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图片 >> 正文 >> 正文

苏轼写给弟弟的21首小诗,尽显有趣的灵

来源:江南 时间:2023/10/28

今天要分享的这21首小诗,是苏轼寄给自己的弟弟苏辙的:“子由以诗见寄,次韵和答,凡二十一首”。诗中描写的就是苏轼在凤翔府(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的生活,尽显“有趣的灵魂”本色,充满了生活情趣。

其一北亭

谁人筑短墙,横绝拥吾堂。

不作新亭槛,幽花为谁香。

这首小诗比较简单,“短墙”指的是矮墙,“横绝”两个字让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可以横绝峨眉巅”,非常豪放有气势。最后的这句“幽花为谁香”,让我想到了晏殊的那句“风迷戏蝶闲无绪,露裛幽花冷自香”。

其二横池

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纻缟。

何日变成缁?《太玄》吾懒草。

这首就写得非常有趣了。池水本清澈,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满池清水就像是铺开的“纻缟”。后面两句化用了王羲之的墨池典故,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苏轼就打趣地问自己:眼前的池水何日变黑?《太玄》指的是扬雄所著的《太玄经》,“《太玄》吾懒草”可以看作是苏轼的自我吐槽,作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的苏轼,自然是不会“懒草”的。

其三短桥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这首也很有趣味,有种逍遥快活在其中:谁能在上面铺上白色的竹席子,我可以躺在这桥上一整天,看着树木的影子在桥上的栏杆上不停晃动,看着桥下的水波流转,波光渺渺……

其四轩窗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这首是写“轩窗”的,描写了一个秋天的雨夜场景:东边的邻居种了很多白杨树,在夜晚的急雨中哗哗作响。我独自一人靠在窗下睡不着觉,却有小虫被屋子里的灯光吸引,沿着窗子进入了屋子里。

其五曲槛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鉴。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用“明鉴”来形容平静的水面,让我想到了朱熹的一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流动的水面上反射着栏杆的影子,水中的浮萍飘动搅乱了本来平静的水面。只有我这个“槛上人”,无言地看着这一切。

其六双池

汧(qiān)流入城郭,亹(wěi)亹渡千家。

不见双池水,长漂十里花。

“汧”指的是汧水,是千河的古称,流经陕西省入渭河。“亹亹”用来形容河水的流动。“双池”指的是“廊之两旁,各为一小池”。汧水流入城中,流到了城中的千家万户中。眼前的双池水上,花飘十里……很喜欢“亹亹渡千家”这一句,有一种安居乐业的祥和在其中。

其七荷叶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田田”让我想到了《乐府诗集》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用来形容荷叶茂密的。“抗”和“卧”两个动词让荷叶变得活泛起来,“朝阳”突出朝气蓬勃,“春水”则更显多情缱绻。最后的这句“屡动报鱼子”让我想到了储光羲的那句“荷动知鱼散”。

其八鱼

湖上移鱼子,初生不畏人。

自从识钩饵,欲见更无因。

这首诗也写得很有趣,把鱼写的很有灵性。最初的鱼“初生不畏人”,不害怕人的接近,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者无畏。后来的鱼知道了钓钩和鱼饵这些人类的“陷阱”,对于人类有了防范之心,再想要见到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其九牡丹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这首写“牡丹”的诗比起描写牡丹,更像是一首哲理诗。“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这两句蕴含了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哲理在其中,似乎“好”与“多”难以兼容,而牡丹的“枝枝大如斗”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特别,写出了牡丹的与众不同之处。

其十桃花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这首“桃花”诗也是把桃花写“活”了,“争开不待叶”体现了桃花先开花后长叶子的特点,一个“争”字和一个“待”字,将桃花的迫不及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密缀欲无条”更是突出体现了桃花盛开的景象:茂密盛放的桃花缀满枝条。“鉴”指的是平静的水面,“惊鱼水溅桥”指的是桃花的落英缤纷,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但到了诗人笔下,却充满了主观能动性,万事万物都有了“灵气”。

其十一李

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

一开篇就将李花和梨花、梅花进行了比较:李花不如梨花那样柔软,也不像梅花那样颜色鲜艳。“千叶”指的是千叶李,宋朝的张翊曾作《花经》以九品九命封列百花,将“千叶李”位列五品五命,位居桃花之前。“淡伫”指的是淡雅,“纤秾”指的是“盛美”,“淡伫更纤秾”这句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的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

其十二杏

开花送馀寒,结子及新火。

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

“新火”指的是唐宋时期的一种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开篇两句“开花送馀寒,结子及新火”点出了杏树开花、结果的时间。“关中”指的是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这两句仿佛是在跟杏子打趣:幸好关中这里没有梅子,我才能勉强把你当作调味品下锅……

其十三梨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juān)夏渴,长见助春冰。

“霜降”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柔柯已不胜”这句是说红梨果子挂满枝头。“蠲”有减轻的意思,是说红梨成熟的晚了,没能在夏天用来解渴。正常红梨成熟都是七八月,是可以“蠲夏渴”的。最后这句“长见助春冰”是比较夸张的说法,意思是红梨成熟的再晚点,就可以赶上来年开春的结冰了。

其十四枣

居人几番老,枣树未成槎。

汝长才堪轴,吾归已及瓜。

“居人几番老,枣树未成槎”这两句点出了枣子树的一个特点:枣子树当年是不结果的,需要过几年才能结果,使用嫁接技术,最快两三年可以结果,如果是根部萌发的话,需要养护三四年左右才会结果,如果是播种的方式,需要七年左右才能结果。“及瓜”指的是任职期满,出自《左传》:“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苏轼在凤翔的任期是四年,如果是自然播种的枣树,可能苏轼离任的时候依旧没有结果,也的确对应上了诗中所说的“汝长才堪轴,吾归已及瓜”。

其十五樱桃

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乾。

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漙(tuán)。

看到樱桃就想到了“樱桃好吃树难栽”。独自绕着樱桃树走,酒醒后喉咙发干。摘下樱桃,枝条上还带着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也显得樱桃更加玲珑可爱。“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漙”的吃法,仿佛让我看到了现代广告中的美食特写:带着露水的樱桃被送入口中……

其十六石榴

风流意不尽,独自送残芳。

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

“五月榴花照眼明”,五月是石榴的花期,而“人间四月芳菲尽”,到了五月,也对应上了诗中的“残芳”。“色作裙腰染”这句是突出石榴花的明艳鲜红,唐朝诗人万楚就曾写过“红裙妒杀石榴花”。最后这句“名随酒盏狂”应该指的是石榴酒,唐朝诗人乔知之就曾写过“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

其十七樗(chū)

自昔为神树,空闻蜩(tiáo)鵙(jú)鸣。

社公烦见辍,为尔致羊羹。

“樗”指的是樗树,也叫臭椿树,一种落叶乔木。“神木”应该指的是《庄子》中所说的樗树“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樗树因为“大而无用”,所以得以长寿,“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以说樗树是一种逍遥之木。“蜩”指的是蝉,“鵙”指的是伯劳鸟。“羊羹”指的是加入羊肉煮成的一种羹汤,只是最后这句“为尔致羊羹”中的尔,不知道指的是樗树,还是树上鸣叫的“蜩鵙”……

其十八槐

采撷殊未厌,忽然已成阴。

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

这首写的是槐树,“采撷”指的是采摘槐花,槐花一般在每年4、5月开花,开的时候是一串一串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吃起来有点清甜,可以直接用来包饺子、摊煎饼或者熬粥。“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这两句是进一步体现槐树的“成阴”,突出槐树的枝繁叶茂。

其十九桧(guì)

强致南山树,来经渭水滩。

生成未有意,鸦鹊莫相干。

看到这个“桧”字首先想到的是大奸臣秦桧(huì),不过这个字是多音字,只有当人名字的时候才读huì,代表树木的时候读guì,桧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圆柏,是一种常绿乔木。“南山”可能指的是终南山,这也能对应苏轼当时所处的凤翔县。清朝的王士禛就曾在《凤翔府》诗中写过“西雍横当斜谷路,南山高接杜陵秋。”最后两句仿佛是在以桧树的口吻来劝说乌鸦和喜鹊这些鸟类:我生长在这儿也是无意之举,你们这些鸟儿就不要再来我这棵树上了……

其二十松

依依古松子,郁郁绿毛身。

每长须成节,明年渐庇人。

“依依”让我想到了《诗·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形容轻柔披拂。“郁郁”形容茂盛,“绿毛”指的是松树上绿色的针叶。“每长须成节”这句提到了松树的特别之处:松树枝是轮生的,每年生一节或二节或多节。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和梅、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被视为一种长青不老的吉祥树。

其二十一柳

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

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

柳树因为谐音“留”,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也间接地成为一种“离别”之树木。“摇落”指的是零落凋残,想到了屈原的那句“惟草木之零落兮”。这首小诗仿佛是对柳树的自言自语:今年我亲手栽种下你这棵柳树,你问我何年离开,只怕他年我再回来的时候,你已经零落凋残,让我感伤唏嘘……

这一年是年,苏轼25岁,前一年刚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和弟弟一起参加了制科考试,取得了“百年第一”的第三等的好成绩(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第一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就等着之后召回到中央大展宏图,可以说仕途前景一片光明,所以这时候的苏轼笔下无忧,见万物都觉有灵,可能最大的忧愁就是独自一人时对于弟弟的思念,毕竟到凤翔做官也是苏轼和弟弟苏辙第一次分开这么长时间……

:3首游记诗,感受苏轼、苏辙和苏洵的不同人生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