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图片 >> 正文 >> 正文

钱珝江行望匡庐,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

来源:江南 时间:2022/10/16

本文由作者回首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行望匡庐》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钱珝,生卒年不详,字端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钱起曾孙。唐僖宗广明元年()举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京兆府参军、蓝田尉、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昭宗光化三年()六月被贬为抚州司马。作者经襄阳沿汉水南下至武昌,再沿长江东下至鄱阳湖,再沿抚河南下至抚州。一路上写《江行无题一百首》,此诗为其中的第六十九首。

《江行无题一百首》曾被当作钱起诗,明人胡震亨已辨其伪,其《唐音统签》指出:“《江行无题一百首》,旧作钱起诗。今考诗系迁谪途中杂咏,起无谪官事,而珝自中书谪抚州,其《舟中集序》云:‘秋八月,从襄阳浮江而行。’诗中岘山、沔、武昌、鄱湖、浔阳诸地,经途所历,一一吻合,而秋半、九日,尤为左验。其为珝诗无疑。”其观点已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全唐诗》卷七一二于钱珝名下已经收了《江行无题一百首》,还做了辨伪工作,可参看。匡庐,即庐山。传说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结庐于此,所以也称匡庐或匡山。这首诗原先没有题目,现在的题目为后人所加。明曹学佺所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七收此诗已作《江行望匡庐》。应当说该题目概括了诗的内容,还是恰当的。

前两句写望庐山的原因。庐山近在咫尺,“咫”为8寸,可见很近。而诗人本来是想登庐山的,但是因为风雨,登不成了。一个“愁”字表达了诗人登庐山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深深的遗憾。庐山北接长江,东邻鄱阳湖,空气的湿度非常大。所以庐山出现风雨天气是常见现象,而古代登庐山的条件比较差,所以遇到风雨,只好打消登庐山的念头。

后两句写诗人对庐山的想象,怀疑在风雨笼罩的山洞里,还有六朝时代的高僧。“窟”指山洞,古代的道士与佛教徒,常利用山洞来作为栖息与修炼之所,庐山就有所谓的仙人洞。云雾笼罩的洞窟富有神秘感,恰好容易引起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六朝”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的六个朝代,即吴、东晋、宋、齐、梁、陈。当时佛教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盛极一时。用杜牧的《江南春》诗来形容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庐山也是六朝时佛教胜地之一,如东晋高僧慧远就曾在庐山东林寺,集中了80多个国内外僧人翻译佛经。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评价此诗道:“江行每以风雨为忧,以匡庐虽今不可登,因疑此山云雾深杳,六朝之僧尚有存者。亦苦世网而起方外之慕也。”联系钱珝遭贬谪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李攀龙的分析是准确的。而最使我们惊叹的是诗人想象力的高超,谁都认为六朝僧不可能活到唐朝末年,因此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但是诗人想到了,而且还能被读者所接受,并认为他的想象很高明。一是因为“六朝僧”确实在庐山活动过,他们的修养高深莫测,令人神往;二是因为诗中毕竟用了一个“疑”字,就显得很有分寸了。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回首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39.html