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开幕钱

来源:江南 时间:2023/6/2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柯溢能吴雅兰/文卢绍庆/摄部分图片由艺博馆提供

江南这个词,也许会让你想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除了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江南还是文人文化的重要土壤。比如,明中叶的苏州地区就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重要书家,他们在后代书史中并称“吴门四家”。师生授受、数辈延绵,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域书法流派。

年5月18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展的“三吴墨妙”展览,带你一同领略吴门书派的玄妙之处。特展以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中心,结合少量他处借展的文物,试图完整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共有93件(套)书法、绘画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这也是浙大艺博馆首个以私人藏品为主的学术特展。

“天下法书归吾吴”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说:“吴中一振,腕指神助,鸾虬奋舞,为世珍美,而它方遂绝响矣。”可见苏州书法在明代的独特地位。十六世纪的苏州及周边地区,地方经济与社会力量取得长足发展,本地对于教育极为重视,读书人口不断攀升,但考中科举的人数却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增长。于是大量有文化知识与文艺才能的读书人不得不滞留本地,诗文、书画、鉴藏等文化活动既是他们文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获得生活资本的重要手段。这是吴门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门四家虽然以苏州为中心,但其影响辐射于松江、常州、嘉兴,乃至南京、扬州、宁波等地。展览纵跨明代年,第一个单元是“启示与酝酿”,从明初的宋克至成化、弘治年间的沈周、吴宽;第二个单元为“吴门四家”,展出吴门书派鼎盛时期的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的作品,时间从弘治至嘉靖朝;第三个单元是“天下法书归吾吴”,讲述的是文徵明同时及受其影响的吴门书家;第四个单元为“周边的挑战”,以十六世纪后期临近区域的书家为主。

展览中82件(套)藏品由浙大校友、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林霄提供。特展学术顾问、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教授认为,传世文物收藏中,公立博物馆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但一些私人收藏也令人刮目相看,“希望这次展览能促进公立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通过积极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有的作品才情潇洒,有的奔放惊奇,有的古拙疏朗……特展策展人、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说:“这个展览不是将古人的作品就这么挂一挂,我们希望观众能够在参观过程中,就地域流派的兴衰以及新的艺术旨趣的形成等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

私人收藏的大学新探索

在博物馆界,公立博物馆举办私人藏品展并不常见,尤其在中国,公立博物馆很少展出私人藏品。究其原因,一是市面上伪作太多,难以鉴别;二是私人藏品还处于流通阶段,很多博物馆担心展览为商业活动背书。

作为浙大艺博馆首个以私人藏品为主的学术特展,筹划展览的教授们可谓慎之又慎。“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中国古代书法私人收藏机构之一,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林霄是浙大校友,在文物鉴定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人、对藏品质量的了解让我们决定策划这次展览,”白谦慎说,公立博物馆的谨慎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找到公立博物馆与私人收藏之间更加积极的互动方式呢,我们想借此展览做一些尝试,“同时,对浙大艺博馆来说,举办私人藏品展览,既是对策展教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丰富展览的又一个新途径。”

在策展过程中,除了每一件展品都经过严格的学术把关之外,艺博馆还研究制定了相关条款,比如在展览合同中明确藏品入选的决定权在浙大艺博馆。“文物鉴定有时候会出现不同意见,以我为主的原则就是对策展人专业能力的充分保障,遴选什么藏品主动权在策展人而非其他。”同时,为了减少有些藏家“借展炒作”,合同条款中还明确了展览结束五年内展品不得上市交易。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和其他一些友情襄助的私人藏家都接受了浙大起草的合同。“高校办展览,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把展览办好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规矩立起来。”

作为教学博物馆,这个展览也是训练学生的重要契机。艺术史方向的数名研究生参与了展品甄别、图录编纂、展签撰写、英文校对等方面的工作。薛龙春介绍说,举办私人收藏展览是对专业能力的重要挑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展览筹划的过程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