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因此也诞生了很多的有才之人,这些人的所创造的文化流传至今,尤其是在文学上面。小编今天要讲述的这一位呢,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才子,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的一个,他叫做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深入人心,被视为喜剧电影的经典,被人广为熟知。民间中经常拿唐伯虎的风流之事作为饭后的笑料谈资,文化人的故事,最受民间欢迎了。我们知道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并且在四人之中居于首位,可是他到底是如何获得江南才子的美称?他又是凭借什么才成为江南第一才子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历史上的唐伯虎的事情,让大家了解下唐伯虎能够成为大才子的经过还有他有哪些成就。
一、天资聪慧
我们到知道,无论在史书中还是现在的影视中,唐伯虎都是一个有着极高文学才华的人,同时他又非常的高傲,但是现实中的唐伯虎并非如此。唐伯虎其实是一个天才儿童,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诗句。唐伯虎的父亲决定将唐伯虎好好进行培养,并给他找了当时最有名的师傅,也就是著名的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唐伯虎在沈周的教导下,绘画方面一天比一天厉害,不仅如此,唐伯虎接触的其他的领域特也是一点即通,在诗词歌赋上展示出了极高的天赋,甚至达到了无师自通的境界。唐伯虎的天赋表现在他能够过目不忘,任何文字内容他只要看过一次,将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中,即使多年之后仍然记忆如新。
二、家庭环境支持
一个人若是想要取得很高的成就,固然少不了来自家庭的支持,家庭的支持往往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又能给我们带来很好地物质条件。唐伯虎的家庭就非常好,作为他父亲的唐广德虽然是个半文盲,仅仅在私塾中读了几天的书而已。唐广德未完成梦想,交到了自己儿子身上,他不想自己聪明的儿子白白的浪费掉自己的才华,就像王安石书中伤仲永那样。因此唐广德自己生活的十分节俭,但是一旦涉及到唐伯虎的身上,就不惜重金对他进行培养,买了很多的书。在这种环境下,唐伯虎不负众望,读书成为了他人生最大的爱好,无论生活如何,读书从未放下。
三、精于学习
唐伯虎喜爱读书,可是并不是书呆子似的整日四书五经。唐伯虎很爱读书,所以很小就将家中的藏书都读完了,这些书籍可是分了很多类别,有天文,音乐还有数学。而且唐伯虎居然还能在无人指引的情况下,全部入门,这就让人十分惊讶了。唐伯虎还会对现有书籍的内容进行补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有的记录做拓展,融会贯通。不仅如此,唐伯虎还非常善于学习,能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很多优点,并且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从而提升自我的品质。
四、广交朋友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这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五岁可以书写毛笔字,九岁那年就饱读诗书,可以自己写诗,在这方面有很深的见解。凑巧的是,祝枝山和唐伯虎同为天涯沦落人,他们都在仕途上不顺,从而一心一意扑到文学中,祝枝山专注于书法的造诣,他的墨宝非常有名,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唐伯虎在年少的时候恃才傲物,自以为才锋锐利,所以非常的狂傲,但是祝枝山的出现让他有所改变,对他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话说一次唐伯虎来看望祝枝山,进门却发现祝枝山没穿衣服,正在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唐伯虎毫不留情的趁机讽刺祝枝山不修边幅。当时祝枝山博才多学,思维敏捷,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回驳的唐伯虎无话可说,虽然占理的唐伯虎一时间竟然无法应对。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唐伯虎彻底收敛了自己狂傲的性格,收敛了锋芒,与祝枝山也成为了莫逆之交。前面说过,唐伯虎善于学习,在于祝枝山结交之后,他虚心向祝枝山请教,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尤其是诗歌与书法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有祝枝山的功劳。
五、才子光环催人奋进
当一个人努力过后,知道成功的喜悦时,就会十分迷恋这种感受,所以为了再次取得这种成功,他会时刻为之努力。唐伯虎恰好就是这样的人,他赢得了江南第一才子的美誉,这种名声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提示,提示他要继续前进。在这样的情形下,唐伯虎不断学习,有了自己的三个绝活,诗,书,画。唐伯虎被人称为“丹青妙手“,其实他在小时候就展现了极高的天赋,经常拿着小棍与实物进行比较,将它们画出来。不仅如此唐伯虎还善于将诗歌与绘画结合,这样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平让很多文学家,艺术家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唐伯虎在诗文方面被人们称为“诗文玉手”。另外,唐伯虎在祝枝山的书法特点上,融入自己的风格,并且将很多书法大家的特点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书法一绝,在明代被人们称作“书法铁手”。唐伯虎的成功得益于自己的努力,更多的缘于后天的努力,没有任何成功是偶然的,一切都蕴藏了默默的背后努力的付出。祝枝山曾经说过,要是唐伯虎一直活到寿终正寝,那么他还能在别的方面做出自己的成就来。不管是在学识或是在才能方面,唐伯虎都是这世间罕见的人才,在中国的百姓口中,虽然出现了很多的才子文豪,但是只有唐伯虎才是实至名归的江南第一才子,提起他就会想到江南第一才子。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