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日前,在“诗圣”杜甫的故乡河南巩义,一场诗会在月色中开启。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现场一人吟一句带“月”字的诗歌,几轮下来,一名3岁左右的小男孩卡壳了,一脸委屈地扑进奶奶怀里。
在河南巩义一处公园内,孩子们在进行诗会(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类似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不学诗,无以言”——对“诗圣”故里人来说,诗歌是课本里的庄重文化,也是茶余饭后的日常消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河南巩义一处公园内,孩子们在诗会上朗诵诗歌(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时,BBC推出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反响强烈。
“为什么杜甫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爱?”这部纪录片的撰稿人和主持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带领团队,试图通过重走多年前的“诗圣”之路,回答这个问题。黄河边的杜甫故里,是他寻访的重要一站。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位于河南巩义的杜甫故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这条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汹涌奔流多公里的大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苍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神幻奇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写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襟怀抱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旷达;“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的悲悯情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咏叹……黄河岸边,诞生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诗坛巨匠,也留下了李白、王维、苏轼等一代代诗人的千古诗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女士表示,她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并非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力量对生命的感召,中国古诗词蓄积了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位于河南巩义的杜甫故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诗言志,歌咏言。杜甫目睹百姓的痛苦,直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深忧战争频仍、民不聊生,感叹“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他乱世流离,却为民生得安欢欣狂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忧国恤民,在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何由彻”之时,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位文学评论家这样评述:杜甫传世诗作有余首,他的诗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眼光、人生情感和文化记忆。
可以想见,寻访至此的迈克尔·伍德,站在巩义笔架山下,脑海回放“诗圣”一首首不朽诗章时,感受的,是黄河滋养出来的一颗悲悯、炽热的心灵。这是属于人类的伟大遗产。
这是位于河南巩义的杜甫故里(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通过诗歌,杜甫在构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方面比任何皇帝都做得更多。”迈克尔·伍德这样解读、赞誉杜甫,认为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一个可以和杜甫比肩的形象,杜甫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
走在巩义,杜甫的印记无处不在,这座小城有以杜甫命名的街道,游园里立着刻有杜甫诗句的诗柱,大家津津乐道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圣诗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