沙射影指东打西指桑骂槐移花接木言不由衷功夫诗外的衍生想象,空间大。

儿时,老师们只和我们说,这是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长大后,老师们才隐隐约约告诉我们儿童不宜的那部分,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的路数,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也是《诗经》以来诗词的惯用伎俩,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莲叶戏水暗喻男女之情相互爱恋,欢乐情景蕴涵其中,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不是明目张胆的轻佻挑逗、庸俗趣味的打情骂俏。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复杂,荷就是莲,莲就是荷,我个人以为荷是其外的部分,如果说叶,莲就是说花,如果说花,莲就是说蕊,莲是其内。田田的理解就是成片累牍的枝繁叶茂。

作为汉乐府作品,歌辞明白如话,却尴里不尴尬只有七句,且后四句又几乎是第三句的重复,通常“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的余味无穷余音袅袅;可能还因为这应该算是采莲诗的鼻祖,清代大诗人沈德潜含蓄地评此诗为“奇格”,言下之意就是不太符合规矩。

其实民歌,好就好在通俗易懂,大体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而是自然显现的一片大自然活泼的生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间”是个承上启下,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市井俚俗的解释和理解,就是人堆一块的热闹场合,有人一时兴起心血来潮因地制宜见机行事隐晦曲折隔靴挠痒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的扯出一句,张三李四心有灵犀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起哄附和你一言我一语的七张八嘴一拥而上。

而相比之下,南朝乐府《西洲曲》就非常工巧了,简直巧妙绝伦:“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明显有文人修饰过了,讲究,四句一换的韵,简直就是多首五言绝句的联缀。而且语语相承,段段相绾,首尾相顾,浑然成篇。换韵处往往用“钩句”承接,蝉联而下,顶真勾连,反复回环、余味无尽。多用重字,着意渲染缠锦的情思,也用谐音双关,显得含蓄委婉。这诗以前没读过,到现在才依稀恍惚六十岁学打拳似的和正社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恶补古代诗词,还是增智受益的。

当然还有脍炙人口字字珠玑的《爱莲说》,虽然我们生逢时节不尚读书,但少不代表没。宋代周敦颐高风亮节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一直以为,植物,见的是精神,动物,见的是本能。当然,时至今日,莲的理解也不再是仅仅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单纯。

莲,又称荷,还有芙蕖、水芸等一系列别号,玉环是其雅称,没开之前的花蕾称菡萏,盛开的花朵称鞭蕖,花开之后结果为俗称莲蓬,莲心就是莲子,底下肥大的茎也叫藕,藕能生吃也当菜吃,叶入药,莲子是补品,花可赏,在我国是十大名花之一,在印度是的国花,花样经透了。据说,莲是太古老的植物,和水杉、银杏、中国鹅掌楸、北美红杉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物品。

莲花的花语当然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寓意坚贞纯洁。还有一个是信仰,应该是与佛教文化的渊源。佛教依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莲华经。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佛经书籍中,常常会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

中国式园林最传统的手法,就是砌池植莲,并依水建立桥、榭,构成观荷景区,品种繁多,生机盎然。不仅园林,还有如我此刻所在的农庄,江南的广大农村,甚或北方的亲水地域,荷塘都是一个普遍。偶尔情不自禁附庸风雅一番,多少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上那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五·四”新文化的作家,虽然白话西化的风气新开,但唐诗宋词的古典底子厚,信手沾来的词字极度丰富。我们是后知后觉,缺失的东西比较多。教我们语文让一些同学后来偏科误入文学歧途的董会平老师用带着南京口音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带着我们反复朗读这些优美语句,体会其寓情于景独具匠心的妙笔生花,充满诗情画意的比喻、通感、叠字的语言典雅的巧妙运用。以后我们最牢记的作文秘籍就是:多用比喻,形象生动且联想翩翩;多用排比,衍生外延且气势绵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