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扬州弹唱有遗韵
说扬州的唱,首先得说高邮民歌。
高邮作为扬州下属的县级市,又有着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歌之乡等诸多称号,这里诞生的民歌,影响了整个扬州的弹唱艺术。
您现在听到歌曲是高邮民歌《数鸭蛋》。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多年前,高邮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耕耘劳作,栽秧种稻,打鱼狩猎,驯养禽兽。可以说,哪里有生民聚居,哪里就有劳动,哪里就有原始歌谣。
时至今日,在高邮当地流传广泛的“散鲜花”,或者叫散花调,就被当地的音乐工作者认为是流行于古代民间的一种“驱傩”歌谣。
然而,这还不能够与史前文化相联系。根据当地龙虬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来看,当时人在狩猎、农作、制陶、土建、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都会伴有原始的歌舞。如鼓、牛角、骨管等,都是为原始歌舞伴奏的乐器,因此推断有唱的。
现在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等,元明时期这种民歌样式开始成形,并得到初步发展。
大约是受大运河带来北方文化的影响,这儿的民歌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
高邮民歌的曲目繁多,细数起来,光是号子类就有十多种。
小调类则有《西凉月》、《攀花郎》、《叠断桥》、《花猫子》、《倒扳桨》、《打工调》等二十多种。给您放段西凉月听听——
明清以来,有不少戏曲评话中的词曲,以及其他的地方民谣,被吸收进了高邮民歌之中。比如,您听到的《西凉月》,歌词就是从明代冯梦龙《挂枝儿》中衍化出来的。
山东淄博的传统音乐“蒲松龄俚曲”中,也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桨》《叠断桥》,和目前仍在高邮流行的民歌同名。
清代至民国时期是高邮民歌发展的高峰,高邮民歌多采用“间白”、“对白”及“一领众和”的传唱方式,衬腔、衬词较多,灵巧活泼、风趣俏皮,加上变化音、装饰音和衬腔衬字的巧妙安排,听起来旋律优美,情韵十足。
高邮民歌大都是群众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内容十分丰富。按照题材划分,主要有劳动号子,包括数鸭蛋、打工、搬运号子和独具特色的高邮秧歌、车水、夯号子、牛号子等;
有传授人生处世经验与生活知识的生活歌,如《劝夫莫赌钱》《和字歌》等;
有歌唱恋爱相思,表达男女情感的情歌,如《高邮西北乡》《郎妹对歌》等;
有记录各个时期社会状况的时政歌、革命斗争歌,如《齐心学文化》《送夫参军》等。
正因为有着这样长久而蓬勃的发展,高邮及其周边地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民歌创作的一块沃土。年,江苏省高邮市申报的高邮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高邮民歌影响,扬州地区发展起了蓬勃兴盛的民间弹唱艺术,其中最突出的,要数扬州弹词了。
扬州弹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扬州,流行于镇江、南京和苏中一带。
年,扬州弹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弹词的渊源很早,在扬州城郊出土过汉代的说唱俑、五代的曲颈琵琶,这些都是扬州弹词的历史渊源。
扬州弹词也被称作“弦词”,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书中提到了几位弦词名家,如小名天麻子的王炳文、盲人王建明、顾翰章、紫癞痢等。
早期扬州弹词为一个人单人说唱,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成双人演出,称为“对白弦词”,后来更是发展成单档、双档、多档等几种形式。
单档为一人表演,双档为两人表演,多档为三至四人表演。
如今人们见到的大多数弹词,都属于双档表演,表演时演员分坐书台左右,相互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
上手演员手执三弦,侧重叙述;唱曲多由手抱琵琶的下手演员担任。演员常先弹奏一曲或弹唱开篇一首,然后再进入正书。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代表书目有《双金锭》、《珍珠塔》、《落金扇》、《刁刘氏》等。您现在听到的就是《双金锭》的节选。
这些传统书目大多讲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家庭和社会生活故事,扬善惩恶,褒忠贬奸。
每部书目可以拆分成多场演出,一般可演15至20场,还有一些书目的书词较长,演出场次可以达到60多场。
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传统扬州弹词艺人,重新回到了舞台,凭借他们或弹或唱、抑扬高下的演出技巧,确保了扬州弹词的传承一直没有中断。
年,艺人李仁珍到上海演出两个月,场场爆满,社会反响强烈,在上海声名鹊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汝衡当众盛赞李仁珍:“扬州弹唱最精真,衰落而今技艺陈,李调多姿评借鉴,开来继往是仁珍。”上海广播电台还专门为她录制了《李仁珍扬州弹词专辑》。
扬州弹词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逐渐登上高雅的舞台。通过传媒,进一步扩大了扬州弹词在全国的影响。
时至今日,高邮民歌与扬州弹词,已经成为了扬州地区民间艺术的两朵奇葩,凭借各自旺盛的生命力,昭示着过去影响着未来。
听完了扬州的曲儿,下一集,我会跟您聊两个与扬州有关的人,一个在扬州出的家,一个是外国人,想从扬州回家,他们是谁呢?您听了就知道!
北京交通广播FM推出60集“千里舟行下江南”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听天下》正在播出
↓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
出品人:余俊生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
项目统筹:延安、张丽
编辑制作:程涵
演播:郭炜
音频包装: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点个
和更多朋友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