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忆江南(三首)》入选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为传统诗词的优秀代表,全方位展示了江南美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江南的魅力。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忆江南(三首)》分别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画面,第一首通过色彩明快的红花绿水渲染出江南之春,第二首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勾勒出杭州之景,第三首通过春竹叶酒和吴娃醉舞刻画出苏州之美。白居易与江南有着不解之缘,一生中曾三次到江南任职:第一次是在年,43岁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任四年;第二次是在年,50岁出任杭州刺史,在任两年;第三次是在年,53岁出任苏州刺史,在任一年。出任江州司马是白居易经历的重大磨砺,故而写下了《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语,“感极而悲者矣”,足见其江州生活是一曲悲歌。白居易在晚年回忆江南生活,着眼点还是在杭州和苏州。《忆江南》第二首“最忆是杭州”,描写了杭州的天竺寺寻桂和钱塘江观潮。在唐代,天竺寺声名显赫,李白的《送崔十二游天竺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等诗篇足可证明。白居易在天竺寺寻找桂子,也在寻找一份闲适和惬意,更在寻找“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法门。钱塘江潮自古以来就是杭州著名的景致,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大潮信时会有巨量潮水涌入,潮头奔腾受阻,后面潮水又高速推进,迫使潮头破碎而发出轰鸣,出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场面。白居易在郡亭中欣赏钱塘江潮的壮观和雄伟,内心荡涤一空,“其喜洋洋者矣”。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是白居易在杭州享受的精神大餐,而他在苏州享受的却是春竹叶酒和吴娃醉舞的“食色”组合,苏杭两地追忆的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白居易在苏州时常常眷顾城西南的天平山,曾为“天平三绝”之一的白云泉题诗一首:“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利用为官的闲暇,住在天平山静心读书,所住的楼屋被后人命名为“乐天楼”。白居易别号“醉吟先生”,嗜好饮酒,平素就在家中酿酒,并创作了王婆卖瓜式的赞美诗:“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打开酒坛子倒入酒樽(“罇”同“樽”)中,浓厚的黄金色的玉液,单单把玩就非常开心,品尝后回味无穷。白居易好酒且重友,写过名篇《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下雪天准备好新酒和火炉,请老友刘十九来喝一杯。白居易自信十足地邀请老友,仿魏晋名士“雪夜访戴”之典故,来一次“雪夜访白”。嗜酒的白居易任职苏州刺史期间,自然不会放过苏州的春竹叶酒,数年后追忆苏州还惦记着这杯“吴酒”。白居易在苏州较为显著的政绩是疏通了山塘河,修筑了从阊门始、长七里、直达虎丘山下的山塘街。正因为白居易为苏州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所以当他离任苏州刺史时,老百姓难掩痛心和失落。刘禹锡有诗云:“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易离任苏州后,就再也没有到江南任职,他把储存在脑海里的江南影像,完美表露在这三首《忆江南》之中。遥想当年,少年白居易初到长安,带着创作的七律《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会大名士顾况,登龙门而声名自高。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戏称“长安大居不易”,之后被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折服,认可“长安居易”,在长安居住是容易的。暮年白居易,长忆江南,发出了“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的感慨。故而借用“长安居易”之语,引入“易”含有“和悦”的古义,白居易对江南的追忆可谓“苏杭居易”,在苏杭居住是令人和悦的。唐代以后苏杭发展得如日中天,直到南宋苏州人范成大总结民谚而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流传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